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围剿三聚氰胺(1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 14:10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可歌可泣的真情故事,感人肺腑的悲壮场景,一幕幕映现在张敬农的脑海。值此应急特殊时期,签不签这个字,担不担这份责,个人功过毁誉事小,人民安危祸福事大。

  9月17日中午12时。伊利集团复产后的首批产品下线,抽检合格的液态奶整齐码放库房,等待着驻厂监管组最后签字出厂上市。

  张敬农认真审核从原料奶进厂到乳制口入库每一个环节的监管报告和检测数据。在这场灾难中,伊利、蒙牛遭受重创,损失巨大。复产首日,企业精细严谨的程度无以复加。从原料奶到产成品,除去国家标准规定必检的项目指标和三聚氰胺测定,企业增检项目达40多个。

  两个小时过去。张敬农确认生产环节均无瑕疵,检测数据全部符合标准,再一次拿起笔,准备签字放行。

  然而,张敬农还是没有签。放下笔,他拨通了自治区质监局刘秀清局长的电话:“产品抽检合格签字放行还要履行哪些程序?”

  张敬农问得急迫具体,刘局长答得耐心细致。

  “签字吧,张局长。”伊利集团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催促道。

  “等等,容我再想想。”言毕,带着驻厂监管人员沿着各个生产环节重新巡视了一遍。回到监管办公室,又一次拨通了自治区质监局监督处陈丽娜处长的电话:“这么说,我签完字产品就可以出厂上市了?”

  回答是肯定的。张敬农第三次拿起笔,终于在产品合格审批单上,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

  此刻,产品入库已整整4个小时过去了。

  “这个签名说不定具有文物价值呢!”张敬农如释重负,哈哈一乐。

  然而,他马上就要乐不起来了。由于伊利、蒙牛两大行业巨头连日停产,加之检测力量薄弱,导致呼和浩特市乃至整个自治区境内鲜奶收购不畅,各乳制品企业门前的奶车排起了长蛇阵。

  驻厂监管员频频告急,张敬农心急如焚。

  9月18日。质检总局驻内蒙古工作组、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质监局领导,紧急与伊利、蒙牛两大集团高层商讨对策,一套“三盯一封闭”(即盯奶牛、盯奶站、盯奶车,封闭运行)的收奶模式制定出台。伊利、蒙牛两大集团积极响应,当天即派出8000余职工进驻各个奶站。

  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全区推行“三盯一封闭”模式,来不及检测的鲜奶一律生产大包粉作为原料保存,因此造成的损失,由政府给予补贴。

  9月20日。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实行“三盯一封闭”模式和乳制品企业自有奶站收购的原奶,可不实行批批检测。

  鲜奶收购危机初步缓解,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千万奶农利益得到保护,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逐渐恢复,伊利、蒙牛两大集团及各地乳制品企业的生产与市场销量也稳步回升。

  10月上旬。蒙牛乳制品重返香港市场,港媒报道称:“连续多年被香港市民评为最喜爱的乳品又回到了香港。”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