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公益金融先行者

马蔚华:公益金融先行者
2018年03月23日 15:17 中国慈善家

  马蔚华:公益金融先行者

  在遭遇最初的冲击之后,马蔚华以一如既往的韧劲与前瞻性找到了结合自己各方优势的最佳位置

  撰文:王筱

马蔚华: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壹基金理事长

  2017年,是马蔚华为“公益金融”奔走努力的一年。

  他以诸多身份在演讲中、课堂上、采访里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这一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且以实际行动推动其发展—开办相关课程,构建知识体系,带队出国考察,筹办主题论坛……加入公益界3年的“马行长”在遭遇最初的冲击之后,以他一如既往的韧劲儿与前瞻性找到了结合自己各方优势的最佳位置—公益金融先行者。

  2014年初,卸任招商银行行长,正式履新壹基金理事长的马蔚华很快发现,“做公益比做银行更难”。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原本为壹基金理事长新身份做足功课的马蔚华面对媒体专访,被问到的却多是关于支付宝、余额宝等的金融问题—没有记者对他的新身份感兴趣。

  在政府工作报告小组讨论会上,马蔚华抓住政府报告中有关社会关怀的一句话大讲公益慈善,感动小组成员。他继而在联组会、政协大组上做了精心准备的公益慈善主题演讲,结果却发现,很少有媒体发表他的观点。遭遇了进入公益界后的第一次“滑铁卢”,马蔚华很是接受不了,不是因为觉得个人受到冷遇,而是他意识到,媒体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认同感的风向标—中国的现代公益依然任重而道远。

  想起卸任时纷至沓来的各种看上去更轻松、更光鲜的商业邀约,马蔚华没有后悔,答应加入壹基金前他曾深入学习考察中外慈善事业,对此有心理准备。但是,接连遇见的状况让他意识到,尽管壹基金有着不错的基础,但如果仅仅局限在现有的思维框架里努力、呼吁、重复,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似乎像一个闭环一样看不到希望,比如人才问题。

  2014年4月,马蔚华赴雅安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在临时安置房里见到了壹基金的两位员工。两个女孩皆毕业于名校,放弃了条件更好的工作加入壹基金,已经在雅安驻点大半年,看上去依然乐观积极。“我问她们的收入是多少?她们说2000到3000块。”

  一方面是拿着远低于自身劳动价值的薪水的优秀公益从业者,另一方面,则是对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常识与理解的公众,一些苛刻的质疑令人无奈。雅安地震一周年之际,壹基金对外发布了雅安地震善款使用报告:2013年壹基金共接收雅安地震捐款及赈灾物资总价值约3.85亿元,截至2014年3月31日,共发生捐赠支出约4907万元。还有3.36亿元的善款去哪里了?质疑者紧抓《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不放—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壹基金贪污、低效、无能之说一时此起彼伏。

  实际上,壹基金根据雅安市政府制订的5年重建期,对善款制订了为期5年的使用计划,既合情理,也符合民政部规定。但是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人”,马蔚华也觉得“还是我们的传播工作没做到位”。

  公益行业收入低,并遭受着种种偏见与误解,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公益不能光要情怀不要激励,也不能光要发展不要人才。”马蔚华认定,近年来国际公益事业发展出现的“公益+金融”新趋势是最合理的突破口,因为组织自身发展壮大才是硬道理—通过公益投资增值,扩大资金使用量,同时可以分一部分用于提高薪酬。“我们必须靠自己,必须通过公益和金融的结合来解决这个矛盾。”

  2017年,马蔚华只要有机会就在各种场合推广公益金融的理念—在公益的发展中引入金融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用金融的商业模式促进公益的创新,形式有许多种,如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投资、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还有慈善信托、社会企业,等等。

  2017年的“两会”上,马蔚华递交了一份《关于完善慈善信托配套政策推动慈善信托健康发展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放松对慈善组织设立信托账户的限制。虽然2016年9月1日出台的《慈善法》规定,公益组织和信托公司都可作为慈善信托受托人,但现实中公益组织很难获准在银行开设信托账户,也就无法真正履行受托人的职责。

  慈善信托是马蔚华正在壹基金谨慎实践的公益金融的一部分。“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理解微观。”马蔚华不止一次把这三句话送给他在招商银行和壹基金的同事。早在于政府部门工作时,他就形成了运用宏观趋势做出微观决策的习惯与能力,后来为招行制定发展战略时,他也总能预判经济发展趋势,比对手快上一步做出正确决策并实施。如今,马蔚华对中国公益趋势做出预判,认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金融方式方法在公益舞台上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在管理壹基金时,马蔚华也尝试着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他认为商业机构与公益组织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需要效益的最大化与成本的最小化,都需要风险可控;其次,上市银行和公益组织都需要信息透明、信息披露,都需要内审、外审,才能逐渐让公众了解与信任;最后,二者也都需要调动员工积极性,用制度和文化来影响员工。尽管公益组织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商业组织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但不妨碍二者相互借鉴彼此的长处。

  马蔚华的探索步伐是坚定的也是谨慎的,他强调,因为壹基金的钱是公众一点一滴投入的,来之不易,因此公益金融实践的风险防范机制很重要。“道路依然很长,不过壹基金(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初见成效,现在也开始购买一些结构性存款产品,尝试公益金融,至少有这种意识了。”

  在马蔚华看来,必须用金融的创新来推动社会创新。“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大趋势。但是创新是需要人才的,一切创新都需要有创新的人才。”因此,他认为,公益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理念的推广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2016年,马蔚华任董事会主席的国际公益学院建立了公益金融与社会创新中心;2017年,他将公益金融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方向,开启公益金融的知识体系构建,并且重点抓好学院公益金融教材、案例、师资的工作。

  2017年7月,马蔚华率领国际公益学院公益金融与社会创新中心相关同事赴美考察。以公益金融中的影响力投资为重点,10天时间,他带队走访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旧金山4个城市,共拜访34家机构,并就学院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合作与各方进行探讨。

  经过对美国影响力投资生态系统的全面考察,马蔚华更加确定,影响力投资正在对全球公益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公益捐赠、影响力投资、商业开发无缝对接的新公益业态呼之欲出。在这个发现的激励下,2017年12月,首届全球公益金融论坛暨2017社会影响力投资峰会在深圳举行,论坛以“让投资成为向善的力量”为主题,重点围绕普惠金融、金融扶贫、战略慈善、社会影响力投资、养老产业等内容进行探讨。马蔚华希望,该论坛的影响能够继续下去,搭建国内外公益金融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公益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并且提升学院新公益业态的领导力。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