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人力车木炭车到私家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22:19  人民网

  人力车与木炭车

  一说起新中国成立前的出行,黄连祥老人连连摇头:“难,实在是艰难。”1932年出生的黄连祥,13岁时随父母从湘乡来到长沙,开始了人力车夫生涯。那时的长沙城,面积只有6.7平方公里,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碰上路远或是天气不好,一般市民大多选择坐人力车。当时长沙城有1000多辆人力车,2000多名正式工和替工,累死累活拉一天车仅赚3至5角钱,难求温饱。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长沙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黄连祥成为首批“公交人”。不过当时条件仍然艰苦,公司11台破烂不堪的木炭车都是木质结构,有的是旧货车箱改的,没有车门,乘客要从后面爬上爬下。由于车况太坏容易抛锚,有人送给公交公司一首打油诗:“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乘客六七位,八九十人推。”

  难忘“永久28”

  李建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出行,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

  “我们那个年代,当时的三大件是手表、单车、缝纫机,一辆永久牌单车要卖150块,不吃不喝也要三四个月的工资,更难办的是要票。”

  1971年3月,李建国买到了自己的第一辆代步工具———永久28型自行车。他感到很满足。骑着“永久28”,李建国每天上班下班,买米买菜,还参加修湘江一桥的义务劳动。“一桥通车那天,全长沙城的人都涌到桥上来了,我载着老婆也去兜了一圈,感觉很美。”

  李建国对这辆“永久28”记忆最深的还是1978年冬的一个晚上,5岁的儿子突发阑尾炎,他骑车载着老婆孩子一身大汗地蹬到省人民医院。医生说,幸亏来得及时,不然孩子会有生命危险。从此,李建国对它的感情更深了,没事就擦一擦,上点油,直到1990年才让它“光荣退休”。

  帅气的嘉陵摩托

  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刘亮赶上了好时节,他是长沙最早的个体户之一。脑筋活泛的他1984年就做起了服装生意,很快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他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是挤火车,二是那辆嘉陵70摩托。

  1987年,刘亮花8000元买了一辆嘉陵70摩托。骑着摩托的刘亮,神气、招摇,而且养成了不论远近出门就骑车的习惯:到巷子口买包烟,骑车;到岳阳谈生意,骑摩托去。刘亮结婚那天,20多个朋友骑着摩托去接亲,轰动了街坊邻居。不过1990年,一场火灾使他损失惨重,为了还债,刘亮只好骑着心爱的摩托去当摩的司机。“那时长沙交通比较乱,满街跑的都是摩的、‘叭叭叭’,摩的2元,‘叭叭叭’3元,五一路、八一路到处跑。你莫讲,还蛮受市民欢迎。”那辆“老爷”摩托车至今他还保留着,他说,它代表着自己的一段奋斗史。

  自驾“波罗”潇洒游

  26岁的周子寒供职于长沙一家通讯公司,属当今“白领一族”。今年“五一”,她和一帮车友自己驾车去湖北神农架,经历了一段潇洒而刺激的旅程。“去年防非典,大家不敢出门,我就和男友商量,干脆自己买辆车,现在银行可以贷款,先享受了再说。”

  像周子寒这样拥有私家车的人,如今越来越多了。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长沙市私家车已有8万辆。今年以来,该市私家车月销量在1000辆左右。

  和迅猛发展的汽车消费相对应的,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长沙“六桥三环”基本完成,宽阔的马路、漂亮的绿化带、便捷的地下通道、独具匠心的城市雕塑,无不透出勃勃生机。对这些变化,驾车人感受最深。周子寒说,在晴朗的午后,驾车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人在景中游”的感觉。

  事实上,感觉越来越爽的决不仅是“有车一族”。长沙的公交线路同样在日益完善,公交车向高档化迈进,公交服务向人性化努力。铁路提速、水运畅通、航班增多,“出门随君心所愿,万里天涯若比邻”,诗人的美好愿望如今成为现实。本报记者 陈永刚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