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市时曾有近40亿元的抵债资产和股权投资本,这些不良资产本应在2007年6月份处置完毕,但处置的进度远远低于当初的预计,时至今日,仍有近30亿元的资产尚未处置,如不申请国务院特批,工行将面临触犯《商业银行法》的危险。 [全文] [评论] >>查看全部企业观察
工行违规资产难消化
  目前,工行正在为资产处置事情而上下奔走。工行上市时曾有近40亿元的抵债资产和股权投资本应在2007年6月份处置完毕,但处置的进度远远低于当初的预计,时至今日,仍有近30亿元的资产尚未处置,如不申请国务院特批,工行将面临触犯《商业银行法》的危险。
    据消息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已经将此事上报国务院,请求特批工行将这些资产的处置时间再延长两年。 [全文]
中国工商银行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经过21年发展,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指标都居国内金融行业第一。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工商银行)首开先河,A+H同步发行上市成功,创下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等多项纪录,被国际媒体和金融业誉为“世纪招股”。
   通过发行上市,至2006年末,中国工商银行资本净额达到5,308.05亿元,核心资本净额达到4,620.19亿元,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4.05%和12.23%;总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与亚洲最大的上市银行,并跻身全球排名前三位的上市银行。

工行大事记

 • 2005年04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工行改制方案;
 • 2005年04月21日,汇金公司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财政部向工行注资1240亿元人民币;
 • 2005年5月,工行完成了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的剥离工作;
 • 2005年06月27日,工行与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四家AMC分别签订了总额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的转让协议;
 • 2005年07月13日,工行宣布完成财务重组计划;
 • 2006年01月27日,工行宣布引进战略投资者;
 • 2006年07月,工行A+H同时上市方案获批;
 • 2006年07月18日,工行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27日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挂牌上市。

工行不良资产遗留

工行余留不良资产:工行上市时曾有近40亿元的抵债资产和股权投资本应在2007年6月份处置完毕,但处置进度远低于当初预计,时至今日,仍有近30亿元的资产尚未处置…
《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由于银行的贷款多是以实业公司的资产进行抵押或者质押,一旦贷款无法偿还,商业银行将对抵押或者质押的资产进行回收,银行将被动持有实业资产;第四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押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两年内予以处分”。 >>专题:工行A+H成功上市

工行牡丹交通卡套牢司机

    截至上个月底,北京的驾驶员总数达到了473万人。这些人中的不少现在共同面对着一个问题,换牡丹交通卡。这次换卡免费,但有个“套儿”:旧卡里面的钱没法转到新卡里。就是说,新旧卡虽然都是同一个人在使用,但却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账户——一个借记卡、一个贷记卡。这真是奇谈,银行让大家办卡的时候,说高级,现在反倒不接受了。 >>详细

小调查

1、您是否赞同国务院特批延长工行违规资产处置时间?
赞同
反对
不好说

2、您认为工行在管理上水平怎样?
很好
很差
不好说

 工行受累30亿违规资产面临法律惩罚
未能如期消化违规资产恐受罚
  3月25日,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发布了2007年业绩报告,在信贷紧缩和美国次按危机等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工行仍取得了高达82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幅65%。
    而几乎与此同时,工行正在为资产处置事情而上下奔走。工行上市时曾有近40亿元的抵债资产和股权投资本应在2007年6月份处置完毕,但处置的进度远远低于当初的预计,时至今日,仍有近30亿元的资产尚未处置,如不申请国务院特批,工行将面临触犯《商业银行法》的危险。
    据消息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已经将此事上报国务院,请求特批工行将这些资产的处置时间再延长两年。 [全文]
一再延迟的处置 欲再申请国务院特批
   2006年10月,工行成功上市。但直至2007年6月15日到期日,工行的资产处置仍然进展缓慢。
    2007年12月21日,工行向银监会上报请示文件,表示经过大量工作,已经处置了45笔总价值3亿多元的境内股权投资项目以及213笔总价值7亿多元的抵债资产,但仍有29笔境内股权投资项目以及207笔抵债资产尚未处理完毕,总价值近30亿元。
    无疑,工行短期内仍无法将这些资产顺利出手。如不申请国家特批,工行将面临违反《商业银行法》的风险,这对一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工行给银监会的请示报告中,工行请求国家批准将资产处置的时间再延长2年。 [全文]
 工行坏账来源
历史包袱沉重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曾造成大量的虚增利润、或者说是虚盈实亏——仅挂账利息(已计作利润)在工行曾达700多亿元。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改革稳定的成本向银行转移的因素,有财务会计制度的问题,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的原因。
    目前工商银行贷款余额为2.9万亿元,按国际上通行的五级分类标准,到2002年年底不良资产的比例预计为25.7%,总额在7000亿元左右,面临的问题仍然艰巨。
    不良贷款也是工行坏账已达来源。1999年、2000年、2001年以来工行新增贷款不良率分别是0.69%、0.34%和0.19%。 [全文]
持有抵债资产逾两年形成“违规”资产
  据悉,工行上市前申请特批持有超过两年的抵债资产,包括420笔总价值约30亿元的抵债资产,以及74笔总价值近10亿元的境内股权投资项目。 
    按照工行网站资产处置的相关信息,这些资产按照类别可以划分为土地资产(包括出让土地和划拨土地)、公司股权、办公综合楼及商场、住宅、宾馆饭店等。
    该类资产的取得确实大多是被动持有,比如在土地资产中,2004年江西省武宁格林化工有限公司因环境污染等原因被政府关闭,该企业以位于武宁东渡“五七”林场土地抵偿工行贷款,该宗土地面积为37587.5平方米,性质为综合出让用地;
    在公司股权类中,2001年7月,桂林市金属工艺品总厂将其持有的桂林市机床股份有限公司800万股法人股权抵偿该公司所欠工行桂林分行贷款本息;
    在办公楼类别中,上海高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驰马进出口有限公司为建驰马大厦在工行办理贷款,并以在建的驰马大厦作为抵押,因无力还贷,法院裁定将驰马大厦经评估后抵偿工行贷款。 [全文]
 工行坏账剥离
国家买单政策性不良资产 商业不良贷款竞拍出售
  2005年,工行在股改时剥离了7050亿不良资产。其中损失类贷款1760亿元,加上700亿元的非信贷风险资产,合计2460亿元,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账户。财政部将这笔资产委托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剩下的额度为4590亿元,基本覆盖了工行的可疑类贷款。工行将账面价值为4590亿的可疑类贷款分为35个资产包,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出招标邀请。工行另外的约4600亿元可疑类贷款则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以发行票据等方式来处理。
    最终,损失类贷款被置换成等价优质债券,而4590亿可疑类贷款,也按账面价值置换为央行票据。再加上汇金公司向工行注入的150亿美元,工行的资产质量得以大大优化。 [全文]
抵债资产延迟处理
  据悉,工行抵债资产的处置进度最为缓慢,虽然总笔数已经处置过半,但处置的总金额仅四分之一左右。
    在待处理的207笔抵债资产中,其中42笔因当地政府干预或者市政规划影响而被迫延迟处置;19笔无法找到买方,多次拍卖流标;33笔因抵押手续瑕疵难以处置;16笔因债权人关系复杂、所涉及的多个债权人意见不一致而难以处置;11笔抵债资产由于相关企业不配合而难以处置;其余86笔由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尚未完成处置。
    在待处置的29笔境内股权资产处置中,工行也面临着许多客观难题,其中7项上市公司由于处在法人股限售期不能流通;1项上市公司股权因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暂时无法处理;1项非上市公司股权由于企业正在进行战略重组而无法处置。
    另外,目前工行的自办公司资产尚有16项没有进行处置,其中4家已转让股份,但买受人不配合办理过户手续。
    无疑,工行短期内仍无法将这些资产顺利出手。如不申请国家特批,工行将面临违反《商业银行法》的风险,这对一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全文]
 工行股改模式
财务重组 国家买单不良资产
   工行仅仅用了70天就完成了财务重组:2005年4月22日,中央汇金公司运用外汇储备注入的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40亿元)资本金到位。工行迅速对现有资本金进行重组,保留财政部与汇金公司等额资本金,其余转为风险拨备,从而使核心资本金达到2480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
    除财务重组外,工行在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还着力进行了十项工作:一是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并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二是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三是建立全新的经营绩效考评制度。四是改造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五是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六是建立审慎、规范和透明的财务会计制度。七是健全资本管理和运营机制。八是建立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九是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十是进一步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全文]
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6年1月27日,工行与高盛、安联和运通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三家机构组成的高盛投资团以37.8亿美元参股工行,持有工行约8.9%的增发股份,这是迄今为止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最大的单次投资。这一投资净资产溢价22%,溢价水平超过了美国银行参股建行的15%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参股中行的17%。
    在此之后,工行还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达成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由后者出资180.28亿元人民币购买工行新发行股份。同时,证监会对工行上市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家实现A+H同步上市,10月27日,工行成功实现A+H同步上市。 [全文]
 中资商业银行仍待突破
不良资产率反弹 商业银行全线预警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带来威胁。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外资商业银行当前首先要注意信用风险的上升,尤其要警惕银行不良贷款反弹。他特别强调需要高度关注三类贷款:一是集团客户;二是“政府平台”公司,如城投(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建投(建设投资公司)等投资管理公司;三是房地产公司。
    “国内外的环境变化,一方面会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就是资产质量的变化。”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表示,坏账增加必然要求银行提高风险拨备,银行在资金成本上会有压力。[全文]
中资银行不可盲目出海
   过去的一年,海外扩张可谓中资银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包括工行、建行、中行、国开行、民生、招行等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纷纷以参股、并购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截至2007年末,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中资银行的海外总资产已达2674亿美元。
    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花旗银行和美林证券等机构遭到重创,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中资银行对于海外扩张在积极中尤需保持谨慎,不可盲目出海。 [全文]
中资银行面临潜在信用风险
   标准普尔在香港发布名为《中资银行所面临国内信用风险甚于次贷危机的威胁》的报告认为,由于国内宏观调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或将出现的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中资银行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信用风险;而因全球信用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总体仍可控制。
    该报告指出,中资银行的市场风险偏好总体比较保守,而且尽管风险管理能力距离市场领先水平尚有很长一段距离,但与其自身并不复杂的市场风险状况是匹配的。尽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将众多国际银行卷入其中,但由于大多数中资银行在该市场的涉足规模较小,因此对它们的直接影响有限。但中资银行的企业贷款业务正面临更多挑战。2008年该业务不良贷款比率可能会显著增加,因为信贷紧缩政策可能对边际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关注类贷款恶化为不良贷款,而且贷款增速放缓也令稀释作用降低。 [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小匀     联系方式:010-62675284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 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