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指数圆桌论坛:沉下心,技术创新十年磨一剑

创新指数圆桌论坛:沉下心,技术创新十年磨一剑
2018年12月10日 16:22 大众证券报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biz@sina.com

  鼎新驱动革故,赋能掌握未来。12月8日下午,由《大众证券报》、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及其研究院“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新指数百强榜发布暨第十三届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公信力调查评选颁奖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论坛上,日本筑波科技株式会社社长、西安石油大学教授王波,斯坦福大学博士、瑞湾科技CEO张融,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江涛等创新领域专家,围绕中、美、日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理念与方式的差异化展开“转型升级谈创新”的圆桌讨论。四位嘉宾从专家视角解读企业转型升级背后的创新逻辑,让资本为产业赋能,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新指数百强发布》圆桌讨论实录

  博涵财经创始人兼CEO王雪靖女士;

  日本筑波科技株式会社社长、西安石油大学教授王波;

  斯坦福大学博士,瑞湾科技CEO张融;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江涛

  王雪靖:谢谢主持人,也非常感谢《大众证券报》的邀请,我们看到今天圆桌论坛的嘉宾真的非常重量级,我还是挺有压力的。

  我再为各位介绍一下四位嘉宾。我左手边的这几位分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张融博士,旁边这位是来自多氟多的李世江先生,再过去是来自科大讯飞的江涛先生,再然后还有日本筑波的王波博士。

  提到创新,实际上我们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也是排在首位的,变革创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上市公司来说,我们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创新发展的历程中也是承载着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来到这个圆桌论坛的第一个环节,我们首先请我们四位嘉宾进行一个快速的问答,通过快速问答更进一步的了解今天圆桌论坛的四位嘉宾。

  首先我想先问一下张博士,大家知道张博士是来自于硅谷,其实在硅谷有20多年的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的经验,同时也在高科技创新公司有十多年的管理经验,张博士其实是跨界创新,我们知道张博士回国之后是在跟他之前的创新领域完全不同的太阳能领域,在美国期间,你在半导体设备的仪器研发,以及高灵敏质谱仪的研发,在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讯设备的研发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你是如何保持这个创新能力的?

  张融:我在大学里面学的数学和物理,在研究生阶段学的又是物理化学,这都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领域。有一个比较宽泛的很深的学识基础,就让我比较容易能够跨界。虽然我做的领域不同,但是我所有的工作都是跟设备仪器相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没有那么跨界。当然,分析化学、通讯设备、半导体这些都是用物理的基本原理构成的仪器。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工作,这样就打好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基础。所以回国以后做太阳能,我后来做了相变储能,也是基于物理化学的原理。就是打下一个比较深的基础非常重要,让你可以在很多不同领域抓住最基本的问题来进行创新。

  王雪靖:第二个问题,大家看到今天李董特别开心,他们公司的股票近期涨的不错。对于李董来说,他也确实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多氟多公司是中国无机化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听说李董当时在研发锂电池重要的物质叫六氟磷酸锂,这个打破了多年辈日本企业垄断的局面,今年请李董事长给大家分享一下,在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会遇到怎么样的挑战?在上市之后怎么样更好的跟资本市场结合?

  李世江:多氟多把元素周期表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氟与右上角的锂结合起来开发了一个新产品叫六氟磷酸锂,是中国的第一家把这个产品开发出来的公司。这个产品是用于锂电池的电解质,用了这个产品,锂离子通过来回的运行,完成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这个产品经过八年的开发,现在是投产的第五年,打破了日本的垄断。

  在我们没有开发这个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的售价是100多万,我们开始研发的时候研发出来价格降到40多万,现在这个产品大概在10万左右,但是多氟多还有30%的毛利率,是多氟多这一大类的科技企业通过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利润,让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企业落地,产品产业化以后大幅度的降价。锂电池成本的下降包括一系列的,各种各样高新技术产品打破以后价格的下降,支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现在大家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当中每三块有一块用的是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这个我们已经做到全球第一。

  产品做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看的是中国的老百姓用得起锂电池,中国的电动汽车用得起锂电池,通过创新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使锂电池走向千家万户。多氟多在这个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创新一定是形成一个大的氛围,一定是大家都在创新,社会都在创新,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族工业才能真正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能真正的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六氟磷酸锂的发展,还有后续产品不断的开发,为社会做出多氟多应有的贡献。

  王雪靖:谢谢李董事长。我们接下来第三个问题问一下江总。大家知道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是早早布局的,也意味着中国语音产业的起飞。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认定为它为国家863计划的成果产业基地,同时也成立了实验室,在2009年的时候成为了国家级的创新企业。在创新的路上科大讯飞是如何一路披荆斩棘的走过来。

  接下来除了智能语音领域,科大讯飞还有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新的措施和举措?

  江涛:科大讯飞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大家比较熟悉了,但是有一点大家也还不了解,科大讯飞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个上市公司,它的前身是科大的通信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1985年的时候王华(音)教授来建立,86年的时候承接了智能计算机的课题。现在的团队都是当时王华(音)老师实验室里的人为主。95年在国际上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

  我在实验室做了两年多的研究,后来我们98年的时候拿到国家863在语音方面的第一名,863专家组评语是语音技术初步达到了使用程度,既然初步达到使用水平,那就开始常态化,我们99年成立公司,当时成立公司,我们写在墙上的一个目标,未来让每一个机器,包括每一个手机,每一个电话,每一个汽车,每一个玩具都可以语音,到现在已经19年了,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但还是是没有达到。

  我们发现,现在所用的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除了解决机器能听会说的问题以外,还有很多应用于有规律可寻,有逻辑可寻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医生、法官,这些脑力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大量的规律可寻,机器只要学习到的他的过程化术语,把他的知识和经验用我们现在的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训练,待会儿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分享。

  总之一句话,从能听会说到进一步思考。这也是大势所趋。

  王雪靖: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来问一下王波博士,王波博士是93年在日本留学,在199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在日本做研发,听说也获得了日本多次的创新创业和产业方面的大奖。王波博士本人目前有两项研发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一项是激光超声波可视化监测仪,一个是X射线简易装置。我们请王博士给我们分享一下日本的创新?

  王波:我是78年上的西安科技大学,主要是雷达,当时是学雷达的,后来又学机器人,93年在日本主要是做CT,核磁共振里面的图像,我的老师当时是世界第一台商用核磁共振的发明者。后来做了智能复合材料,也是想让材料达到人类的程度,可以自诊断短板。

  延着这个路子来说就开发了很多的技术,其中一项是激光超声可视化检测,这个目前在世界上还是独家技术,也是最高水平的。我们也从2001年开始做到现在,现在产品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领域,因为世界上没有标准,我花5年时间在中国做了两个标准,也在做日本的标准。

  CT,现在做胸部都是老式的X光,现在的技术则是最新的,5号电池可以拍上百张照片,机器一公斤多,也不需要预热。这项技术也算是革命性的技术,目前在全球我们是最领先的,已经开发了十几项世界领先系统。

  刚才主持人问我在日本是怎么创新的?我想简单说一下。

  在日本是这样的,首先必须有发明专利,发明专利还要评价这个市场前景好不好,还要有可实现性,将来在市场上的成本怎么样,用各种指标来评价。非常严格,大公司同台竞争,日本也有很多大的项目,有好一点的,它百分之百资助。

  创新也是分阶段的,我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原创,原创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出来的,像我们一些技术就是十年,十年磨一剑,做原创的时候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能急功近利。做产业化的时候要速度,市场上的新技术出来,如果速度不快,别人看着势头好了以后会赶上来。

  王雪靖:谢谢王博士。非常感谢刚才四位嘉宾的快速问答环节。从各自的领域对创新的实践和创新的研发方面谈了一些感想。

  我们看到四位嘉宾的背景有中、日、美的创业经验,请大家谈一谈在中、日、美三国在创新机制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

  张融:在美国不是看你是不是已经拿到专利了,因为发明专利的审核及批准一般都要很长时间,有的时候要三四年才能拿到。所以一般都是说你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然后由同行的专家给你评审,看你这个发明能不能站住脚,他们当然要做很多的研究工作,并不是要专利局批准了才能出成果,这个就太晚了。这是美国跟日本、中国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李世江:我想讲讲中国。多氟多走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道路,多氟多有400多项的专利,这些专利两个特点,一个是非常多的发明专利,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第二个特点是这些专利大多数在多氟多可以进行产业化的运作,能变成产业化能力,变成生产力,在这些专利的基础上,多氟多把它上升为国家标准,在无机氟化工领域大概有100多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多氟多修订和帮助制定的,我们还研究了一大批国家标准样品,成立了无机氟化工大家认定的实验室。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互认的,我们分析化学的产品可以代表中国政府走出国门,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样式,加上国家的实验室三为一体的标准化体系,奠定了多氟多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我们从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先和他们对标,然后制定标准,到现在在无机氟化工领域,在9月26到27日,全球有8个国家的38位专家来到中国,来到多氟多来研究国际无机氟化工标准的制定。

  标准是大家的共同语言,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一个企业来讲,我觉得中国的企业来讲有两点,第一,必须重视标准的工作,这个标准的制定本身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我们要征求国际国内非常多专家的意见,它本身也是个创新的过程,我认为这个交流非常的重要。

  第二,作为企业来讲,企业做企业的事,我听王博士讲的非常多,企业是干什么的?整合社会资源,企业干什么?是要把企业成果产业化,把他们变成一个新的标准,变成了企业产业化的成果,然后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企业,也是不可推卸的责无旁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把这些创新的成果不仅仅有创新的意识,在一个大的创新氛围的前提下勇于挑起自己的重担这叫担当,我们为国家做贡献的力度也就更大。

  刚才主持人谈到了国际上一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好,创新的互相借鉴也好,我有个非常重要的想法,不管在贸易摩擦的过程当中,在互相之间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中,有一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所有的知识产权首先要确定了才能进行交换,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保护,是为了让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所以保护知识产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我们把这个世界上非常多的好东西变成生产力,我们应该在技术的转化方面,在生产力建设方面,起到我们企业家应该起的作用。

  江涛:确实应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创新上应该说各有所长,就从中国和美国对比吧,我们从0-1的基础上跟国外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这和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关,他们如何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是需要教育体系不断的持续完善。中国也有中国的优势,中国从1到N,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一大批的发展人太。就拿我们人工智能的行业来看,这一轮的浪潮,大家公认为是06年多伦多大学教授的深度学习的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在06年发表了论文,2010年的时候,微软的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邓丽教授在这个基础上和他们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文章。全球有两个公司理解了这个理论,把它用在产业化方面,一个是谷歌2010年做出了英文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延伸出了更多。

  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从1到N的应用方面,我们中国的应用人才应该说从数据规模或者说大家勤奋聪明的程度来说也不比国外差,美国最优秀的青年人都干吗?都去当律师,去华尔街等等,中国每年有1000万大学生,这1000万大学生一半是理科生,中间又有10-15%的优秀的大学生,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未来在世界格局中立足创新最重要的能力支撑。

  我觉得首先把我们的这方面做好,同时要不断的在创新体制机制上面怎么做好产学研的对接,怎么鼓励原创性的发明,鼓励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方面加以引导。

  王雪靖:我发现李董事长以及江总都在为各自的企业代言,江总是说在创新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王波:刚才说了创新机制上面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在中国也有12年的经历,在日本也创业,日本也有一个高科技城,有博士上万,诺贝尔奖6位,中国人将近4000人,在日本拿的博士位以后有一半在那里就职。

  刚才讲了有什么不同?我的亲身感受,在日本是把创新或者支持分阶段的进行,我是拿偏原创的项目,那种项目支持力度比较大,一般有几个亿。

  还有产品化阶段的,支持力度相对小一点,但是面比较广,相对容易拿,而且主要是给中小型企业,一般大公司很少给,他们每年都有几千亿的预算,稍微有一点好的改进也可以拿到。

  我们做的必须要有专利,提交了申请以后拿到了号,你就可以拿到申请,世界500强的企业最后批了6家,不光仅仅看你有发明专利,那个是必要条件。还有实用性的开发就看你是否可以立马转化成产品,或者改进了以后对产品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支持的也会比较多。

  我觉得它这个分阶段还是比较好的,按原创的支持和后续的是不一样的,后续的就是一年,有的甚至是半年,资助你以后半年到一年就完了。国内现在创新氛围是很好的,各个地方都在找国际项目,抢人才。

  各有各的优势,日本也有日本的优势,中国也有中国的优势。

  王雪靖:谢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接着第一个话题,我们引到了第二个话题,刚才各位嘉宾都提到了一个研发,在技术创新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在基础研发阶段,大家都知道基础研发它离未来的成果转化和变现肯定有一段时间,我们也替在座的各位上市公司的高管们问一个问题。第一,我们作为上市公司来讲需要有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但是同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它一定是需要有时间的,或者在基础研发阶段有可能原创性的需要时间。同时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讲,它又需要我们业绩的回报,要迅速看到我们的商业模式,在这两个之间怎么样做好平衡?请各位专家企业家谈一谈。

  张融:在美国基础研究还是靠大学及政府支持,美国的商业部、国防部做这方面的工作很多,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到了应用方面主要靠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投资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的风险投资在美国看来都不算是早期的风险投资,而是比较后期的价值投资。在美国大部分的微软、脸书、谷歌这些都是风险投资投出来的。斯坦福大学里面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出来创业的这些公司主要靠各种各样的风险投资投出来的,在本世纪超过一半的IT技术都是斯坦福大学发展出来的,当然和他们在硅谷创新的机制关系非常大。我希望中国在风险投资方面能够有这条路子可以走,上市公司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做风投,不是所有的,去看哪个方向跟自己企业发展方向有关联的时候可以投。10%的投资放到这里面,这样我们才能逐步的从以应用为主的发明到比较有原创性的发明。

  我跟王博士做的高端制造,精密仪器,中国和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方面急需有一批风险基金的公司尽快在这个领域赶上,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最基本的东西。

  李世江:我们应该看到创新是有分工的,像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一些专门的研究单位,人家做一些基础的研究是应该的,国家对他们的支撑力度要大,时间要长一些,并且更要有胸怀,那个急功近利是不行的,但是对企业来讲就不一样了,对企业来讲,企业要急功近利,企业干什么呢?基础研究方面我们是有天然的劣势,不可能把基础研究,把什么东西从头开始,那个过程太长了,企业要在生产一线,在研发一线干什么?要把成果转让,把人家的成果拿过来,在这个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做产业化的研究。现在多氟多与中国光伏科学院的七个研究所在进行合作,我和非常多的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交流的时候多提到,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让企业产业化,我们把这些成果拿过来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的研究,我觉得这个分工非常重要。

  刚才主持人问到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科学研究,我这个还想发表一点意见。我觉得资本市场是干什么的?是看未来的,资本市场对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会给一个比较高的溢价,这些比较高的溢价对创新型的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资本市场和创新性企业在创业的投入和创新的力度上良好的互动,正是创新型企业应该做的事,也是资本市场应该做的事。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和对一些科研机构的要求应该不一样,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我觉得一方面的确也不要太近视,但是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回报为主要的目标,在创新方面下更大的工夫,这样企业才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当然我们必须尊重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家的研发成果,对人家的研发成果,我们通过市场的规则有一个拿来主义,然后我们进行研发,给投资者一个好的交代,让投资者对企业有一个更大的支撑,这样的研发会形成的一个比较好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既需要土壤,需要养分,也需要非常多的培育。如果大家的这些力量可以形成一个合力,那么我就觉得我们国家的创新氛围,创新生态就会快速的形成。

  当然,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还有非常多不满意的地方,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雪靖:我听出来董事长的意思了,下面在座的来自投资机构的各位领导,大家以后要更多的用长期发展的眼光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江涛:科大讯飞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我们销售收入保持50%增长基线的基础上,我们把销售收入中的20%投入到研发当中,投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分三段来说,一段叫源头的研究层面,一段是跟理论对接的核心技术研究、最后是应用这三段。刚才几位嘉宾也讲到了分段,源头的研究阶段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是以整合产学研的资源,科大讯飞一方面国内和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科学都有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专家他们的研究课题跟我们一起确定了研究课题,产业化是放在科大讯飞。不管在国内有十几个实验室,我们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实验室。

  五年前我们在北美建立了实验室,佐治亚理工等等,今年上半年和科林斯顿成立了实验室。科大讯飞自己也有一个研究院,研究团队规模在业界也算不小,这些研究院不是具体做产品,是做核心技术的研究,我们承担了我们国家在认知智能,如果说能听会说叫感知智能,可以听会说,认知智能是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可以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语音国家实验室也是由科大讯飞成立的。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我们投入强度还是很大的,也有一支科大讯飞培养的业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专家。

  在应用这一段叫做效应。有一个研究成果了以后尽快把它在应用层面形成技术原形,产品原形,在市场中去用,用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数据,数据反过来对我们影响支持作用。

  总的来说,一方面既要也耐心,同时要有把应用推到市场,尽快的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迫切的压力。我们十几年一直强调顶天立地,核心技术要保持稳步,但是应用成果要进入千家万户,尽快的形成回报。我们要同时平衡短期和长期,其实是蛮难的。我们感谢市场上这么多年对科大讯飞的支持。

  王波:我自己搞技术30多年,一直做研发,我现在研发的东西面也比较广,基本上一条线还是做电子产品核心算法等等。现在研发有很多原创的东西,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就是要产品化,而且要讲究效益,还要为社会交税等等做出很大贡献。现在进入到产业化阶段,现在也在国内谈了合作,准备在国内落地。日本公司对我们支持也是挺大的,日本推荐我们到硅谷、中国,让我们走出日本。创新必须要做,但是要分阶段,一个是原创,一个是就是二次创新,再好的技术如果不变成产品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是挂在墙上看的。我现在开始也在找合作伙伴,怎么样把世界领先的项目尽快的产业化。

  王雪靖:谢谢刚才这一论的回答和分享。我们张博士跟王博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领域的专家,中间两位嘉宾李总和江总分别在新材料、人工智能领域,无论在哪个领域的创新,大家的感受,在源头的研发阶段是需要广集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包括社会上一些科研院所的力量,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样把技术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化,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并且回报投资者。我们也感谢回答,也期望我们未来在这条创新的路上继续探索努力。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圆桌论坛就基本到这里。最后请四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在创新方面的心路历程。

  张融:对我们来说还是站在核心技术创新的高点,来打造一个世界水平的先进仪器。

  李世江:创新是我们的一种人生开端,创新也是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创新也在不断的铸造未来,多氟多正在开展一个三智,智慧企业,智慧聚集,智慧产品,我们要让一批智慧的人在一个智慧的平台上超过一条又一条的智慧生产线,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为社会做出我们智慧的贡献。

  江涛:我觉得创新真正的源于热爱,尤其是源头竞争,而不是一种投机的行为。我们经常勉励自己的,要你所清楚遇见的热烈渴望的,最后都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王波:我这几十年一直在创新,一直在搞研发,我觉得创新确实非常艰辛,但也是快乐的,而且一旦创新成果出来以后,可以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益。

  王雪靖:我们再次感谢四位嘉宾从各自领域谈了对创新的理解。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科技同经济的对接,创新项目对生产力的对接,以及创新劳动、研发和利益收入的对接,都体现了我们对创新的重视。

  落地、融合、共享、赋能,让我们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也希望我们继续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谢谢。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实录)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9 上机数控 603185 --
  • 12-18 华林证券 002945 --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12-13 青岛银行 002948 --
  • 12-12 利通电子 603629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