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辽宁国资持股33% 本钢望整体并入鞍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 11:55 经济观察报

  张向东 勾新雨 刘玉洲

  中国工业史上最漫长的一次合并即将露出曙光,本报记者独家获悉,200亿资产的本钢集团有望整体并入鞍钢集团,前者的出资人辽宁省国资委将有可能获得的回报是鞍本集团33%的股份。

  如果这项交易能够达成,两年前就已经挂牌的鞍本集团有望实现鞍钢和本钢的真正融合,辽宁省将彻底放手本钢,从而成为一家央企的股东。

  长期以来,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并一直是个难题,因为都是国有企业,利益分配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概念。此前,央企宝钢并购了新疆国资委持有的新疆八一钢铁,双方采用了无偿划拨的手段,宝钢虽然没有花一分钱,但是许诺为后者提供技术并提高产量。央企武钢试图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广西国资委持有的广西柳州钢铁,但是现在正在遭到来自柳钢的抵制而未有进展。

  12月20日,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说,本钢集团200亿的资产将作为约33%的股份并入鞍钢,目前,这一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和辽宁省国资委的同意。但辽宁省国资委官员对本报表示,上述方案尚未形成具体协议,而且这一方案还有待省政府的最终决定。

  鞍本合并

  鞍钢和本钢均是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大型钢铁企业,诞生距今均近百年的历史,且同处在东北重工业基地重镇辽宁,对当地的就业、民生及经济发展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钢一度占本溪市地方财政收入近70%。

  在今天,鞍本重组早已不是简单的国企合并,而更像是中国国企改革的风向标,其重组涉及到了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分配,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将直接觉得超过20万的大集体职工的命运。

  几乎所有中国国企改革所要遇到的问题,在鞍本重组中都会遇到,这也是为什么历经四任辽宁省省长连续推动而不见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全国的铁矿石80%在东北,东北的80%在鞍本地区。1905年,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与清政府合资在本溪建立了钢铁厂;几年所又在鞍山建立了鞍钢的前身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1942年,日本人为了战争的需要将鞍钢和本钢合并,不到一年太平洋战争失败,两个企业便又分开了。

  建国以后,作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鞍钢呼风唤雨,一路高歌猛进,毛泽东曾为其手订了著名的 《鞍钢宪法》,而本钢却一直稍逊一筹,直到1993年冒着压力上了冷轧板之后才有了除特钢和生铁以外的拳头产品。

  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鞍钢与本钢的竞争一直都存在。而放眼世界,产业排名第五的韩国浦项公司产量占到韩国全国产量的一半左右,而中国上规模的钢铁企业有871家,年产粗钢500万吨以上的只有15家,这15家的产量加起来不到全国产量的44%。而世界排名第一米塔尔年产粗钢5800万吨,几乎是中国前15家钢厂产量的一半。

  2002年,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开始推动鞍本重组,当时鞍钢提出了其辅助企业18万人的转制、社保问题,鞍山市解决不了,辽宁省也解决不了。2003年,辽宁省副省长刘国强提出了折中方案,鞍本主体联合,仍保持由两个资产单位运作,但被刘拒绝。刘认为,鞍本合并没有问题,但方案鞍钢自己说了不算,要看国资委的态度。

  2004年,辽宁省委钢铁行业办继续推动鞍本合并事宜,方案是鞍本相互持股。但到最后,省委发现辽宁省事实上是牵不了这个头的,因为鞍钢属于国资委主管,不是辽宁省的企业。

  2005年,形势发生了变化。钢铁产业新政颁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前十名的产量要占到全国产量的50%以上。2005年8月,鞍本集团终于宣布挂牌成立,但时至今日两家企业仍是整而不和。

  辽宁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说,现在两家企业只是财务报表合并上报,其余还是各干各的。

  2005年的合并挂牌的思路是"先挂牌,再合并"。这个没有触动根本利益的妥协方案,给日后的重组带来了空间也留下了纠缠不清的后患。挂牌后,鞍本集团将会先组成一个董事会推进委员会,由委员会进一步做具体的整合工作,该委员会共6人,其中4人来自鞍钢。

  该机构成立之后如何运转不得而知,但随后由于两大集团的高管已经先后更换,鞍钢的总经理已由刘变为了张晓刚,本钢也更换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由原集团总经理于天忱接替了张营富。业界猜测,这位两大集团的合并平添了不少变数。

  不过,鞍钢老总张晓刚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推进鞍本的合并势在必行。在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钢协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张晓刚直言要加快推进鞍本钢铁集团的实质性重组,同时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工作力度。

  中华商务网华瑞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马中普说,"双方现在等的,就是政府的一个文件"。但马中普同时表示,即便如此,鞍本重组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很多,这管理层的人事安排倒在其次,合并以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如何分配很关键。

  尽管如此,在全国钢铁跨区域重组步屐维艰的时刻,鞍本股权合并方案的实质意义不言而喻。据知情人士透露,上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再次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国钢铁重组的建议,建议说鞍本的股权合并模式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钢铁重组难题

  自2005年国务院通过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来,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兼并的大幕正式拉开。宝钢、武钢、首钢、唐钢先后出手,连民营企业沙钢和复星也开始四处出击。

  颇具戏剧性的是,中国钢铁产能的集中度却出现了下降。今年上半年,年产粗钢500万吨以上的21家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50.12%,比去年同期下降1.79个百分点。产能前十位的企业,钢铁产量所占的比例跌至35%。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曾计划,到2010年前十位企业的产量所占比例要达到50%。

  钢协的上述建议还提出,全国钢铁的重组应当以宝钢、首唐、鞍本和武钢为主。政府应该对钢铁企业的重组出台具体和可供操作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应当包括对于完成重组兼并效果较好的企业应当在技术改造、土地和财政等方面给与支持;同时最核心的是中央应该尽快拿出税收和财政分配政策,以解决跨区域重组的体制性障碍。

  目前中国钢铁产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庞大的产能分散在4000多家国内钢铁企业上,2005年钢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只有18家,国内前三位的宝钢、鞍钢和武钢加在一起的钢产量也才只有4768万吨。

  去年,由国内著名钢铁专家、原国家计委副主任石启荣上报至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建议称,宝钢可能发展成为1亿吨的集团,鞍本钢铁、武钢以及首钢-唐钢,则可能发展成为5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届时,四大集团产能将达到2.5亿吨钢,占全国的60%左右。

  业内对此看法不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说,联合重组的愿望是好的,但不是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现在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市场条件不完全具备,各方利益不一致。而且,至于是不这几家来还很难说,其他比如说沙钢,它能适应市场需要,节奏快,不像国有企业受到束缚那么多。

  但前述报告一度引起了国家发改委高层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副主任张国宝均表示同意,并做出批示称,为应对国际钢铁兼并重组的压力,我国也应尽快推进组建5000万至1亿吨钢产量的大公司。

  李新创说,利益划分是摆在中国钢铁重组面前的核心问题,中央与地方利益如何分配,重组以后职工安排,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重组就很难成功。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