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重塑东亚商业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20:29 《长江》杂志

  过去的30年里,亚洲的日韩公司创造了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上和欧美品牌分庭抗礼。而在过去的10年当中,一批中国公司也加入到了这一竞争中来,像我们熟知的华为、海尔、青岛啤酒等,纷纷走出国门,意图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分得一杯羹。

  中国企业在未来10年的全球战略运筹帷幄,可以从日韩同行的经验中学习到什么?东亚整体企业又如何营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商业文化?参与这一话题讨论,贡献其智慧与经验的都是国内外知名企业领袖和教授,他们分别是:主持人美国《大西洋月刊》国际记者詹姆斯·法罗,索尼公司前董事长、索尼公司顾问委员会主席出井伸之,长江商学院名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杜维明,韩国LG电子(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禹南均,日本早稻田大学战略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远藤功,剑桥大学国际管理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彼得·威廉姆森,美克美家集团董事长冯东明。

  中国的企业到底应该学什么?

  詹姆斯·法罗(主持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正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实现全球化,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实现新一轮的成功必须要更深入地去探讨很多问题,更加深入理解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和商业模式以及中国与整个世界接轨的环境。先请国外的嘉宾谈一下中国可以从西方、韩国、日本等公司学到些什么,首先请出井伸之先生。

  出井伸之:日本只占世界人口的2%,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0%,这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日本是一个小国,人也少,所以要参与全球化。索尼在日本的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20%,索尼是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公司。大家不关心一个公司来自于哪个国家,关心的是这个公司的产品、服务和品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索尼是一个混合型的公司,比如娱乐公司的总部在美国纽约,其他公司的总部有的在日本,有的在别的地方。业务部的主管是在东京工作的一个韩国人,其他部门的很多高管也是西方人士。我认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国际形象非常重要。

  美国金融行业以及IT行业的成功,使得全球的钱流向了美国,美国人应该重新考虑一下,美国资本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考虑公司到底创造什么样的价值。金融行业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包括能够为整个世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1990年冷战结束之后,沙文主义已经不再提了,但是现在美国的这种资本主义还处于一种强势的状态。美国是基于资本来驱动经济,日本仍然是制造业来驱动经济,韩国也有自己的特点。在今天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全球体系的形成,而这个体系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而形成的。美国人需要考虑的是美国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对中国也是一样的。

  对于索尼公司来说,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我们在1997年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即索尼在中国的收入应该超过索尼在日本的收入,这也是全球化的一个表现。然而,像索尼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应该为东道国的社会做出贡献。过去人们讲到全球化,好像就是美国化,现在全球力量的平衡已经发生变化,俄罗斯、印度也在崛起,如果中国、印度、韩国、日本这些经济体能够有更加密切的合作的话,在以后的10年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历史。

  禹南均:我们非常赞赏索尼的发展历程,对日本其他一些公司的发展也是非常关注的,他们有着很多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创新非常重要,伙伴合作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二战结束之后,布雷顿系统崩溃,美国的保护主义势头上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洲的保护主义势头也是非常高涨。有些人预期日本的公司,特别是电子、电气公司可能生存不下去了,相反日本公司变得越来越强。日本企业跟韩国企业之间也有很多的相互合作与借鉴,日本企业帮助韩国企业做消费品,我们则是向他们去学习怎么样吸取规模经济效应的好处,如何进一步扩大对美国的出口。我觉得邻国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将来不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整个亚洲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远藤功:就像出井伸之先生所说的,日本公司花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才逐渐地实现全球化,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有耐心。根据学术理论,一家公司全球化过程应该是有几个阶段的,比如一开始做出口,再到当地进行生产制造,然后变成跨国公司,最后才真正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索尼现在就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了,并且经历了我前面所讲到的几个阶段。

  中国必须以更快速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日本公司花了40年的时间,中国的公司可能10年、20年之内就能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从日本、韩国或者是其他一些跨国公司那里学习经验教训,然后把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自己的全球化过程中,这是一个关键点。因为现在的经济状况相比之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速度更快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会快得多。

  詹姆斯·法罗(主持人):日本公司全球化的40年中,其实也有很多障碍,像在美国和欧洲存在政治的反对,你们觉得中国企业会不会也要经历同样的过程,还是会有不同的阶段?

  远藤功:当时日本企业不得不走过这个阶段。后来我们体会到,到国外进行本土化的生产也是很重要的,单靠出口对当地社区做不出很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强调在海外本土化,并且给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者给当地的社区提供一些援助。我们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日本企业一步一步走向全球化了。

  彼得·威廉姆森:我想在这里补充一点,要成为一个长期成功的国际化公司,中国公司必须成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产品经济的一部分。此刻在全球的供应链和产品经济当中,中国公司已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而且中国企业也是具备创新性的。中国的公司以很少的资源完成了更多的成果,也给更多的大众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可是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阶段,中国企业要充分地参与到全球的知识经济当中,要有自己的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美国或者欧洲创建自己的专利权,跟一些西方或者亚洲的公司共同开发技术。同时还要收购在欧美的一些小公司,把他们的技术拿过来,整合到中国的公司。最后一点是要创建中国公司自己的品牌。

  冯东明:作为中国的企业,我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从市场改革开放以后,美国人教会我们做生意,怎么样经营、压低成本,把一个廉价的东西不贴牌卖给他,然后打上他的牌子。日本人到中国来建厂,告诉中国人怎么样进行现场管理,中国的企业现在不是缺资本,最缺的是软实力。

  作为一个出口企业,2000年我们在家具制造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建立美克美家集团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有所提升,开始产生一些中产阶层。2005年重化工经济时代来了,而日本经历这个时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味着这个阶段中国是跑不掉的。

  现在中国IT产业很发达,然而本土企业的软势力还需要增强。刚才谈到知识产权的问题,美国把中国变得成本优先,把自己的研发和设计中心留在美国,以此实现互利双赢。中国企业的软实力,是没有人教的。作为中国的企业家,还是要好好地练内功,师父领进门,学艺要靠自己。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