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诚信危机再反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02:2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官建益 当沪市直下1400点的时候,持币的投资者依然无动于衷,持股的投资者仍然有抛股的冲动,这让擅长数据分析的市场人士无法理解,30倍以下的平均市盈率、平均股价不到7元的历史低点,作为新兴股市,这样的股价水平到底还有多少泡沫?
这只是数据分析者的看法,但如果你是把自己的血汗钱投进股市的投资者,你的看法可能就大不一样。看看那些退市进入三板市场的“仙股”,国嘉实业、蓝田股份、水仙股份等等,有许多都是从20元以上的高价股演化而来,如果你长期持有,20万投资岂不是打了水漂? 长线也不是金 过去证券市场的金科玉律是长线是金,只可惜这样的范例越来越少。1996年上市的东方电子曾经是长线是金的典范,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时还有基金大幅杀入,将股价拉高到40元以上,东方不败的神话曾经让无数割肉出逃的投资者后悔不已,但投资基金的法眼终于还是没有辨别出其业绩的虚假,股价一路下泻一度至3元以下,这样的惨痛教训让市场至今记忆犹新。 与东方电子同时代的明星还有银广夏、中科创业、托普软件、亿安科技、天大天财、湖山电子等等,这些网络时代的“明星”让投资者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诚信危机让无数的投资者从此退出了资本市场。管理层在深刻反省后推出保荐人制度,试图通过保荐人制规范市场,力避作假歪风。 然而,这样的努力似乎收效甚微,经保荐人推荐上市的新股屡屡出现问题,跌破发行价已不稀奇,股价很快被腰斩似乎也成平常事。新股上市的业绩变脸之快,让我们的保荐人经常“无地自容”,这样的悲剧发展到最近的江苏琼花,上市不到半月便遭深交所公开谴责,资本市场的诚信降到了冰点。 有没有多赢方案 中国证监会对江苏琼花事件作出了反映,其新闻发言人指出,经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初步核实,江苏琼花本次披露的国债投资信息与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信息不符,违反了《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有关的信息披露规定。证监会依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对签字保荐代表人进行了初步处理。 然而这样的处罚能够挽回投资者的损失吗?有股市评论员认为,中国股市有退市机制和罚款机制,但并没有退钱机制,因此上市公司才能这样有恃无恐地作假。如果上市公司作假造成的投资者损失,将由上市公司来承担,那上市公司就不敢作假,达不到上市公司要求的公司就不敢欺诈上市,投资者就不会遭如此巨大的损失。 全球的资本市场在诚信方面是有前车之鉴的,美国2002年的安然事件曾让股市经历了一场大动荡。美国金融市场监管者痛下决心,依靠制度制衡来解决瘟疫般的诚信危机。2002年下半年,美国颁布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SOX法案),标志着自上世纪30年代股市崩溃以来最大规模的证券业管理制度改革达到高潮。 SOX法案要求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须附有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主管(CFO)的承诺函,保证所提交的定期信息披露报告的真实性。要求公司CEO/CFO本人承担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这为监管机构查处财务欺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弥补了监管体系上的漏洞,使公司的激励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达成某种平衡。 这样的制度制衡的确发生了很大的作用,至少在两年中美国没有再爆出安然事件那样的丑闻。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效力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致于造假和违规事件层出不穷,投资者叫苦不迭。 从根本上讲,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造假与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缺乏股东制约的大股东长期为所欲为,其作假的可能性和胆量也与日俱增,这是全球其他资本市场不具有的特点。惟其如此,中国的资本市场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制衡,更需要尽快解决“一股独大”的痼疾。只是不知道相关部门为何在几年的思考与讨论中始终无法拿出令市场各方多赢的方案,到底是谨慎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有消息说,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QFII资格日前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这意味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在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运作。作为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多年来对中国的公益和卫生保健事业给予了大力捐助。此次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应该不是捐助行为,但世界软件大王的软件能否识别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真伪,取得不俗的成绩倒是需要我们耐心观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