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外资大举买入,融资资金趁机撤离。不同属性的资金上演了一出“向左走、向右走”,互道别离。
看到这个现象后,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第二个问题是,截然相反的操作谁会笑到最后。
北上资金大举买入
北上资金,用创纪录的速度涌入A股。1月3日到1月20日,净买入1125亿元,北上资金占A股的持仓比例从2.55%增长到2.73%。
期间,沪深300指数从3871.63涨到4181.53,涨幅8%,外资是这轮市场重要的推动力量。受到外资影响更大的港股涨幅远大于A股市场。
北上资金涌入的原因分析:
美元见顶、资金回流。美联储加息剧烈的时候,美元指数上涨,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现在,美联储加息到了尾声,美元指数见顶后开始下跌。美元指数下跌的时候,遇到了国内基本面改善,双管齐下,资金回流人民币资产,中概股-港股-A股依次上行。
港股、A股的性价比高、风险较低。恒生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上一次的高点都是出现在2021年2月份。从2021年2月一直跌到2022年10月末,下跌时间长,下跌幅度大,挤水分之后估值水平很低,市场到了该反转的时候了。
新冠放开后,闯关速度超预期。疫情刚放开的时候,大家对照国外新冠造成的峰值数据来判断影响,认为会出现供应链困难。但国内疫情快速达峰、快速结束、快速复工,闯关速度超出预期,用很短时间从疫情期进入疫后经济复苏期。
融资资金逢高撤离
不同于北上资金的大举加仓,融资资金1月中旬以来,以净卖出为主。1月10日,两市融资余额14515亿元;1月19日,两市融资余额14364亿元,下降了181亿元。
而且,随着股票指数的上涨,融资余额下降的速度也在加快,显示融资盘倾向于逢高离场、越涨越卖。
融资资金撤离的原因分析:
内资依然保持熊市惯性,内资怀疑市场涨势的持续性。长期的熊市,让很多投资者认为熊市是正常的、是天经地义的,反弹难以持续、逢高卖出在熊市是最好的策略。当反转到来的时候,许多资金仍然保持着这种操作思路,涨了就卖。
存量博弈思维,根深蒂固。市场下跌期间,增量资金不足,市场陷入存量博弈阶段;这种市场情况下,没有普遍的财富效应,通常你赚的是别人亏的,所以资金偏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表现在市场上,题材股涨的时候价值跌,价值反弹的时候题材股跌。
假期因素。春节期间7天假期,加上周末,共休市9天的时间。内资在长假前谨慎,倾向假期后,形势更明朗的时候,再做选择。
2019年初,与现在的情况很像
2019年初,市场见底的时候。2019年1月2日到2月1日,北上资金持股比例从1.37%上升到1.57%。期间沪深300指数从2969.54点,上涨到3247.4点,涨幅9.3%。
同一时间,融资余额从7500亿元左右,下降到7100亿元左右。与现在的节奏一样,外资买入推着指数涨,内资随着指数的上涨,越涨越卖。
后来的戏份我们都熟悉了。等到指数继续上行,内资反应过来后,开始大举买入;内资翻多将指数进一步推高,行情持续到2019年4月份。
2018年与2022年,同样都是经历了颇具内外压力的一年,同样都是经历了较大的熊市,现在市场修复路径也竟然如出一辙,真有一些“历史在重演”的意思。
总结
内资看到外资爆买,表示不理解“现在形势仍然不明朗,为何敢下重手?”
外资看到内资卖出,表示不理解“这种时候都不买入,等什么呢?”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的性质不同。外资以配置盘居多,资金久期长、资金成本低,看中的是配置机会;内资以短线资金为主,资金久期短、资金成本高,看中的是确定性机会。
外资的买入,让市场开始企稳;但如果市场想更进一步、获得更大幅度的上涨,还需要看内资脸色。
年后如果经济数据进一步好转,内资也会反应过来,加入到多头阵营,到那时候市场才会进入下一阶段。
“先价值、再成长,先修复、再普涨。”2023年,股票市场值得期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