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P2P回光返照:300亿净资本管理3000亿贷款规模

陆金所P2P回光返照:300亿净资本管理3000亿贷款规模
2018年03月23日 08:14 新浪银行综合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从子保理公司违约,到大公国际唱空,再到踩雷龙力生物债务违约,历经磨难的陆金所在阵痛之中被迫完成了转型——其从一家高大上的“非标圈淘宝”,成为了一家老套的P2P+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制度配套,资本期待,众星捧月的“独角兽”陆金所被传上市计划已经3年之久,如今却依旧不见成行。

  3月21日,在中国平安2017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有媒体报道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表示陆金所今年没有上市计划。

  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投资者对该措辞过度演绎,平安集团董秘随后进行了澄清,表示“陆金所今年没有上市计划”曲解了原意,而陈心颖的原话是“科技类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及业务发展情况来决定这些公司的上市时间表。”

  而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陆金所搁置了上市计划,原因是等待主管部门预计将实施的一项新牌照制度明朗化,而该牌照或许与网络借贷有关。

  时间回到2015年,中国平安举行2015年度业绩发布会。集团总经理任汇川向记者透露:旗下最大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陆金所将不早于今年下半年启动上市计划,如今,陆金所的上市时间,已经变成了一个资本市场未解之谜。

  胡润2017独角兽榜上,陆金所以超过1千亿的估值水平,雄踞独角兽榜单第七,在互金独角兽中,陆金所的地位仅次于同样没有上市时间表的蚂蚁金服。事到如今,独角兽上市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陆金所一再推迟,难言之隐在何处?

  资产管理规模仅增5%,P2P业务回光返照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陆金所2017年上市计划搁浅,与网贷遭遇强监管不无关系。

  2017年,现金贷迎来了名利双收的一年。这名利双收的“利”,是趣店、拍拍贷的暴利和市值神化;而这名,除了闻名,也有骂名。裸贷,资金池,暴力催收,砍头息,动辄100%的利息,无不考验着现金贷模式的商业伦理。

  而原本定位非标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陆金所,在2017年经历了从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向传统P2P转型的“回光返照”。

  根据平安年报披露的数据,陆金所全年管理贷款规模2884.34亿,同比增幅达到96.7%;但相应的,陆金所全年资产管理规模增福为4616.99亿,其仅同比增长5%。作为众星捧月的独角兽,我们似乎难以想象有任何一家独角兽公司的扩张速度比陆金所还低。同样,对比平安旗下的三大独角兽和子业务条线,我们也近乎找不出主要业务数据增福低于10%板块。

  再简单做一个计算——自诩非标淘宝的陆金所,目前的“贷款管理规模”在“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已经从2016年年底的33%,骤然提升至62.47%,其俨然成为了一个以借贷为主业的公司。

  而在管理资产大部分转化为管理贷款的背景下,陆金所在中国平安的年报中被披露完成全年盈利。但是对盈利具体数据以及盈利主要来源,平安似乎羞于启齿。

  年报披露的另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平安持有陆金所控股43.74%,持有陆金所年末资产净额为119.96亿,据此推算陆金所全盘资产净额达到274.25亿,占其贷款管理比例仅为9.5%。而根据最新的2018年非系统重要商业银行资本要求7.5%、8.5%和10.5%,如类比商业银行的统计口径,陆金所资本充足率的水平尚且达不到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而考虑到陆金所的并购活动密集,推算核心资本比例或将更低。

  根据老虎财经获知的信息,近月,监管机构已经对一部分涉猎借贷业务的公司进行风险评估,而其中最大的缘由,就是部分机构行商业银行业务之实,贷款业务风险偏大,净资本率却远远不足。

  错位竞争,优势沦丧

  2015年,中国平安董事长任汇川在描述陆金所定位时旗帜鲜明的表示,陆金所不等于P2P。2015年中国平安的年报,将陆金所描绘成“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而随着互联网金融风云巨变,非标理财管理趋于严格,平安的产品目标,开始日益倾向传统的,类似天天基金、好买基金等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上述商业模式即使在披上了互联网的遮羞布后,仍然是维持了五年多的红海行业。

  事实上,陆金所过往三年的年报,同样透露着类似的信息。

  从2015(上)、2016(中)、2017(下)三年中国平安年报对陆金所措辞变化不难看出,消费金融的重要性,已经从2015年的只字不提,逐渐变成了2017年位居机构间交易之前。而所谓的平台型业务的本质,与金融科技密切相关的交易信息服务,已经被放在了末端。

  不过,即使从业务范围横向对比其他借贷类企业,陆金所亦无优势。

  根据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陆金所截止2017年年末的平台注册数,活跃用户数,累计借款人数分别为3383万人、961万人和749万人;对比陷入风暴之中的趣店,后者的注册用户数,授信用户数分别达到6240万与2620万,活跃借款人为690万人,其与陆金所的累计借款人数量趋同,并有赶超趋势。

  有分析认为,陆金所初期获得成功,一方面依靠其起步偏早,另一方面依托平安子公司的地位,采取了贩售平安系原生资产,并采取关联担保增信的模式,同时切割降低标的投资门槛,才一举获得“独角兽”的称号。随着监管趋严,以及大公国际的“差评”等等负面影响,陆金所的优势在三年中开始被逐渐蚕食。

  如今,平安系在陆金所系列资产中扮演的角色,更多为增信,代销以及通道(平安大华基金,陆基金等)。而这一转变,或许与陆金所自2015年以来的股权变更有关。

  陆金所股权迷雾

  事实上,陆金所早期以内资为主的公司存续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名为陆金所控股(Wincon Hong Ko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的外资实际控制陆金所的全盘业务。

  根据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对陆金所控股的持股比例为43.76%。由于外资持股的原因,无公开资料明确支持,陆金所子公司控股结构在外界看来仍然是一团迷雾。 

  根据相关资料,从2014年开始,中国平安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运作,令陆金所的持股从74.91%降为49.99%。而这个“敏感”的49.99%,代表着陆金所能够被平安集团剔除在其合并报表的范围之外,仅以权益统计的方式纳入年报。

  而通过工商信息软件反查Wincon Hong Ko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陆金所控股),工商在册数据仅显示其投资过一家公司,为陆金所(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为陆金所2015年在上海自贸区试验设立的新业态子公司之一。除此之外,陆金所控股再无任何投资。

  根据媒体对一些公开资料梳理,陆金所2011年成立时,股东之一史良洵即为当时陆金所的首任总经理,股东谢虹为平安科技副总经理。2013年,陆金所做了股权变更,单独成立一家西藏林芝金生公司,股东为陆金所的5名高管人员。2015年3月,陆金所完成A轮融资4.85亿美元,根据2015年6月登记的股权变更信息,平安将持有陆金所股权的三分之一,约25%,都转让给了平安集团高管和陆金所高管所控制的企业。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