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重塑东亚商业文化(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20:29 《长江》杂志

  企业软实力之说

  詹姆斯·法罗(主持人):引申一下刚才冯东明先生提到的一点,他说中国公司接下来要做的一点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像索尼、LG、哈佛、剑桥这样的品牌。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什么建议?

  彼得·威廉姆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能不能建立品牌,而是以足够低的成本,快速建设品牌,不要靠在电视上投大量的广告。我还记得宏基公司的发展,每次去机场,我都能看到那里的手推车上面有着宏基的标志。在电视上投放广告,观众最多只会看30秒钟,而推着机场的手推车,慢慢走出来,可能有10分钟的时间。就像冯先生所说,我们必须要用一种创新的、实际的方式来建设品牌,索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出井伸之:可以说品牌代表着消费者的体验,并不是简单地靠广告带来的。消费者使用了你的服务和产品非常满意,他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损毁一个品牌却是在一夜之间,可能是一个很小的错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有可能破坏品牌的价值。中国的品牌不应该仅仅面向中国,也应该面向全世界。现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东西已经很多,“中国”整个的品牌应该要更好。

  杜维明:全球化和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全球化也是区域化和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复杂化的过程。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有各种完全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科学技术、不同的创新来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的挑战。

  中国长期向最先进的美国、西欧、日本学习,同时我们发现现代化导致全球化以后,多元的倾向已经出现了。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不可质疑,但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周边的日本和韩国可能更直接。再比如龙象之争,中国文化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差不多有1000年,现在应该重新参照,互相学习,与此同时还有巴西、俄罗斯,甚至伊斯兰世界和非洲。假如我们的视野是真正的全球化,我们可以做很小的东西但是做得很精。我们可以掌握世界80%的市场,也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合作,还可以到印度、巴西去投资。我们要放眼全球,使很多大企业变成世界级的大企业。假如不从现行形成的思考出发,可能中国在内地的发展就相当的多元多样,这种发展模式和广州、上海有所不同,中西部的发展模式和沿海有所不同。

  实现内部互相学习,和东亚世界互相学习,然后再扩展到世界,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要给企业家非常大的空间。对外要开放,对内也要开放,不管是法律制度,还是税收等各种方式。要为企业家创造发展的条件,使他们觉得宽松,能够与东亚、世界各方面共同竞争。这是一种新的软实力,而不是完全对外的软实力,也是对内的一种软实力。如果政府、学术界、媒体大家共同营造这种软实力,确实可以创造很多的空间。我担心的是,近来很多对企业不了解,认为企业只是赚钱,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其实企业的发展是如何增强国力,如何发展软实力,企业家自身提高后,整个社会、学术各方面对企业家都会有一种新的认识。

  詹姆斯·法罗(主持人):中国的成功,像日本和韩国一样是从低价值的模式起家的,现在要提高这个价值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由于中国员工的素质比较低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使得在提高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只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问题?

  杜维明:软实力是我的同事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美国的国力如果要向世界扩散,只是经济、军事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我认为中国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策略,还应该是一种承诺。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要打品牌,内部凝聚力和核心价值都受到非常大的冲击。传统的中国拥有非常大的教育文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认为,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至少应该达到40%,现在中国教育的投资是非常少的,和周边的国家远远不能相比。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大学教育,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我们的社会资本和伦理价值得到提升,而不仅是经济资本、科学技术和智商,在这方面中国已经相当突出了。

  我们的大学生考数学在世界分数都很高,但是人文素养呢?我们对于诚信、契约、信用、法律制度的理解呢?这和政府、社会的全体有关系,但是企业家因为动力最大、风险最大,受到的压力最大,能够掌握的资源最多,接触的人也特别多,所以企业家在这方面如果能够起到带头作用,一方面把内在的活力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了解我们现在极严重的缺失,我相信有新的一条路可以开采出来。

  彼得·威廉姆森:中国应该更多地投资于软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这几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不能够照搬美国一套,应该考虑到中国本身的文化还有经济的现状,建立起符合自己的软的基础设施。

  杜维明:即使在“文化中国”,也要向日本、韩国、西方学习,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也包括新加坡,还有海外的华人世界。正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所留下来的比较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所以新加坡和香港在法制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台湾很多的活力用在政治斗争当中,但是活力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助援。

  软实力或者是软的因素,其实和心态、个人、我们所做的事情、“认同”有关系。个人、学校、企业界如何自我定位,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认同应该是什么,我们希望让印度、欧美了解我们是什么。比如说奥运会,有两万多的记者要来中国,大半的记者不是来看奥运,而是来了解中国,剖析中国,批判中国的。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应对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有些是中国威胁论,而有些认为中国确实走了一条和谐、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建构人类共同发展的渠道,各种不同的声音都会有。我的朋友詹姆斯去年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关于中国制造业的长文章在美国引起非常大的震撼,从客观的分析、正面的理解来颠覆很多媒体对于中国片面的了解。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从这一方面深层的分析,给我们带来新的形象,在塑造品牌、发展软实力方面可以创造很多好的条件。

  冯东明:我们谈增强软实力,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或者说刚想到。在座的很多企业都有培训部,很多企业里面有管理学院,美克美家集团SBU在集团率先成立了管理学院,既然要创造国内甚至国际的著名品牌就必须这样做。软实力一般大家更多地是讲卓越运营里面的创新,还有客户亲近区域以及增强型创新等。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研究,只不过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禹南均: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学院派的角度。实际上商业中我们是一起做生意,一起赚钱,一起盈利。当考虑这个问题时,不要考虑是谁教谁,谁好谁坏,应该以更加务实,从生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我们与日本公司做生意,就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和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像中国和韩国之间做生意也是这样。也许有些人认为从政治上说,韩国没有朝 鲜那么重要,可是在商业世界不是这样的。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不能够控制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领域,必须要合作。所谓这种合作就是要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软实力也是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体现。

  出井伸之:谈到软实力这个问题,我在索尼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软联盟,就是索爱之间的结合。这是瑞典公司和日本公司的一个结合,是50%对50%的合资企业,公司总部设在伦敦。索尼是一个消费品的公司,爱立信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公司,虽然是第六个年头,但我们已经是行业的老大了,这就表明我们的软实力联盟是非常强大的。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索尼和三星的合作,索尼为此受到很多日本同行的批评,质疑索尼为什么不同日本公司而要同韩国公司合作。从文化上说,三星和索尼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两者结成的这种软联盟却是非常坚固的。我们一起制造液晶屏,做得非常成功。中国与日本、韩国存在不同,但是我们还是要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

  彼得·威廉姆森:长江商学院实际上就最好地体现了建软实力的一个机构。我每次跟长江商学院的学生一起交流的时候,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实际上,教育机构跟商业界并不是完全独立区分开来的。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