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指控郑俊怀幕后推动"潘刚失联" 13年股权未了局

伊利指控郑俊怀幕后推动"潘刚失联" 13年股权未了局
2018年04月05日 17:57 新浪综合

  大摩财经(ID:damofinance)

  郑俊怀多年追讨伊利股权

  “潘刚失联谣言案”搅动的风波越来越大,伊利集团坚决否认董事长潘刚被调查,称警方已“控制”策划传播谣言的6人。最新的劲爆消息是,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出面接受采访,不点名指控前伊利董事长郑俊怀是“幕后黑手”。

  风波爆发至今,潘刚始终没有公开露面,但伊利官方一直通过各种途径辟谣。昨天深夜伊利官方发布消息称,4月4日,伊利集团召开了一场关于“可持续”的重要讨论,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与集团的中高层领导,共同审议通过了2017年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报告。

  此外,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警方专门调阅了董事长潘刚3月26日当天的行程,确认了潘刚当天正在医院看病,并且有详细完整的开药、取药过程记录。

  大摩财经注意到,潘刚的名字出现在今天《海南日报》公布的博鳌论坛最新嘉宾名单中,被确认将参加4月8号开幕的博鳌论坛。

  新京报今天凌晨刊发了对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的采访,张剑秋在采访中称谣言案与伊利集团一位前高管“脱不了干系”,呼吁司法部门对此前与该高管有关的一件挪用2.4亿巨额公款案进行公诉。

  张剑秋对这位伊利前高管的指控包括:雇佣一名退休干部“对伊利管理层及家属进行大量非法调查”;“不断制造谣言,甚至用编小说、编段子的方式含沙射影、误导媒体和大众。”

  尽管张剑秋没有直接点名,但熟悉伊利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说的就是“乳业教父”、前伊利董事长郑俊怀。

  “谣言案”始末

  伊利称,“谣言案”已有6名嫌疑人被警方控制。据大摩财经了解,其中有两名前媒体记者邹某某和刘某某,目前邹某某和刘某某均已被刑事拘留。

  3月26日,邹某某通过自媒体“光祥财经”发布文章称,伊利董事长潘刚在美国治病半年,“已于近期回国,但很快被有关部门带走并被要求协助调查”。

  几乎在同时,刘某某在自媒体“天禄财经”发布“虚构小说”《出乌兰记:盘先生在美利坚》,小说主人公乌兰国匈奴股份董事长盘先生曾经将前任董事长关耳先生送进监狱,近日回国后被有关部门带走接受协助调查。

  这两篇文章引起市场关注后导致伊利股份当日大跌。3月26日午间,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市场传言皆为谣言,随后宣布已有造谣者被警方抓捕,其中提到最早的一名涉案人员被抓捕是3月19日。

  大摩财经发现,“光禄财经”3月26日的文章目前仍然存在,“天禄财经”的文章已被发布者删除。

  张剑秋称,伊利报警后,截至4月4日,已有6名涉案嫌疑人苏某某、陈某某和郭某、邹某某、刘某某、侯某某,分别在3月19日、3月26日、3月28日、4月2日、4月4日被警方控制,并在嫌疑人家中发现大量作案证据。

  郑俊怀往事

现年78岁的郑俊怀曾经是伊利集团的创始人,中国“乳业教父”。现年78岁的郑俊怀曾经是伊利集团的创始人,中国“乳业教父”。

  20岁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郑俊怀一直在内蒙古农林畜牧系统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出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厂长,将这个小企业发展成后来的伊利集团。

  1996年伊利股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乳品上市企业。创办蒙牛的牛根生当时还是伊利主管生产销售的副总经理,大学毕业即进入回民奶食品厂的潘刚年仅26岁,就已被提拔到伊利中层。

  然而,伊利上市时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了后来一系列问题的祸根。

  伊利股份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当时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国有资产管理处持有伊利25.32%、第二大股东呼和浩特市租赁公司持股仅6.22%。

  2002年伊利股份定增后,呼市国资持股下降到18.71%,此后这些股份转让给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财政局又将其中部分国家股有偿转让给了呼和浩特市启元投资,呼市财政局作为伊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14.33%。而启元投资作为伊利第三大股东持股4.38%。

  值得注意的是,启元投资正是郑俊怀和伊利高管注册的公司,其购买股份的资金来源于郑俊怀等人的中高管激励奖金以及贷款。

  2003年3月,伊利大股东呼市财政局将其持有的14.33%的股权以每股10元的价格转让给德隆系的金信信托,转让价款为人民币2.8亿元。金信信托成为伊利股份的大股东之后,并没有派驻任何人士进入伊利管理层。因此业界一直怀疑金信信托只是为当时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等人代为持股,帮助其完成管理层收购,而伊利股份和金信信托均对此矢口否认。

  1999年底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准备转让自己持有的伊利2.68%股份,而为了买下这些股份,郑俊怀提议、以伊利部分高管的名义成立了华世商贸,后来华世商贸的股东又变更为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的直系亲属的名字。郑俊怀后来解释称,其初衷是为伊利管理层激励作过渡。

  2004年郑俊怀和伊利独董俞伯伟之间的矛盾爆发,成为著名的伊利“独董事件”。俞伯伟公开质疑郑俊怀违规投资国债等一系列问题,并抛出了华世商贸的问题。2004年6月,中国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核查小组进驻伊利集团进行调查,12月呼市宣布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对郑俊怀以及杨桂琴等四名伊利高管刑事拘留。2005年1月5日,郑俊怀被正式逮捕。

  后来的起诉书称,郑俊怀等五人涉嫌挪用公款罪,主要犯罪事实为挪用伊利股份托管企业的1500万元贷款以及150万元借款,为华世商贸购买伊利股份法人股。此前广为流传的郑俊怀等挪用国债投资款项,假借金信信托进行曲线MBO的问题,则并未出现在起诉书中。

  郑俊怀2005年末被判刑6年之后,已于2008年8月前后提前出狱。2011年后郑俊怀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目前其担任红星乳业董事长。

  追讨股权败诉

  张剑秋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当年检察院认定已经坐实的、当事人供认不讳的挪用公司资金为2.4亿元,而这个事实并没有被公诉。“那些没有公诉和审判的其他犯罪事实,给伊利留下了很多后遗症,造成了该高管十几年不断地对伊利进行纠缠。”

  张所指的纠缠是指近年来郑俊怀仍在追讨当年启元投资持有的伊利股权。

  “伊利这名前高管出狱后多次找到伊利,以各种理由要钱,甚至起诉当初出面收拾残局的呼和浩特市投资有限公司,希望呼和浩特市政府和伊利集团把一些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股票、资产,落实到他的名下。”

  2015年2月,郑俊怀诉呼和浩特投资有限公司股权案二审开庭,法制日报当时的一篇报道详细描述了案情,称2006年12月,在监狱服刑的郑俊怀通过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违背当事人意愿的股权转让协议书。呼市赛罕区人民法院于2009年两次开庭受理此案,并提出追加第三人。2013年8月6日,赛罕区法院第三次开庭。2014年9月,赛罕区法院一审判决郑俊怀败诉。

  呼和浩特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呼市国资投资公司,在郑俊怀案发后负责接收伊利股份。

  2005年4月7日伊利股份公告称,2005年4月6日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其持有的伊利股份社会法人股56057486股,占总股本14.33%,协议转让给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每股转让价格为5.352元,转让总金额为3亿元,金信信托将不再持有公司的股份。

  张剑秋昨日接受采访时提及2007年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详细描述了呼和浩特市政府回购金信信托股份的过程。

  伊利股份2005年年报显示,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14.33%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启元投资持有4.38%为第二大股东,博时、中信两只基金分别为3、4大股东,华世商贸持有2.16%为第五大股东。

  呼和浩特投资公司的关联公司金创投资则成为启元投资、华世商贸持有的伊利股份的接盘者。2006年5月,中国证券报报道称,呼和浩特市政府成立的呼和浩特金创投资已收购启元投资持有的伊利股权,收购股权1715.6万股,按股改后股本结构计算,占总股本3.32%,其成本5700万元。并计划整体收购华世商贸1151万股股权,占总股本2.16%,预计收购成本1500万元。

  伊利股份2007年5月的公告显示,呼和浩特金创投资于2007年4月23日通过拍卖受让华世商贸持有的伊利全部股份,其中偿还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垫股份270万股,剩余845万股。

  伊利股份2007年中报显示,呼和浩特投资公司持有5463万股,占比10.58%,呼和浩特金创投资持有1676万股,占比3.25%。启元投资、华世商贸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

  按照张剑秋的描述,郑俊怀追讨启元投资股权案二审已败诉。

  郑俊怀出狱已近10年,10年间伊利在潘刚执掌下继续高歌猛进,10年股价上涨10倍,市值目前1800亿左右。

  潘刚个人自2013年起出现在伊利股份前十大股东中,目前持有伊利3.88%股份。

  呼和浩特投资公司仍然持有伊利9.88%股权,为第二大股东。自2014年起,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就不断增持伊利,目前已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0.44%。

  伊利股份由于长期股权分散,多年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在保险系资金在资本市场狂飙的过程中也成为了被举牌目标。2016年9月,伊利股东阳光保险突然增持,使持股触及5%构成举牌,尽管随后阳光保险承诺不再增持,但伊利还是通过并购定增将阳光保险的持股稀释到5%以下。

  “伊利和现任管理层一直是行走在阳光下的。”张剑秋对新京报说。

责任编辑:罗思杨

伊利 潘刚 股权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