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06:11 第一财经日报 | |||||||||
在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看来,显然不能仅仅依靠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来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必须寻找一种更加准确的方法 本报记者 侯利红 发自北京 比起众说不一的“李约瑟难题”(中国近代科学为何落伍),2005年中国经济的后续走
几天前,一场关于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座谈会引发了众多经济学家的一番争论,这场争论至今还未画上句号。 同样成为媒体焦点的,还有作为主持人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他基于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所得出的预测,让20余位国内顶级经济学家眼前一亮。 该模型预测,全年GDP增长预测为8.6%,呈现逐渐下滑态势;城市居民的价格指数增幅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到第三、第四季度将分别降到负0.81%和负0.62%;M1与M2连续下滑,到年底降到10%以下。关于GDP增长速度减缓的预测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经济分析不能单靠模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预测表示质疑。 “我基本同意预测模型。”林毅夫和宋国青是同事,在这个问题上却显然不站在同一条阵线。 所有的意见,李稻葵照单全收。 感性判断与模型预测 “我就希望大家七嘴八舌各陈己见,最担心的就是大家对我的模型及其预测不关注,不感兴趣。”李稻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心里话。 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李稻葵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任教,后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2002~2003年,李稻葵同时兼任母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经常在香港和北京两地穿行的李稻葵,逐渐感受到国家的经济决策,往往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多种因素分散化。这时,显然不能仅仅依靠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来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必须寻找一种更加准确的方法。 带给李稻葵灵感的是他的同事、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 2003年SARS之后,当时香港的经济学家都预测下半年香港地区的GDP增长肯定是负数,只有雷鼎鸣预测GDP不会太受SARS影响,仍会保持增长,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这一预测震撼了当时香港经济学界。雷鼎鸣用的正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斯的经济预测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即完全抛弃经济理论,让相关统计数字反复计算,允许数据最大规模显示自己的规律性。 2004年上半年开始,李稻葵和雷鼎鸣开始合作探讨中国经济的预测。当年9月,李稻葵彻底回归母校,担任清华大学新成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此后他的研究速度渐渐加快。 中国难题 不过,两个难题逼迫李稻葵必须进行深思并着手解决:中国早年的统计数字不齐全且前后不一致;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照搬到中国,必须加以调整。这也是国内经济学界对纯数理模型预测中国经济一直观点不一的地方。 此时,李稻葵遇到了他的另一位合作伙伴——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对中国宏观经济非常熟悉的袁钢明为李稻葵解决“西方经济学理论如何中国化”的难题提供了自己的思路。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个经济计量模型,但现在我不得不说我很佩服。”袁钢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是今年5月才加盟李稻葵的研究队伍的。6月中旬,经济模型第一次算出一组数据(计算机通过模型算出数据至少需要1.5天时间),这组“依靠机器算出来的冷冰冰的数据”居然和袁钢明“基于对国情和决策运作机制了解基础”上测算的数据,几乎完全一致。 不过,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为9.4%,而当时模型预测的10.5%,并不相符。 “中国政府一般在年初会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今年中国首要目标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降低货币增速,此后许多政策和举措都会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袁钢明当时就说,经济计量模型必须把宏观调控目标作为参数考虑进去。 “我们的模型有几个改进”,对此,李稻葵非常高兴。他介绍说,中国制度变迁很多,模型允许参数不断更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该模型还把政府每年“两会”后宣布的经济发展目标作为参数放到方程中。 “将来数据越来越多的话,模型的预测性会越来越准确。”李稻葵对自己的模型充满信心。不过,困扰他的还有一件小事情,那就是模型的名字还没取好。插图/苏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