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去哪儿了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刚刚结束的5月,又有几家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自2022年9月国有大行率先调降存款挂牌利率以来,存款利率已历经多轮下调。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存款“降息”大军,大额存单开始“一单难求”,市场上年利率3%以上的大额存单也越来越难觅踪迹。

  近期,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宣布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手工补息、通知存款、中长期大额存单等高息揽储工具也都迎来调整。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曾经的“揽储利器”频频下架

  5月初,桂林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对部分存款产品执行利率进行调整,其中个人整存整取5年期存款年利率调整至2.8%,这也是桂林银行年内第三次对定期存款产品利率进行调整。无独有偶,继1月下调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后,哈尔滨银行也再次调整存款挂牌利率,3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2.25%下调至2.05%,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2.3%下调至2.0%。

  对于偏好低风险投资的胡女士来说,利息可观、流动性好的大额存单一直深受其青睐。随着自己越来越临近退休年纪,大额存单利息更是早早被她规划进了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年前的利率,还有3.85%呢。更早时候,大额存单的利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现在利率2.5%以上的大额存单,简直是凤毛麟角。”胡女士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展示了两张分别存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大额存单。以当时3.85%的利率计算,胡女士的两张存单共有110万元存款,今年到期后仅利息就有13万元。

  据胡女士描述,这样的存单她还有几张,以三年前的利率计算,她每年靠存款利息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作为银行吸储的“优质客户”,她每年还能从银行领取一些小礼品,多为米面油、抽纸、洗衣液及家用小电器等生活用品。

  “以前存款还没到期,银行的客户经理就给我打电话推销了,现在电话少了很多。”胡女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国有大行想也不要想,就算是城商行,利率稍微可观一点的产品,掐点都很难抢到。我也不熟悉别的投资渠道,可预见未来的利息收入会少很多。”

  过去一年来,存款挂牌利率经历了多次下调。就在刚刚结束的5月,又有多家中小银行“官宣”下调存款利率。从最新挂牌存款利率调整情况来看,部分银行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出现持平甚至“倒挂”。

  挂牌存款利率调整的同时,胡女士青睐的大额存单也在不断收紧额度,部分银行甚至直接暂停新发额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过渡期临近,被称为“揽储利器”的智能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类活期”存款同样难逃下架的命运。5月14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相关政策变化,该行在5月15日停止原有个人智能通知存款产品,以及原有通知存款自动转存、约定转存的后续服务;5 月 10 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表示,于2024年5月15日终止双利存款(普通版/超享版)业务。与此同时,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厦门银行、渤海银行等也都先后宣布下架智能通知存款。

  其实早在2023年5月,监管部门就对银行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进行调整。其中,国有大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个基点,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个基点。同时,叫停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并给予为期一年的执行过渡期。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期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协定存款利率下调、大额存单陆续停售等一系列举措,符合压降存款利率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持续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使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更具可持续性。

  高息产品难觅,新增存款规模减少

  银行高息存款产品陆续退场,是银行净息差和负债端持续承压的结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跌破1.7%,至1.69%。这一净息差水平已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警戒线”。

  过去一年来,息差持续收窄,已成为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之一。安永近日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58家上市银行净息差连续4年下降,2023年净息差为1.69%。今年一季度已经披露净息差数据的24家上市银行中,有22家净息差持续收窄。

  在各大银行的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净息差一词更是被频频提及。

  以民生银行为例。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民生银行净息差为1.46%,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对此年报解释,净息差下降主要由于资产端定价下滑,同时负债成本刚性较强。民生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李彬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期2024年全行业净息差将延续下降趋势。

  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净息差收窄意味着银行盈利的压力增大。在此情况下,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放弃高息存款也就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银行的2023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就曾表示,2024年,中国银行将加大对高成本存款的压降力度,包括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以及3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

  从监管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将进一步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央行5月10日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提到,要“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银行的存款规模也随之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而此前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1.24万亿元。两者相比,意味着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92万亿元。

  “我现在最后悔的,是2021年存钱的时候还觉得3%以上的利率低,抱着万一能涨回来的幻想,只存了3年,应该存5年的。”胡女士告诉记者,银行的客户经理最近给她推荐了几款理财产品,她仍然处于观望状态。

  空暇的时候,胡女士会随时登录银行APP看看大额存单转让区,看看能不能捡漏到年化利率3%以上的转让订单。她告诉记者,相比较“花里胡哨”的理财产品,她还是更相信银行存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曹睿潼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