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长安讲坛第10讲第四节:解决通胀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 13:37  新浪财经

  第四节:解决通胀方法

  概述:相关的国家都要抓紧自己的结构调整,减少需求,但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应该多做贡献。

  有了明确的基本判断以后,下一步应该有什么对策?我想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以及几个判断。第一个判断,这一轮全球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如前面所说是十多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表现。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大因素造成的,是全球化因素和美元因素造成的。

  所以有专家说,光是美元因素,也不太全面,确实美元提供了大量的货币,美元贬值。美元的背景是什么?全球背景是什么?要进一步思考,就是全球化的因素。

  这一轮物价上涨和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纯粹由石油问题引起的物价上涨,原因不完全相同。这是我做的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既然全球物价上涨,是全球化和美元因素矛盾的反映。因此,我们站得高一点,不仅从中国考虑,从全世界来考虑,从全世界核心世界来考虑。

  解决这个问题,要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有序地稳定地增长,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有这个判断。

  我个人认为,相关的国家都要抓紧自己的结构调整,加强合作紧缩信用、减少需求,包括中国也需要,我们现在正在从出口导向为主慢慢转向内需为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艰难。

  但是我们认识到我们也需要,这么大的国家、人口这么多的国家,经济体的规模又这么大,长期依靠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能持久,所以我们也在调整。

  但是在调整中间,我个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应该多做贡献。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尽管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我们的全球GDP多少?美国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是四分之一。

  所以,我认为经济体越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在全球经济不平衡中间,这些国家从世界和谐的角度来说,应该多做贡献。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不同的国家内,保持人最基本的营养需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就是食品,食品在CPI(消费物价指数)中间的比例相当悬殊。美国是多少?美国才占13.8%,中国比较高,30%左右,三分之一的概念。印度食品占CPI的比例是57%,快到60%,比我们还要多。

  我讲的意思是全球粮价都在上涨,各个国家粮食对物价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穷国家、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粮价的上升,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危险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经济规模大的、最发达的国家不主动压制需求,美元不停止贬值,或者是不抓紧加息面对通货膨胀,全球的物价在具体上涨的压力之下,只能使得一些小国家、一些风险能力弱的新兴国家提前买单。

  也就是说现在全球因为物价的原因,世界银行统计有30多个国家已经发生了社会动荡,海地的总统和总理下台也是因为物价的原因。越南发生经济危机也好,或者是危机现象也好,出了一点事,也是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都是在这些小国家中发生。

  所以,从世界和谐的角度来讲,大国家、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应该主动抓紧收入水平的调整。说得白一点,美国经济调整要停止贬值,要加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经济要往下降,失业就要增加,美国国民的收入水平要下降,失业要上升。

  既然全球性的物价水平上涨,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特征的结果。怎么扭转这个规律失衡?

  很简单,政策调整是需要涉及各国的经济利益。既然涉及到各国的经济利益,怎么扭转?怎么调整?取决于各个国家政策的调整,需要一段比较长的事情。

  现在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每天报纸在报道这个国家加不加息在犹豫,那个国家讨论了好几次又停了下来,美国、欧洲央行、日本、英国在以加息压增长方面都在犹犹豫豫,这就是实质问题。

  物价一上涨,为什么不及时加息?因为加息的本身意味着经济要往下走,整个社会稳定、居民的收入、就业等等问题。所以,在加息压增长方面,这些大经济体都在犹犹豫豫。因此,从这一点出发,第三个判断是,我们可以预期今后两三年内仍然可能是相对过去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而物价相对于过去是高物价运行的特征。这是取决于各国政治的博弈。这是第三个判断。

  第四个判断,大家应该认识到,就中国和世界的物价关系来讲,按照我前面逻辑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世界物价上涨中间有中国因素,中国物价上涨中间有世界因素。

  中国已经是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我们的石油进口占了半数,我们的铁矿石增长60%靠进口,我们的大豆70%靠进口,我们的钾肥60%靠进口,这种情况下是全球需求。我客观地从一个专家来说,中国与世界的物价关系中间,中国物价上涨中间有世界因素,世界物价上涨中间有中国因素。这是第四个判断。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