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作者: 程实 徐婕
[ IMF多次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022年4月报告中的3.6%下调至2023年4月报告中的2.8%。 ]
公共卫生危机的疤痕、全要素生产率的下行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动荡,三者相互交织,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乱纪元时代,并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首先,全球经济复苏显现出一种缺乏动力的虚弱状态,主要经济体尚未恢复至潜在增长水平,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其次,供需两侧复苏存在矛盾对立,供需不平衡使得复苏进程更加艰难,经济正常运转受到了扭曲。再者,全球复苏格局开始分化,少强多弱的局面不断强化,美国凭借着发达的服务业、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展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增长韧性。最后,复苏的进程开始发生裂变,各国之间贸易摩擦频发、地缘政治矛盾日益加深,不同国家间的对抗不断加剧,不仅阻碍了全球化浪潮,而且也冲击了全球经济复苏。
虚弱的复苏力度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下行周期,通胀水平高企、货币政策紧缩以及金融市场不稳定等负面因素拖累全球经济恢复增速,复苏高度略显不足。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放缓。美国2023年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1.3%,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并较前一季度的2.6%大幅下降,表明经济活动增长速度放缓。其中,美国企业利润一季度下降了5.1%,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PMI自2022年11月以来一直处在收缩区间,服务业PMI虽仍在扩张区间但却不断下滑。同样地,一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1%,低于前值1.7%,环比增长0.1%,其中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0.2%,环比下降0.3%。
其次,主要经济体需求下滑传导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例如,越南2023年1~5月出口累计同比下降11.6%,5月中国制造业与非制造业新出口订单PMI均落入收缩区间,进、出口总额也同比下滑。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预计增长1.7%,低于去年的增速(2.7%),2023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为2.4%,均低于2010~2022年的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尽管全球经济处在复苏轨道,但复苏斜率似乎不及预期,贸易、投资、消费的增长中枢有所下滑,拖累经济增速弱于潜在增长水平。IMF多次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022年4月报告中的3.6%下调至2023年4月报告中的2.8%。欧盟预计27个成员国在2023年实现1%的增长,低于2022年7月的预测值(1.5%),亦低于欧盟潜在经济增速水平。2023年一季度末,美联储下调美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至0.4%。预计今年年底,美国居民部门信贷将伴随超额储蓄接近见底而显著回落,整体信贷持续收缩并不断弱化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性,最终传导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使经济活动进入衰退周期。
矛盾的复苏方向
供给通胀与需求通缩并存,带来的复杂性与对抗性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在新冠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时期,供给侧通胀与需求侧通缩同时出现,反映了在疫情导致的新供给冲击消退后,供需两侧复苏时面临的不同挑战和调整过程。
供给侧通胀的出现可以归因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供应链瓶颈修复需要时间。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生产中断、交通限制以及边境管制等问题导致了原材料和商品的供应短缺,叠加地缘冲突使得供给不足推高了商品价格。二是生产成本上升具有黏性。疫情期间,企业面临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劳动力不稳定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
与此同时,需求侧通缩也出现在恢复时期,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不足。疫情期间,消费者面临就业不稳定、收入下降和经济不确定性等问题,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心。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意愿减弱,导致整体需求下降。同时由于不确定性增加,一些消费者和企业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抑制了整体消费、投资需求。不仅如此,消费方式的转变与消费信心的重建难以一蹴而就,高企的通胀水平也进一步削弱了居民的购买能力。此外,货币紧缩状态恶化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压力,削弱了政府支出和投资的动力,导致了公共需求的减少,对整体经济需求产生了向下的压力。
分化的复苏结构
在羸弱复杂的复苏路径上,结构性的分化不可避免,少强多弱的格局被不断强化。从具体行业来看,服务业消费复苏显著而制造业萎靡收缩。以美国为例,消费支出和服务业表现强劲。尽管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但个人收入、个人支出和消费支出方面的数据表现相对积极。个人收入在2023年4月增长了0.4%,个人支出和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0.8%。服务业显示出强劲的扩张,2023年5月,美国ISM非制造业PMI为50.3,而制造业的PMI为46.9,新订单、库存、产出、供应商交货等处于收缩区间。从上中下游产业来看,与服务业复苏强劲相对应,下游产业强劲复苏,而以制造业为主的上游产业复苏较弱。
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来看,学术研究显示,全球大多国家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实施了各种政策工具组合(包括财政刺激、货币政策、外汇干预、宏观审慎监管规定的调整和资本管制),平均而言这些国家使用了来自六个类别中的四个或更多类别的工具来刺激其经济,且刺激力度较大,几乎所有国家都宣布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平均约占GDP的11%。不可否认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复苏的刺激作用,但是刺激政策不能无限度地扩张,而且“滞胀”状态下扩张性财政刺激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反向而行,势必将恶化经济复苏状态。更重要的是,市场的信心发生了改变,当疫情的疤痕效应开始显现,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停留在企业和居民的心中,而孱弱的复苏动能也进一步拖累了企业居民信心的恢复。2023年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月的64.9下降至六个月来的最低点59.2,相比2021年4月高点的88.3下降了近30个单位。根据2023年5月的最新商业和消费者调查数据,欧盟经济景气指数(ESI)和就业预期指数(EEI)也都出现下降,ESI下降了1.9个点,达到95.2,EEI下降了2.2个点,达到104.0。正如我们之前的观点,新冠疫情是一场供给冲击,而需求侧宏观政策调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确,前期刺激性的政策帮助了国家经济恢复,但这也只能缓解伤痛,为内生性恢复争取时间。
近期,因ChatGPT掀起了资本市场追捧AI板块的热潮,AI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市值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股价涨超160%,5月30日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美元。在风险偏好较弱、波动剧烈的环境中,市场上不是缺乏流动性,而是在寻找确定性的优质资产,而市场也意识到以科技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唯一确定的增长方向。大量的资金涌入了科技板块,加剧了不同板块间的冷热不均。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以科技股引领的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达26.48%,而标普500与道琼斯工业指数分别增长11.84%和2.07%。在这样分化的复苏背景下,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服务业比重高、宏观政策外溢性强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足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夯实了其经济增长韧性。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地区复苏之路仍较为坎坷,欧洲面临俄乌冲突久悬不决与通胀居高不下等问题,新兴市场国家在外部紧缩影响下债务压力岌岌可危。
裂变的复苏进程
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矛盾日益加深,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打击了全球化浪潮,不仅阻碍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还给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地缘裂变将冲击全球治理模式。国际关系“阵营化”和“泛意识形态化”将加剧大国之间在科技、信息、贸易、能源等多领域“去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信息领域由开放合作转向防御制裁;二是能源供应模式由长期依赖转向长期独立;三是全球贸易价值链由国际分工转向区域协作;四是金融资本由快速扩张转向多元避险;五是全球战备意识强化,区域对立扩大。这五方面变化将加速不同国家间(例如,发达经济体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科技制裁,同时各个国家地区将更加重视数据安全。而能源供应模式的转变与全球分工区域协作化发展将重塑全球能源供应链与贸易价值链。
不仅如此,裂变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高波动的状态将持续下去,或进一步削弱全球金融稳定性,加之对于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最终将导致全球治理机制的全面瓦解。然而,国家间对抗的升级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百害而无一利,短期内会对相关行业(例如,能源、贵金属、航空业)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导致,资产回报率降低,长期而言将重构经济运行链条,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身处乱纪元可以做些什么
在全球经济乱纪元的背景下,经济修复之路渐进、坎坷、充满矛盾,逆周期政策无法顺利运转。对此,我们建议市场参与者与政策制定者可以转变思维,一方面主动拥抱新一轮科学范式“质变”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量变”,主动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定方向。中国一直强调加快教育强国,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教育攒足后劲,培养探索性与创新性,进而带动基础科学进步与科技创新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动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道路。
另一方面,寻求宏观政策的长短兼顾,以短期政策刺激恢复缓解伤痛,为长期高质量转型发展争取时间,主动增强内生增长动能,为经济带来更加坚韧、可持续的发展。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婕系工银国际宏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周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