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纺织品遭遇特保调查 > 正文
 

纺织品能否死而后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00:18 中国经济时报

  编者按:在国际上,中国被认作:拉动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各国纺织品市场的共同敌人,世界钢铁行业上游原材料铁矿石价格的拉动者,世界上最大的知识产权侵权高发区;在国内,某些产业同样受到指责: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目前中药产业却远远低于日本在世界市场的地位;煤炭行业被指为染血的行业……。中国入世后,面对国际游戏规则,高呼学习和接轨的同时,却在迷茫中不断碰壁,遭遇来自各国的贴着各种规则标签的棒喝,高速发展的中国诸多产业内外交困,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是国际规则下的中国产
业如何突围。

  国际规则下的中国产业突围系列报道之一-本报记者 朱菲娜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业来说,的确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然而对于相关部门和业界来说,这个春天并不太平静,偶尔还夹杂着些许风雨。

  过去,由于实行出口配额制度,我国纺织品一直处于受困状态,2005年1月1日起,与自由贸易原则相悖的“纺织品配额制”寿终正寝,纺织品企业以为从此可以放手一搏,却不料更大的枷锁等在后头。一体化的机遇本来就相伴着挑战,近来,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特保、反倾销甚嚣尘上,中国纺织品成了众矢之的。

  配额时代,我们处处受限熬了过来;后配额时代,我们又面临新的国内外规则的冲突碰撞,中国纺织品正在艰难突围。

    后配额时代的新博弈

  纺织品行业在我国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纺织业是国内传统制造产业,纺织品是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去年我国纤维加工量2400万吨,约占世界生产能力的38%;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从业者1900万人,出口企业3、5万家(从业者约630万人,每出口1.5万美元,涉及1人就业)。去年我对全球出口纺织品服装951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

  今年,全球纺织品都取消了配额制度,纺织品行业在后配额时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19%,对原配额地区出口的比重由上年末的26.5%上升到33%,而且出现了出口“量增价跌”的怪现状,还引发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业进行设限。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纺织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这就招致了欧美等国的不满情绪。

  今年4月4日,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首先发难,决定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中美纺织品贸易战拉开序幕。

  之后的两天即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点燃了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导火线。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

  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3类中国服装产品实行进口设限。相距不到一周时间的5月18日,美国又宣布对4类中国纺织和服装产品进口设限。

  5月27日,欧盟贸易委员会向中国通报了欧委会已经决定对中国T恤衫和苎麻纱两类商品实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

  其他国家也跟风而动,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俄罗斯、阿根廷、突尼斯、莱索托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纺织品采取限制之策,或发出信号。“排山倒海的涌入”、“火箭式激增”,这类夸张字眼被国外某些媒体频频用来描述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走势。

  老纺企悄然改行

  “五·一”期间,记者远赴我国纺织品重地浙江省宁波、绍兴两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作为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第一大省,连日来的贸易摩擦确实让当地的纺织品企业在这个春天里感到了阵阵寒意,许多企业停掉了部分生产线,开工明显不足,工人失业,卖家和买家都害怕签订纺织品出口合同,拿不到订单或不敢拿订单,目前已有20%的纺织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他多数企业则勉强薄利经营,面临亏损甚至倒闭危机。

  宁波维科精华浙东针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逸明认为,很多企业担心生意做得越大,可能亏得越多。在多数浙江纺织企业惧怕接单的同时,欧美买家担心政策多变,也不敢随意下单。

  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商务部部长朱素君说,基于接单后的欧美贸易政策变化,企业这段时间特别小心谨慎。目前公司的棉制裤子几乎已停止对美出口,准备把出口重点转向其他地区。

  分析预测,在纺织品出口面临“内提税率、外临特保”情况下,宁波纺织品出口企业预计年内将损失利润1.84亿元人民币;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的损失也将有上亿美元订单。浙江省外经贸厅一位官员预测,浙江三四成纺织品出口将受影响,以量扩张的企业将会首当其冲。

  在一片阴霾笼罩的氛围中,记者发现,有些从业多年的“老纺织”却已改换门庭。

  位于绍兴的浙江赐富集团,毅然宣布退出打拚了19年的织造业,投巨资转为薄膜制造,新建的两条生产线4月20日投产,年生产能力据称可达12万吨,占全国的1/3。该企业老总赵张夫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国内化纤产能已经过剩,效益滑坡。企业要想延长寿命,只有脱胎换骨,趁没有衰退时果断转型。”

  浙江吉利尔科技有限公司之前也一直与纺织打交道,但随着4月份“吉利尔湿能空调”的顺利“分娩”,它的“织布时代”也彻底画上了句号;浙江天圣集团利用欧盟反倾销调查近一年的时间,加大新产品开发,公司2004年上市的纺织类新产品已占到产品总数的80%;梅盛布业公司近几年投巨资,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印染后整理设备,并以两年600万元的代价请来3名韩国技术和管理专家,有效地解决了设备、技术两大制约“瓶颈”。

  同时,随着国内首套60万吨PTA(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装置在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成功打通全流程,大大缓解了目前江浙地区乃至国内聚酯原料PTA供应紧张的状况。目前在浙江省所需PTA原料50%以上从国外进口,且价格高昂,该装置对于调整当地纺织产业链结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十分重要。

  作为“托在布上的经济强县”,绍兴纺织业占经济总量的70%。该县县委书记徐纪平告诉记者:“这一回,面临的是产业发展由低到高的新跨越,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如果继续延续“低成本—低档次—低价格”的发展模式,纺织业的发展迟早会“顶”到增长的“天花板”,一些老纺织企业的纷纷改行就是信号。

  该县宣传部长吴晓也对记者说:“我们已经意识到,虽然今年取消了配额,但纺织品行业还会面临更大的发展障碍,主要在于行业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够。因此,今年是我们纺织品行业必须要迈过的一个坎。今年初,绍兴县就制定了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出路何在?惟有主动转型,结构升级。眼前的困难并不意味着‘纺织业走到了尽头’,关键是控量升级,变以规模取胜为以质取胜。”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