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财经杂志:资源性产品提价势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1:26 和讯网-《财经》杂志

  从发改委价格司筹划的改革方案看,未来中国资源性产品“提价”空间比“改革”的空间大

  □ 本刊记者 李其谚/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集团)刚刚获得一笔12.4亿美元政府补贴,给了投
资者一个不小的“惊喜”。

  这笔补偿的起因,是为了弥补中石化集团因政府将国内油品价格控制在国际市场水平以下而产生的损失。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将获得其中的94%,即11.7亿美元。这笔补偿由财政部支付。

  此次补偿数额之巨,足以令分析师们大跌眼镜。中石化此前曾宣布,截至2005年9月30日,公司当季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0%,由107.9亿元降至86亿元;炼油业务出现66.3亿元的亏损。2005年前九个月,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利润率下降了62%,每炼一桶油所获利润,从一年前的3.86美元降至1.48美元。

  政府这一出人意料的行动,或许只是一场即将到来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序曲。

  据《财经》获知,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就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正在展开更深入的政策调研,并初步形成一套思路。由此,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2006年面临一场大调整。

  按照这一思路,改革将从水、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但石油天然气价格、水价与电价现有的定价模式——即以成本加收益确定的政府定价模式,相信不会根本性改变,只是在具体操作办法上进行微调,而煤炭价格将尝试全面市场化。

  在那些信奉价格市场化的观察家们看来,总体而言,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首先强调的是改革资源的廉价或无偿使用制度;而从发改委改革思路所透露的信息看,未来这些产品“提价”的空间,势必比“改革”的空间更大。

  观察家认为,这使得上述领域的垄断企业未来将赢得更大的价格游说空间,中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很可能大幅上涨。

  “要让价格起作用”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思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期间。

  在这次会议上,能源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会议制定的目标中明确,中国“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要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告诉《财经》,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发改委即组织各方讨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方案。

  2005年10月28日,发改委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科技部、环保总局、中石油、中石化、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国家电网公司、煤炭工业协会、华能集团、社科院等部委、机构和公司,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一次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均派代表参加,与会人员级别之高亦较为少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酝酿能源价格变动的“预热性”会议。

  此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目前中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二是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不合理,许多资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三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四是资源性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处于被动地位。

  同在这个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指出,中国的资源投入模式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稳步推进资源价格的改革。

  “目前,资源的廉价甚至无偿使用仍然普遍存在,资源价格呈现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的扭曲局面。资源价格的扭曲,一方面使得资源价格无法有效、真实地反映社会需求,价格机制无法按照市场规律来调节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另一方面,资源的廉价或无偿的使用,带来了浪费和效率底下。”他说。

  据财政部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15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是通过市场机制取得矿业权的。中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平均为1.18%,低于国外平均2%-8%的水平。财政部在2002年对24个省(区、市)进行调查,发现1999年到2002年上半年,1601户重点采矿企业累计欠缴资源补偿费31亿元。

  “资源的‘无价’或‘低价’使用,使得资源市场对价格变化的反映十分迟缓,甚至无视价格的变化。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首先要通过改革资源的廉价或无偿使用制度,建立起资源对市场的反映机制。”朱志刚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显露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以来进行的价格管制,“这鼓励了人们浪费。”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实很低,资源性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很不合理。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数据,2003年,原油、天然气、发电用煤之间的比较关系,国内为1∶0.41∶0.41,而同期国际市场上的比价为1∶1.04∶0.25。中国天然气价格明显偏低。

  发改委认为,中国以煤为主要燃料的电力价格也偏低。2003年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约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价格问题,所以缓解资源紧张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要让价格起作用”。

  “改革线路图”

  如何让价格起作用?发改委2005年12月初步形成的一份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文件中,勾勒了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土地未来几年的改革蓝图。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据水利部的统计,1980年到2000年,中国用水总量增加了122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增长了745亿立方米和24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2%;而在这种情况下,用水效率较为低下,2003年中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5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针对这种状况,发改委筹谋的“药方”包括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提高水利工程和城市用水价格,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等;最终目的是“逐步使水价反映水的全部成本,包括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和其他与水环境相关的成本,促进水的生产运营单位真正实现企业化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件提出,要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证制度,建立水权市场,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权的有偿转让。

  在电价方面,改革思路则延续了2002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力图通过电力体制改革,将目前成本补偿型的定价机制变成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而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的价格形成机制。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电价改革的难题不在于目标,而在于执行。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已远远落后于当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设定的时间表,时至今日,竞价上网还远未全面铺开。

  煤炭价格的改革则比电价要迅速得多。2006年1月初,电煤价格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国家发改委宣布,电煤价格将取消浮动上限,在政府监控条件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中国的煤价是资源性产品中放开最早的,但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认为,中国煤炭的成本“并不完整”,煤炭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如2005年6月,大同煤矿出口动力煤秦皇岛离岸价为471元/吨,比同期国内贸易计划煤离案价高出110多元。

  在濮看来,现在中国煤炭企业的探矿权、采矿权大多为无偿取得;此外,煤矿关闭之前的转产和人员安置等成本,都未计入煤炭价格的成本核算体系。

  根据发改委的改革思路,今后,煤炭工业将建立成本核算体系;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以及退出和发展成本均将纳入体系之中,并由以上成本作为核算煤炭企业利润的基础。

  不过,在业界最为关心的石油和天然气定价机制上,有分析认为,未来可能 突破有限。

  据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近期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仍将保持国内与国际市场油价适度挂钩、按加工成品油合理补偿成本适当盈利的原则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发改委价格主管部门将适当降低调价标准,同时改进采价期的计算方法,不再按月采集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变化的方法,而是只要国际成品油价格变动幅度超过规定标准,即可调整价格。此外,发改委还可能允许社会加油站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自主定价。

  关键是建立市场交易机制

  或许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有关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问题。因此这将涉及对部分行业和弱势群体发放财政补贴,同时对石油企业涨价超额收入引入财税调节机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案例举措基本没有突破政府严格管制的范畴;但操作方法变动,则会令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更为敏感,所谓“利益调节机制”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收入和盈利。中石化无疑成了“油价新政”的首批受惠者。

  在土地价格改革方面,发改委的思路与既往没有什么变化,即仍将扩大经营性用地实行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出让范围,工业用地要逐步市场化交易方式,减少协议出让土地数量;建立规范的基准低价制度和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有关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不乏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强调资源有偿使用是正确方向;但照此思路,基本上只是扩展了资源“成本”的范畴,在定价方式上并没有脱离以往“成本定价”的思维方式。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课题。他告诉记者,价格是一个经济性的问题,资源性产品价格提高了,会对能源产生影响,但不是直接的;实现节能的目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规划。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对记者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最关键的是应当建立市场的交易机制。“一旦这个机制建立起来,很多问题或许会迎刃而解。因为改革要向市场发展,不是要向计划发展,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去做。”

  “煤炭价格体制改革并未涵盖产权改革的内容,而煤炭产权化改革是煤炭市场化的基础。”钱平凡对《财经》说,煤炭的资源价格应当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招标、拍卖,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这与成本定价是完全不同的定价方式。

  “成本定价是计划经济的定价方式——把成本打高,价格不就变高了吗?但成本怎么确定呢?这是很难算清楚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很容易被企业所左右。”他认为,应该抓紧进行资源的产权改革,再通过拍卖来确定价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