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滞胀迫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23:51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杨纯 “除了股票不涨其他都在涨”的时代似乎又回来了,但更让人忧虑的是,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趋势,很可能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却同时出现物价上涨,这与中国经济过去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恰恰相反 戴治国卖的猪肉又涨价了。 7月5日,在他摊位上的一斤纯排骨已经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涨到了16块钱,去骨鲜后腿肉也史无前例地涨到了9元一斤——这是戴在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卖肉5年来从没有碰到过的。 “天这么热,肉这么贵,买的人当然就少了。” 戴治国显然没有因肉价上涨而高兴起来。他边挥着手中的芭蕉扇驱赶飞来的苍蝇,边没精打采地告诉记者:过去中午卖完了肉,他总能回家午休一会儿,但现在他发愁,整个夏天的炎热中午,他都得在驱赶苍蝇的无聊中度过了。 这天下午,来到戴治国摊前买肉的焦和平也是一脸郁闷。焦刚刚从证券营业部走出来。当天沪指暴跌200点,创下历史第四单日下跌点数,两市四分之一的股票跌停。 看着肉摊上涨价的猪肉,想着牢牢封在跌停板上的股票,焦和平觉得“除了股票不涨其他都在涨”的时代似乎又悄悄地到来了。 肉蛋等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引起了像戴治国和焦和平这样平民百姓的抱怨,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个应对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应急领导小组在7月3日组成。 该小组囊括了诸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等重要部门,这些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现在每周碰头,分析市场物价行情,以研究应对措施。 而更广泛的物价上扬则可能接踵而来。除了肉价在过去的一个月继续呈现上扬趋势外,在发改委近日监测的46种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中,还有16种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包括食用油、鲜奶等食品价格和住宅、自来水、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居住价格。 通胀压力抬头 很显然,物价上涨的压力与日俱增。 事实上,由于包括肉、粮食和其他副食品在内的食品价格占到了CPI(消费价格指数)权重的34%,这些物品价格在近期的持续上升,已引发了人们对CPI进一步走高的担心。 在之前的5月份,亦有研究机构在其发布的报告中对此加以提醒——由于肉价占到CPI一篮子权重的7%左右,再加上对其他食品的带动效应,未来数月CPI增速达到4%的可能性很大。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4%,创下27个月以来的新高。并且这已经是今年3月份以来CPI第三个月在3%以上的位置运行,现今时间已经迈进7月份,伴着肉价等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6月份的CPI数据毫无疑问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前五个月的平均CPI涨幅实际上已经达到3.1%以上,超过了3%的年初宏观调控目标。”应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梁亮告诉《财经时报》记者。在这位颇具宏观背景的投资专家看来,物价上涨压力实际已经进入长期上升通道,他担心已经远去的通货膨胀不久可能抬头。 宏观调控难题 不仅与市场零距离接触的投资经理梁亮越来越担忧,目前物价上涨的局面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的警惕。 “下半年能否实现3%的CPI涨幅调控目标,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向记者表示。 而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刘小玄研究员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此轮涨价由消费需求拉动,如果没有突发加速因素影响,CPI则有可能稳定在3%以上的常态新高水平,这将对宏观调控带来压力。 之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防止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同时挤压泡沫,而现在,随着肉、粮食等局部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宏观调控还必须随时应对最终消费品大面积的价格上升。 “特别是在平衡商品市场供求和货币投放这两个紧密关联的方面上,宏观调控将面临复杂难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财经时报》。 在赵锡军看来,难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宏观调控必须关注食品等局部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是否会带动诸如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另一方面,还必须关注货币投放过多,以及信贷、投资的过度增长又是否会导致原材料和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升。“保持这两方面的联动平衡难度很大。” 尽管赵锡军认为此轮物价上涨仅局限于局部商品供求失衡,且尚未传导到大多最终消费品,与货币过多投放亦无太大关系。但他同时也指出,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信贷和投资过多,也产生了某些商品价格的上行压力。根据他提供的数据,近期M2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已经超过16%。 由于目前投资和消费比较强劲,出口也没有明显的放缓迹象,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也导致了对经济过热的日益担忧。 “滞胀”隐忧 但更大的担忧可能还不止于此。 王建认为,“滞胀”甚至可能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趋势。“滞胀”指的是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时候却出现物价上涨,这与中国过去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恰恰相反。 按照王建的分析,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进入大量产能开始释放的阶段,生产过剩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下降;另一方面,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又可能成为推动CPI指数上升的主要动力,并且可能会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常态。粮食和食品价格的这种拐点性变化,将使宏观经济中“胀”的情况越发凸显。 “这将导致宏观调控进入深层次矛盾。”王建说。因为治“胀”与治“滞”之间存在矛盾冲突——解决物价上涨需要紧缩需求,而防止经济增长率滑落则需要扩张需求。 “物价上升离通货膨胀可能很远,但也可能只有一步只遥。”同样在宏观方面经验丰富的美联融通投资总监顾灿奇对此也表示担心。他认为,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政府调控的难度将比以前更为巨大。 不过,对戴治国和焦和平这样的老百姓而言,他们所关心的并没有那么多,尽管从长远来看,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确实是中国经济正面临的风险之一。当然,对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的中国而言,真正考验中国经济抗击打能力的进程或许也才刚刚开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