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十年间北京居民住房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21:48  民网

  三月,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我如约来到北苑一个充满浪漫而优美的小区——茉莉园采访,主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北京市居民住房带来的变化。

  2000年建造的茉莉苑小区,高楼鳞次栉比,座落有致,四周绿化带,平坦宽阔,特别是小区中央的一池泓水,使人感到小区充满灵气。我走进3号楼,乘电梯到16层,敲开了赵大爷的家门。

  赵大爷今年76岁,精神矍铄,退休前在化工总厂任工程师。他热情将我让进门。“好大的客厅!”我情不自禁地说。赵大爷高兴地边为我递茶,边说:“一般,一般”。然后介绍说,他是2003年买的这套房,三室一厅,总面积142平方米,客厅将近40平方米。他接着说:“不怕您笑话,刚搬来那会儿,我连着三天睡不着觉,那叫一个兴奋,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我从心里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感谢党和政府实行的房改好政策。”阳光通过宽大的落地窗纱幔,斑斑点点洒满客厅的每一个角落,也洒在赵大爷沧桑、褶皱,但又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脸上。

  说起改革开放给北京人住房带来的变化,赵大爷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我亲身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到了上世纪初,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政府帮助我们继续奋斗,向着居者“优”其屋迈进。他慢慢地回忆着…….

  早在70年代,赵大爷一家祖孙三代8口,住在总共不到24平方米的两间平房里。那个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1978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仅仅4.2平方米。后来赵大爷的儿子结婚,家里实在住不下,只好就在屋前搭了个小棚子,仅能放下一张双人床。还不如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张大民一家的居住条件。屋里基本上没有家具,换洗的衣服、被褥就放在几个纸箱子里。天气好,可以在外边做饭,遇到天阴下雨、下雪,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搬进屋内做饭,房间充满了油烟。

  那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赵大爷也是这样,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而在他所在的国营化工企业,不知有多少人在排队等房。分房的情景,赵大爷至今记忆犹新:“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递条子的,等结婚娶媳妇的,拿菜刀威胁的……房管科的门槛都被踩破了。其实等待分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水中望月,大多数时候没有结果,可人们还是在天天盼,月月想,年年等。”

  赵大爷一家就在那两间平房里住了二十多年。他说,当时他特别羡慕住楼房的人。尽管那会儿北京的楼房都是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除了极少数“单元楼”,大多数楼是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楼、筒子楼。

  八十年代新住房时代开始了。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也就是在1989年,赵大爷将单位分给他的两间平房按其工龄,扣除房屋折旧,花了一万出头买了下来。

  转眼到了199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许多人的住房轨迹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