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昌发布
盛夏,
赣水之畔、鄱湖之滨,
白鹭翩飞,江豚戏水,
好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
一条赣江穿城而过,
数条河流纵横境内,
江河湖泊水系相连,
滋养着赣鄱沿线的万物生灵,
绘就了城市文明的绵延发展。
一直以来,
南昌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
大力推进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坚决做好“水文章”。
如今,
自古就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南昌城,
正在迈出
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综合治理 共护一泓碧水
近年来,南昌市加强城区河渠水环境治理,改善城区河渠生态,城区河渠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
水面宽阔,流水潺潺,乌沙河两岸绿植郁郁葱葱,与林立高楼互相映衬,不少市民在河畔步道散步。经过多年的疏浚、截污、治涝和美化工程,昔日被称为“臭水沟”的乌沙河已然“化蛹成蝶”。
2023年年底,随着乌沙河泵闸枢纽工程最后一台竖井贯流泵机组安装完成,乌沙河泵闸枢纽工程主体完工。“乌沙河泵闸枢纽工程是我市实施的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之一,具有防洪、排涝和改善城市水环境等综合功能。”市水利局综合规划与建设管理科科长万洪程说。
不仅如此,桃花龙河、蓑衣荚水域水质越来越好;玉带河,水底清亮、水质提高;幸福渠,变一湾活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相融如画……一条条不断“迭代升级”的河渠正点染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这几年,通过实施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大手术”后,南昌市全面完成幸福渠幸福二支河、龙潭水渠、玉带河北支、乌沙河等10条黑臭水体整治、6处劣V类水质断面整治,有效实施青山湖区、红谷滩区等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和扩容工程建设,前湖、乌沙河、青山闸排水口水质明显改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水文章”,关键还要让水流动起来。近年来,南昌市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已有河湖进行适当疏浚拓宽和横向连通,开展引水活化工作,通过从赣江、赣抚平原引活水补充城区内湖,提高城区河湖水体流动性,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上游与下游的水系连通,形成循环通畅、四通八达的健康河湖水系。
水的治理,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治水成果全民共享。当前,南昌正在实施雨污分流系统治理工程,对全市550余条市政道路分批次进行雨污管网改造,并对配套市政设施进行恢复提升。
“我们小区是老旧小区,建设之初并没有进行雨污分流。随着时间推移排水管道破损堵塞严重,一下大雨,低洼路段的积水就会没过脚踝,影响正常出行。现在小区在进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大家很期待改造后的效果。”湾里管理局文明北路社区居民李富国说。
南昌城内,上演着一场场大刀阔斧、和谐惠民的治水故事,书写护赣江“一江碧水”,许市民“一城清流”的壮美篇章。
多方施策 实现清水长流
安义县东阳镇战坪村,翠色绵延,排洪港绕村而流。“捞垃圾、闻气味、测水质,从水到岸,任何地方都不放过。”村支部书记、村级河长余科根见证了排洪港的变化,“以前,河道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河岸垃圾成堆,只能靠步行。随着河湖长制的实施,如今的排洪港已经脱胎换骨,河面干净、河岸整洁,骑电动车来回只需十几分钟。”
从江河湖库到堰塘沟渠,巡护每天都在进行,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担责见效。
——健全体系,畅通河湖治管保责任链条,让巡河护河成常态、保长效。
“水面有油花。”巡河时,湾里管理局招贤村的村级河长王迪府溯流追查,发现乌沙河排口存在雨污混流问题。村级河长上传线索,技术人员现场查看,湾里管理局河长办现场下达整改单。
近年来,南昌始终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整治,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共落实河(湖)长1695人,重点河流湖泊编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做到因河施策、系统管理。
“‘河(湖)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河(湖)长始终把河(湖)长制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市水利局河长科副科长杨增武告诉记者,去年,全市四级河(湖)长共巡河(湖)8万余次,协调解决了一大批涉水突出问题。
——社会广泛参与,部门高效协作,实现管护链条全覆盖。
579页报告、360个巡河反馈、103600字的记录……“民间河长”刘浦生的巡河报告厚厚一摞,记得满满当当。
为使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南昌设置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作为河(湖)长制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河湖管护责任体系。
家住赣江边,共饮赣江水。作为城区的饮用水水源,赣江水质的优劣关系着千家万户。
南昌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从立法层面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并颁布《南昌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围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等方面作出细化规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努力为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提供法律保障。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及部门众多,急需在立法予以明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有了地方性法规的支持,全市各地各部门能够通力协作,有助于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理顺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平和效率。
——科技加持,天上看地上查云端管,治水管水能力提升。
“过去徒步巡河遇到河流附近在施工,只能选择绕路,浪费很多时间精力。现在采用无人机代替徒步巡河,它可以直接从高空飞去设定的河道地标,通过图像清晰展示水域面貌,在提升巡河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在南昌县蒋巷镇胜利村,河长闵青华头戴FPV眼镜,手持无人机操控手柄,巡着自己管辖的流域。
南昌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在全省创新推行无人机巡河,弥补了传统人工巡河“有些地方过不去”“有些地方看不到”“有些地方看不清”的短板,全面准确发现影响河湖健康问题。2023年,南昌通过无人机巡查共发现各类影响河湖健康问题432处,除2处废弃沉船因水位影响待清除外,其余问题均已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99.54%,取得了良好效果,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江河安澜 铺展和谐画卷
穿城而过的赣江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城人民。近年来,受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影响,赣抚尾闾地区水情水文发生重大变化,“母亲河”呈现枯水期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的趋势,导致洲滩出露、航道缩窄、过航能力降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制约日益严重。
尽快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历经多年前期准备,2021年12月28日,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主体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一个月后,老官洲、裘家洲生态修复工程也相继动工,这是南昌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重大举措,也是补齐民生水利短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包括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其中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分为赣江南昌水利枢纽和洲头防护工程两大部分,分别由主、北、中、南四座拦河闸坝组成,并对扬子洲和焦矶头进行生态防护,计划2026年12月竣工。
实施赣抚尾闾工程将大幅提高南昌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区域水环境,提升通航运输能力,促进水运经济发展与岸线综合开发,有助于充分彰显南昌水文化底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得益于日趋向好的水环境,2021年以来,“水中大熊猫”江豚频频出现在赣江南昌市扬子洲镇渔业村段。“一只江豚一天大约要进食自身重量10%的鱼类,它对生活环境的水质也有较高要求。”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戴年华说,江豚的活跃证明该水域的鱼类资源丰富,过度捕捞的现象得到遏制,“十年禁渔”成果初现。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的数量直观反映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重现的江豚,正是赣江流域生态环境转好的体现,折射出南昌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最靓丽的名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最华美的乐章。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南昌始终从全局角度出发寻求治理路径,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编辑:刘培堃 二审:涂景 终审:杨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