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纯
晚上九点,夜幕笼罩着寂静的大地。
如果不是车窗外的阑珊灯火在一个劲儿地向后飞跑,坐在一等软座席的张斌几乎就觉得时间已经停止。安装了减速玻璃的车窗没有带给他一般列车车窗容易产生的眩晕感,他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盯着窗外,自言自语:“这车比飞机坐着还舒服。”
敞亮的车厢,宽阔的走道,柔软舒适并可以自由转动的座椅,让张斌浑身舒坦。他现在乘坐的这辆D549次“和谐号”动车,此时正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在天津到北京的铁轨上飞奔。
张斌是东软集团北京分公司的测试工程师,负责公司华北区客户的技术支持。说起公司的名字,他显得很得意,因为“公司的大老总刘积仁获得了央视2006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提名。”由于要给天津网通、移动和联通等运营商的服务器定期做检测,张斌经常往来北京和天津之间。
和无数的乘客一样,张斌也是头一次乘坐这样豪华的“子弹头”列车。他边看着电脑边告诉记者,以往京津之间晚上六点以后就没有火车了,但按照现在的时刻表,可以在天津吃完晚饭再往回赶,“最晚十点多还能回来,不用住上一宿。”
张斌说,这不但可以给公司节省差旅费,还能给人留下工作效率高的印象,“这对我们做技术的职位提升很重要。”张斌和妻子前不久贷款买了房,每月都要还3000多元的房贷,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提升为技术经理,这样收入就能增加不少。
今天,像D549次这样的140多对国产“和谐号”动车组,随着中国铁路的第六次提速大调图,进入人们眼帘,驶向数千公里的铁路客运干线,也带领着中国铁路进入“追风时代”。
“早上来的时候要坐上这个车就好了。”他一边摘下耳机,一边对记者说,“今早快八点到的北京站,没想到八点零五和九点二十的车都改成了动车,票也早就卖完了,后来不得不买了十点五十八分的T591,虽然票价比动车便宜,但在北京站足足等了三小时。”张斌觉得,这都是“动车给闹的”,平时踩着点都能买票上车,但是换成动车之后,票就很紧张,连站票都不卖了。
和张斌一样从天津赶回北京的还有吴娥,她是天津音乐学院的退休老师,是在天津工作的北京人,“30年来没少来回折腾,看着车和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细心的吴娥听说今天提速,出门前专门上网查了一下时刻表,发现“从今天起,每天往返北京和天津之间的14对列车,只保留了三对T字头的,其余都改成了D字头的动车,全程79分钟,比原来快了十几分钟。”
“等明年京津城际轨道建好,天津到北京就只用半小时,那时候更快。”吴娥憧憬,她还说,这两天她已经在网上预订了奥运会门票,“到时候吃过晚饭可以从天津来北京看奥运会。”
而邻座的王娟原不知道提速的事情,到了车站才发现,“原来35块钱的票,变成42块,一等座51块。”“一早要到北京办事,就过来了,住上一晚,明早不耽误。”王娟说。但吴娥告诉她,天津到北京现在最早的一趟是六点三十五,比以前早了一个小时,王娟有点后悔:“明早再来都赶趟,还省了一宿的住宿费”。
不过王娟还是觉得挺值,因为“感觉就像坐飞机一样,车厢很豪华,设施也很现代化,大家的座位方向都是朝前的,如果想打牌聊天,还可以自己将座位调转方向。”
“和白天相比,现在这趟车就松快多了。”说这话时,天津人尹兰江一脸困倦。52岁的尹是天津客运段的党委书记,提速首日他专门到车上添乘。从早上到现在,这一趟已经是他今天乘坐动车第十一次往返天津和北京了。
尹兰江说,今天的前八趟动车,全部都是满员,特别是早上六点三十五那班从天津的首发,80%的票早就已经预订出去了,“8节车厢610个座,至少有50多个记者,央视焦点访谈和各大报纸都来了。”
从19岁参加工作开始,尹兰江就一直在铁路上工作,至今33年。他说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这次的“和谐号”是历史上最好的机车。
“从早上六点半到现在,以单程180公里算,今天也跑了快2000公里了,”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有点困,不过倒是省了烟了。”
尹兰江每天都要抽掉一包半的香烟,但“这一天也就抽了大半包”,因为动车上不准抽烟,他不得不每次到站都下来使劲猛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