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祁凡骅:疫情之后,政府治理将发生四大变化

观点|祁凡骅:疫情之后,政府治理将发生四大变化
2020年03月30日 19:06 人民网

祁凡骅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疫情危机汹涌世界,但中国的抗疫实践也说明,战胜疫情并不遥远。纵观历史,人类的智慧终将战胜病毒,但是代价往往惨重。新冠疫情大流行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社会停摆,经济发展大幅度降速,是否引起衰退仍有待观察。危机促使反省,反省带来改变。疫情危机中,没有那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袖手旁观。危机之下,每个国家的应对能力实质上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长项是什么,短板有哪些,治理体系的整体能力如何,疫情之后如何修补完善,变革的总体方向是什么呢?深度思量,政府治理将发生四大变化:

1.“大政府”将获得更多的认同

政府职能定位一直是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的争论焦点,反映在学术观点上,有“大政府”和“小政府”之分。“大政府”主张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社会提供全面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与之相应,“大政府”需要更多的公共雇员来从事公共服务,需要更高的税收来来支撑政府的运转和公共投资。体现出“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小政府”主张政府保留最低限度的职能,能够交给社会的尽力交给社会。与之相应,政府规模小,公共雇员人数相对少,税收也相对较低。体现出“弱政府、强社会”的特征。“小政府”是西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因为政府规模小、职能少,所以,许多公共服务的提供依靠社会组织协同供给。协同治理理念成为近20年治理变革的风口。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被感染人数最终可能达到百万人之多。由于对病毒的特征了解很少,人类的这场战争是不了解对手的战争。民众、社会组织在和疫情的较量中显得软弱无力。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集中协调资源、规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只有“大政府”才能够扮演这中准全能角色。中国政府、新加坡政府在新冠疫情应对中的高效作为,很好地诠释了“大政府”在多风险社会的有效性。即使推崇“小政府”理念的美国、英国也都先后宣部进入战时紧急状态,赋予政府更大的权威和资源协调能力。这类战时状态的切换必经需要国会的认同,是一种被动的应激状态,在应对快速扩散的病毒时就会失去最佳的时间之窗。由此,我们可以预期,疫情之后,饱受疫情困扰的国家都会重新思考政府的职能定位,以此来避免下次危机中的有心无力、捉襟见肘。至于调整的幅度大小,则取决于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

2.“专业人士”将获得更高权威

政府治理“通才”至上还是“专才”至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偏好。职位分类制度完善的国家注重“专才”,每个行业都有准入门槛,官员横向流动困难。实施职等分类制度的国家更注重“通才”,行业之间门槛较低,级别对应的官员可以自由横向流动。太平时期,这两种分类制度的结果差异并不明显。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掩饰了职位分类与职等分类二者之间的不同。新冠疫情之下,非卫生专业的官员身陷窘境。民众倾向于相信专业人士的观点,科学家获得了更高的权威。中国抗击疫情过程中,钟南山、张文宏、李兰娟等防疫专业人士成为网红式科学家,其影响力碾压非专业官员。德国顶尖病毒学家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一言九鼎,其对疫情的判断成为德国联邦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美国CDC主任免疫学家黛博拉·比克斯(Deborah Birx)、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是白宫紧急决策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安东尼·福奇更是常常纠正总统特朗普的非专业言辞,成为美国民众的心理支柱。这一现象说明,疫情危机提升了科学的权威,“专业主义”将成为潮流。可以预期的是,在任用医疗卫生领域的管理者时,专业门槛将成为制度安排。并且,“专业主义”可能扩散到其他领域,外行领导内行的做法将日渐式微。

3.政府将变身为“大药房”

医疗卫生将因危机而变得重要。看起来有些荒谬,但人们对事务认知的规律常常如此。提前预知容易,但提前行动困难。一些有知之士很早就在呼吁医疗卫生存在的危机。比尔·盖茨在埃博拉病毒爆发后就多次呼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杀掉上千万人,那可能是个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战争,不是导弹而是微生物。尤瓦尔·赫拉利也分析到:每年全球约有5600万人死亡,其中62万死于暴力(战争致死12万,犯罪致死50万),80万死于自杀,150万死于糖尿病。疾病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新冠疫情的大爆发,促使这些智者的呼吁更快地转化为政府职能的调整。忽视公共卫生投入的领导者很快就品尝到了恶果。《纽约时报》抨击特朗普2018年以来减少了150亿美元的国家卫生支出,消减了美国疾控中心(CDC)、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国土安全部(DHS)和卫生公共服务部(HHS)的运营预算,取消了3000万美元的“复杂危机基金”。言外之意是,美国新冠病毒蔓延与政府财政支出减少直接相关。新冠病毒对健康、对经济、对社会的破坏力所震惊了各国的领导者。没有那位领导者愿意再经历一次同样的疫情劫难。危机之后,可预期的是,在公共事务优先排序中,医疗卫生事务将被列为优先等级;医疗物资将成为战略储备物资;传染病隔离医院将成为各个城市的必备设施。发生疫情再临时建隔离医院的传说不必再有;医务人员的疫情处理能力将被列为不断演练的必修课,以期减少医务人员在抗疫重的感染;医疗卫生领域的政府投资将成为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讲,政府将变身为人民的“大药房”。

4.政府运作模式将“远程——精简”

新冠疫情应对过程中,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成为热词。避免近距离接触、避免聚集、相互隔离是遏制新冠病毒快速传播的非药物措施。为符合社交距离的要求,远程在线工作成为必然的选择。G20峰会第一次远程在线召开,20位世界大国领袖通过网络系统,在线分享对抗新冠疫情的经验措施,商讨避免经济快速下滑的各项刺激计划;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德国首相默克尔、英国首相约翰逊都因隔离而开始了远程办公模式。国内许多政府机关纷纷开启了轮流值班和远程办公。结果发现,远程办公不但没有延误工作,反而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原来10个人干的工作,现在5个人也能干。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了,公务应酬更是没了踪影。原来惯性依赖的面对面沟通变成了线上沟通,上下班的打卡制度成了多余,管理变得弹性了。任务导向成了新的政府运行模式。疫情危机迫使政府进行了一次“远程——精简“模式试验,结果惊喜,模式可延续性强。

挫折后的学习往往是效果最佳的学习。疫情危机后,政府也将从危机中学到诸多极具价值的知识,包括政府规模的调整、专业主义的奉行、公共卫生责任的担当和政府运行模式的简约,唯有如此,政府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才会有系统化、本质性的改善。

本期编辑:黄米佳

来源:人民网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教授。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小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疫情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8 安宁股份 002978 27.47
  • 04-02 越剑智能 603095 --
  • 04-01 成都先导 688222 --
  • 03-31 上能电气 300827 21.64
  • 03-31 华盛昌 002980 14.8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