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引领了我国传统测绘
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
推动了我国由遥感大国
向遥感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对地观测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他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01
他的博士论文
解决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尽管已85岁高龄,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苏泰县的书香门第,自小成绩优异。中学毕业时,他从江苏考到了湖北,原本报考数学力学系、打算研究火箭的他,意外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录取,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发展测绘技术迫在眉睫。经过艰苦筹建,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李德仁在这里遇到了恩师王之卓。
1982年,李德仁获得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王之卓的推荐下,师从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
当时,阿克曼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难题。“题目是找到一个理论,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李德仁回应。
误差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作为访问学者,李德仁在德国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不过,导师阿克曼教授为李德仁提供了支持,让他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同时使用三个终端,还为他提供了资金帮助。
李德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终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用德语完成了博士论文。而他的博士论文,解决了这个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
02
学成投入祖国建设
中国遥感卫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李德仁与爱人朱宜萱的缘分,始于读书期间在图书馆帮忙占座。朱宜萱回忆,“他是学习委员,我就有点懒散。当时我让李德仁帮忙在图书馆占个座位,后来发现书里有个小纸条,他约我在图书馆后面见面。”
从那时起,志同道合的他们就走到了一起。李德仁从德国毕业时,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妻子朱宜萱在当时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从德国学成归来的李德仁主要研究领域是航空摄影测量。回国后,他接到了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测绘任务——为中国和某邻国边界测图。
李德仁提出“把GPS放到飞机上”,运用“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他完成了边界测图任务,此后又先后完成了我国海南岛、虎跳峡多地的航测测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减少了人工野外测量工作,也是追赶国际航空测量先进水平的一段奋斗历程。
2008年,美国在轨卫星超过400颗。当时,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而中国只能苦苦追赶。
那时我国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只能买到次等品的硬件,但李德仁说:“用起来必须跟人家一样好,硬件不足软件补!器件的毛病通过计算机的理论和算法、人工智能的方法给它补上,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担任项目副组长。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遥感信息服务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8分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03
珞珈2号卫星
让6000余人转危为安
近年来,李德仁提出将各类卫星组网,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这正成为大国争相抢占的竞争热点。我国开启“珞珈”系列科研卫星任务。
在2023年夏季河北省防汛救灾中,“珞珈二号”卫星就曾发挥重要作用,当时通过“珞珈二号”卫星获取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观测到一处堤防决口,发布预警当天帮助6000余人安全转移,消除了安全隐患。“这就是雷达遥感的一个优势,全天时,全天候,可以做到工程级的应用。”
珞珈三号01星是“东方慧眼”星座项目的科学实验星。“东方慧眼”星座项目于2023年正式启动,李德仁提出的计划是,到2030年,整个星座在轨200多颗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地网络互联。
作为一个遥感专家,李德仁说回国以后,他的使命感最为强烈,“我了解中国和外国差距的时候,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去赶超,这个一直没有停,一直没有断。”
总策划/王宁 李瑞
总编导/沈公孚
总摄影/杨帆
策划/车黎 张毛清
编导/冯健 冯成 熊颜
摄像/郝米祎 李双 娄红顺 张凤志 杨瑶 庞清珊
编辑/宋亮 刘梓含 赵雪 公一然
剪辑/商俊泽 统筹/邹利
微信编辑/林湘瑜 校对/高少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