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资银行不可盲目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8:16 《当代金融家》

  文/郭田勇

  过去的一年,海外扩张可谓中资银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包括工行、建行、中行、国开行、民生、招行等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纷纷以参股、并购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截至2007年末,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中资银行的海外总资产已达2674亿美元。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无疑好处多多。首先,海外扩张有利于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通过多渠道的投放资金,中资银行可以减少内部的闲置资金数量,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从而提高的盈利能力。其次,海外扩张将会提高国际化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也日趋显著。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银行业只有加入这个国际化的金融体系才可以真正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为本国企业的跨国发展保驾护航。中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国门,中资银行也应抓住市场机会,获取“追随”利润。最后,海外扩张还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规避行业风险。以汇率风险为例,随着三家国有大型银行陆续在海外上市,它们募集的巨额外汇资金,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环境下正面临贬值风险。而通过海外扩张把外币进行投资,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

  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花旗银行和美林证券等机构遭到重创,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中资银行对于海外扩张在积极中尤需保持谨慎,不可盲目出海。虽然有观点认为,现阶段是中资银行“抄底”的大好时机,但应当看到美国银行业在次贷危机后还有可能面临卡债危机和车贷危机,以及消费者大规模诉讼爆发的严峻考验,国内银行现在“出手”未必是最好时机,国开行入股美国花旗银行计划最终被政府叫停应该是个理性选择。

  中资银行要做到合理规避风险,“理性出海”,还需要在操作层面上解决好目标市场的确定、扩张方式的选择以及海外部门与母公司的整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目标市场确定上,最好是由近及远。相比于欧美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环境、高昂的并购成本和不明朗的市场机会,亚洲市场作为一个新型的金融市场,既存在巨大的利润机会,同时并购成本又较低。而且我国与亚洲各国文化趋同性较强,在经济贸易方面有长期的区域性合作经验。这些有利条件均表明亚洲地区十分适合在海外扩张方面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中资银行“试水”。随着海外扩张经验的积累,中资银行可逐渐向更远的市场过渡。

  其次,在扩张方式上,要灵活选择。海外扩张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参股和并购,也可以选择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通过参股可以获得股票的溢价收入,并同时进行银行间业务合作,但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被参股银行的经营主导权。并购和直接设立分支机构都能够迅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海外业务,但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对企业的海外管理经验要求较高,容易遇到进入壁垒。并购能够突破国外对外资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监管,省去向当局申请开行、选址、招聘人员、拓展市场等一系列成本,但是,并购方式对于资金和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复杂而关键。

  最后,在业务整合上,避免“囫囵吞枣”。根据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一项关于并购失败的调查研究表明: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而只有20%左右的失败案例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可见,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相反表明企业开始进入真正的并购关键期。具体到中资银行而言,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被并购银行的人员、业务和企业文化与原公司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整体的高速顺畅运转。中资银行必须对具体并购行为的整合制定周密的方案,决不可随意而为。要选用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制定周密的计划,稳步推行母公司的文化和战略,不要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要把资源整合到位后再推行新的市场策略。

  当前,中资银行在历经改革洗礼之后迎来一段“幸福时光”,我们的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登上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实力。海外扩张无疑是我国银行业实现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要保持“投资有风险,出海需谨慎”的态度。

  (本文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