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李庚南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会议基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的认识,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此次全会核心成果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精准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明确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实际上,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一直成为金融领域热议话题,被纳入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工作目标框架体系之中,也成为诸多机构面临的新困惑、新挑战。金融业该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笔者认为,在意识上应树立系统思维、联动思维和创新思维,针对五大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难点、痛点和制度短板,以“先立后破”的导向,积极探索相关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有系统思维。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是完全独立、单一、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交织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相关制度总体设计也应体现系统思维,进行统筹布局,形成集成效应。
这就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下,廓清五大金融服务领域的关系,按照系统思维寻找五篇文章的有机联系,五篇文章一篇做,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的大文章,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聚焦、更有效。从金融服务的功能定位分析,金融五篇大文章分别从场景、引领、底色、支撑和归宿等方面揭示了相互的关联关系。
普惠金融是场景。无论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还是养老金融,其真正的难点和堵点无疑在普惠领域,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的政策举措也往往聚焦于小微、“三农”等普惠领域。因此,普惠领域自然成为其实施的主要场景。在普惠领域,五篇文章体现了高度同一性。
科技金融是引领。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核”。“科技金融”位居“五篇大文章”,恰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导向。这一导向对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结构优化和科技金融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靶向作用,为这些领域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指明了方向。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绿色金融、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应该都是有助于科技创新、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绿色金融是底色。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绿色金融对推动可持续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基础和关键作用。优化绿色金融供给自然成为金融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切入点。但绿色金融并非单一的金融行为,而是融入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等具体领域的发展要求,是金融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底色”。衡量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发展质量高低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数字金融是支撑。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后的第四大生产要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与实践,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及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也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在赋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这些领域服务质效的提升、风险识别与防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成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基础支撑。
养老金融是归宿。养老金融并非具体的金融产品和业务,而是一个金融与养老相结合、通过金融为养老服务的体系,是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这里的金融活动,不仅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等为老龄群体直接提供的金融服务,还应该包括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间接为老龄人带来的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金融赋能。某种意义上,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成果都将直接或间接惠及养老金融。它是金融为民的根本体现,体现的是社会兜底。
从实务部门角度出发,如果将五篇文章割裂开来,从实际效果看,除了数据上的交叉重叠外,还可能导致金融服务用力分散,每个领域都成为重点、都需要倾斜,难以形成集成效应。因此,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要体现有分有合,在政策举措上包括监管激励方面应体现系统思维。
其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联动思维。不仅要寻求金融五篇大文章内在联系,实现深度融合、相生相长;还要促进不同金融主体的联动与协同,形成叠加效应。
一方面,要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定位出发,促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实践中的深度融合。其实,金融业的实践活动一直都在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展开,但每个领域都客观存在服务的瓶颈和制约,存在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错位问题。“五篇文章”命题的提出,显然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突破金融服务的瓶颈,整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划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初衷应该是破瓶颈、补短板,而普惠领域是最大的短板。因此需从促进金融补短板出发,立足于普惠场景,把普惠领域作为五篇大文章的基本着力点、发力点,以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比如,科技领域金融服务的短板是普惠领域,对科技型企业就需分类分层,聚焦普惠领域初创型企业;绿色金融方面,从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难点和堵点也往往聚焦于普惠领域。推动普惠领域市场主体的绿色转型,不仅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更有助于提升普惠客群的发展质量。
另一方面,要从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的方式出发,推动银、保、担等金融主体探索在普惠、科技、绿色、数字、养老等相关服务场景各自发力点和相互融合点,强化协同,寻求合力。在促进金融五篇大文章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发力点、服务方式显然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类型机构在五大领域的联动协同或有助于相关难题的破解。比如,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向缺乏资信基础和有效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授信时,需要借助担保机构的信用增信功能;在服务初创型科技企业时,为防范分散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需要保险机构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及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保险运行机制及专利保险等方式,提供配套风险保障。而保险机构在普惠领域开展环污险等绿色保险时,面临企业缺乏保险意愿等困境,如能协同银行ESG管理的推进,通过增强市场主体ESG理念则有助推进绿色保险的拓展。
第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有创新思维,需要推进制度创新。要在各个领域实现关键制度瓶颈的突破,体现改革效应。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意味着五篇大文章不能靠简单“复制粘贴”、零碎的修补,而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制度瓶颈。要按照“先立后破”的思维,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点面结合,消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破瓶颈、补短板方面实现明显突破。
在普惠金融方面,当前亟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不匹配问题,以及金融生态失调问题。
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一要从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机制出发,通过细化的尽职免责指引推动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形成;二要从夯实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出发,通过立法的形式切实推动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三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功能,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关键是提升财政对政策性融资担保的风险容忍度,提高风险代偿效率,特别是要从尽快出台统一的融资担保公司代偿损失核销管理制度,盘活担保机构趴在账上的赔偿准备金。
在优化普惠金融生态方面,应按照《决定》关于“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要求,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准确定位,推动形成分类分层、立体协同的金融服务体系。关键是强化利率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切实纠正低价、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金融资源浪费和错配。
在科技金融方面,当前亟需突破的是科技金融风险与收益错配问题及风险分散机制滞后问题。
在风险与收益匹配方面,关键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要求,以先立后破的创新精神突破现行的制度瓶颈,探索投贷联动、收益权质押等符合收益与风险匹配、符合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模式,推动科技金融体制机制的优化,增强金融供给与科技企业需求的适配性,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相匹配的科创融资创新模式。要建议按照《决定》关于“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的要求,完善保险风险保障功能,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产品体系。要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加强银、证、保的协同,构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保险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在绿色金融方面,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绿色金融供给与转型金融对接不顺畅等问题。
在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方面,需要推进绿色金融标准的互联互通,构建完善包括绿色统计指标体系、绿色核算体系、绿色信息披露体系、绿色评价体系等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更精准地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亟需构建绿色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要打破绿色信息孤岛,推动水、电等绿色发展核心数据的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提供信息支撑。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碳市场功能的完善。进一步完善CCER项目建设与认证机制,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碳金融”活动参与主体,不断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定价、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功能。
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对接方面,关键是在顶层设计方面打通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政策“篱笆”。要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为契机,把高碳转低碳项目活动纳入绿色金融支持的范畴,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建设。要切实推动《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落地,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地化ESG管理体系,将企业碳表现嵌入授信管理流程,严格控制高碳低效产业信贷投入,通过逐步压缩、退出高碳企业信贷,倒逼其技术改造、转型发展乃至市场出清。同时,探索构建与企业走出去相适应的ESG标准互认机制。
在数字金融方面,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充分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表现为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字鸿沟”。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匹配的公共信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存在打破数据“孤岛”与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矛盾、征信与信用体系的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因此,需要下力气打破部门利益之下的信息孤岛,特别是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对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的壁垒,切实提升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
养老金融方面,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需不匹配问题以及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渠道缺乏问题。
养老金保险方面,要按照《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要求,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制度。按照国企——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路径循序渐进推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切实改变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不平衡状况。其中最可行的路径是加快推进ESG管理,将企业年金制度建立情况纳入ESG评价,通过ESG评价的市场机制推动第二支柱的发展壮大。在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需对接方面,主要应强化保险在养老服务中的社会托底功能,积极推进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养老金的理财投资产品,进一步提升养老金保险的吸引力。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要探索差异化激励机制,培育耐心资本,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