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晨报0112】【固收】【宏观】【行业】商贸零售、银行【个股】明月镜片、奥特维、联赢激光、太阳能、新泉股份、中教控股

【东吴晨报0112】【固收】【宏观】【行业】商贸零售、银行【个股】明月镜片、奥特维、联赢激光、太阳能、新泉股份、中教控股
2023年01月12日 07:30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固收

社融存量同比延续下行

信贷表现强劲

事件

数据公布:2023年1月10日,央行公布 2022年12月金融数据。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000亿元,同比多增2700亿元。初步统计,2022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100亿元,比2021年同期多10582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2022年12月末,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2022年11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2021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

观点

信贷:规模高于市场预期,信贷结构改善。总量上,2022年12月的信贷规模较11月进一步修复。结构上,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由11月的78.3%升至99.8%,为今年以来的最高值,信贷结构明显改善。分部门来看,贷款规模延续“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1)居民部门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情况较11月有所改善,但仍然均同比少增,分别比2021年同期少增270亿元和1693亿元。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仍待时,一方面,12月防疫政策的思路由“防感染”转为“防重症”,导致新冠阳性病例激增,消费场景受到短时的强冲击,消费贷等短期贷款需求受抑制;另一方面,12月30大中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积为1439万平方米,虽然绝对值较11月有所回升,但同比仍处于-21%的负值区间,房地产市场的疲弱令中长期贷款承压。基于这一形势,央行和银保监会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但符合这一标准的城市多为二三线城市,销售回升的基本面基础不牢固,政策效果待观察。(2)企业短贷和中长贷分别较2021年同期多638亿元和8717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同比多增量为今年以来的最大值。中长期贷款的强劲表现与新增社融中的企业债券融资弱势形成对比,企业的融资方式出现了转移。此外,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1月9日,至少已有105家银行向188家房地产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总额度约54629.33亿元,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也是企业中长贷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融:社融存量同比下行,企业债券融资拖累明显。社融存量同比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下行,于12月下行至10%下方。从拉动率的环比变化来看,主要的拖累项为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前者受到了信用债取消发行的影响,2021年12月单月取消发行规模为1411亿元,而2022年12月取消发行的信用债规模达2330亿元,后者则与2022年整体财政发力前置下的政府债券发行集中于上半年相关。

M2-M1的剪刀差走阔,显示资金活化动力不足。2022年12月M1同比3.7%,较11月下行0.9个百分点;M2同比11.8%,较11月下行0.6个百分点;M2-M1同比差值8.1%,较11月上行0.3个百分点。M2-M1的剪刀差走阔,表明企业的经营预期偏悲观,将资金活化的动力不足,且银行理财赎回潮的余温仍在,2022年12月居民存款同比多增10011亿元。

债市观点:2022年12月信贷超预期回升,令市场对于2023年的信贷“开门红”有所期待。2023年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有关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召开座谈会后,银行信贷投放量多会增加,因此“开门红”可期,但需要关注居民部门贷款的修复力度。此外,未来利率上行的风险点还包括“股债跷跷板”效应和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在以上几项风险点尚未形成趋势性前,短期内债券市场将维持低位震荡。

风险提示:变种病毒超预期传播;宏观政策调整超预期。

(分析师 李勇)

宏观

5条金融线索

回顾2022,展望2023

2022年对信贷扩张来说注定是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起伏和地产承压下,2022年信贷的扩张充满了坎坷,尽管货币和财政政策齐发力,但是政策传导效果并不好。随着12月数据的公布,2022年新增信贷定格在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新增社融32万亿元,同比仅多增6689亿元。意料之中的是企业信贷再创新高,而居民部门则“袖手旁观”;略显意料之外的是,社融中同比跌幅最大的竟然是企业债融资。辞旧迎新,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5条线索复盘2022年,展望2023年:

线索一:“上蹿下跳”,一波三折。回顾2022年,信贷扩张整体节奏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蹿下跳”:“开门红”之后,4月疫情反弹、上海封控导致信贷跌入冰点,5月和8月“稳增长大礼包+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的强力组合,都一度使得其后一两个月内新增信贷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最高,但事不过三,第三个月往往会出现透支后再次陷入冰点的情境。

究其原因,在2022年大部分时间内,防疫和地产是堵塞宽信用渠道的主要因素,即使能够阶段性通过窗口指导透支但难以持续。这一点在2023年会出现改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防疫迅速优化和地产政策持续发力正是题中之义。

线索二:居民爱存钱,不爱借钱。你可以说2022年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也可以说居民对未来的信心下挫,无恒产就无恒心,结果就是2022年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全年低位徘徊,年内两度转负,而这一现象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也不曾出现。

不爱借钱背后,体现了居民部门不愿加杠杆,不愿借钱买房,而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大幅上涨。2023年随着经济复苏的前景逐步明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部分存款会有所下降,居民借钱的意愿会逐步上升,从存款转化的路径来看,房子相关支出将是主要方向,其他消费则次之。

线索三:M2和社融增速剪刀差,流动性堰塞湖。居民爱存钱、不爱借钱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导致M2(包含各类主要存款)的增速少见地超过社融增速,资金淤积在银行负债端,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银行间市场利率(DR001,DR007)在2022年下半年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这一点同样在2023年会出现变化,2022年12月的数据已经有所体现(M2同比增速由12.4%回落至11.8%),我们预计M2的增速会逐步回落至社融增速下方,而这也意味着2022年对股债友好的超额流动性宽松的环境将在2023年出现一定的逆转。

线索四:企业开始扮演“逆周期”的角色。虽然居民端不加杠杆,但2022年信贷和社融整体仍是扩张的,这背后很重要的因素是企业逆势借钱——在经济压力大的时候反而借的更多,12月再创同期历史新高,这一点有点反直觉,也和历史经验相悖,企业贷款竟然开始发挥逆周期、托底经济的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2022年央行推出众多低息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支持企业融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重大项目投资加速落地,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的界限模糊化了。

2023年我们预计企业贷款的逆周期性会继续发挥作用,不过可能变成一定程度的拖累。一方面,经济反弹下,逆周期投融资的力度可能会下降,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企业杠杆率大幅反弹,已经接近2020年第二季度165%的历史高位。

线索五:理财、城投两座大山下,企业债融资如履薄冰。第四季度疫情加速优化冲击市场预期,也使得市场出现动荡,其中利率大幅波动下导致的“理财赎回——加速抛售”的恶性循环,使得信用债利率飙升,除此之外经过2022年的透支,地方政府财政的压力在城投平台上率先释放,根据wind的数据,2022年12月城投债净融资跌至-1042亿元。两座大山的压力下,11月和12月的企业债融资累计同比萎缩8286亿元,全年萎缩1.24万亿元。

我们认为这一压力在2023年仍会延续。利率方面,2023年第一季度末至第二季度很可能因为经济的加速复苏导致利率出现阶段性的超调,这对于理财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威胁,而我国也没有形成类似海外发达经济体那种救助市场流动性冲击的成熟模式;地方城投方面,2023年依旧是财政大年,地方财政的压力依旧不小,城投平台的风险会继续施压企业债融资。

展望2023年,开门红依旧有诉求,宏观杠杆率明显上涨,新增社融35至36万亿。金融数据公布当天央行便召开了信贷工作座谈会,强调“要适度靠前发力”,足见政策对于稳增长和信贷“开门红”的诉求,如果参考2022年的经验,2023年1月至2月新增信贷预计至少和2022年持平(5.2万亿元)。

从发力方向上看,内需是主导,企业融资、制造业投资依旧被摆在首位,其次是对房企供给端的支持,而对于地产需求的支持则被放在第三位,目前来看依旧是“因城施策”为主,我们认为这对于有效撬动内需、使得信用可持续性扩张是不够的,我们预计后续依旧会有支持居民端加杠杆的政策出台,例如更大范围和力度的降低房贷利率等。

2023年宽信用的关键仍是居民和企业加杠杆,我们预计在2023年宏观杠杆率会上升到280%以上,中性条件下我们预计新增社融规模在34万亿左右。

风险提示: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下外需回落,海外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严重拖累我国出口。毒株出现变异,疫情蔓延形势超预期恶化。

(分析师 陶川)

行业

商贸零售:

出行复苏数据跟踪周报(2023年第2周)

短途出行持续反弹

长途数据底部已现

投资要点

随着“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政策逐步落实,全国与疫情挂钩的出行限制基本取消。为紧密跟踪后疫情时代居民出行消费行为变化,我们分别观察18个一二线城市的周度地铁客流量及全国公路、铁路、民航月度旅客运输量以分别了解短途及长途出行恢复状况。

市内出行情况:元旦后首周各线城市地铁客流整体恢复,其中一线城市深圳和二线城市恢复程度接近疫情前水平。截至1月8日北上广深及14城的当周地铁客流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5%/58%/65%/95%/94%,较上周的58%/42%/56%/70%/84%有显著回升。国内出行放开后出现由于疫情传播导致的“二次冲击”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长途出行情况:11月公路/铁路/民航恢复程度较10月走低, 2023年1月有望走出底部。2022年三季度以来公路、铁路、民航旅客运输量较2019年同期均处低位。居民长途出行意愿低迷。从交通部披露的11月数据来看,国内公路/铁路/民航出行人次同比-34%/-49%/-42%,当月旅客运输量较2019年同期恢复程度从10月的24%/37%/28%略下滑至24%/27%/24%。预估铁路、公路、民航12月恢复程度仍在相对低位,2023年1月后长途出行意愿有望出现持续修复。

风险提示: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疫情反复等。

(分析师 吴劲草、石旖瑄)

银行:

至暗时刻正在过去,信贷蓄力“开门红”

——12月金融数据点评

事件: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31万亿人民币,前值1.99万亿元。M2货币供应同比11.8%,前值12.4%。

1、社融增速回落。12月存量社融规模34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亿元,尽管12月降准落地,但去年高基数导致社融少增。

结构上,政府债、企业债为主要拖累。1)社融口径信贷多增。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54亿元,同比多增4004亿元。2)表外融资少减。12月表外融资减少1418亿元,同比少减4970亿元。其中,新增未贴现票据减少552亿元,同比少减867亿元。新增信托贷款减少764亿元,同比大幅少减3789亿元,“保交楼”借款带动信托融资,叠加到期规模减少,信托净融资同比大幅少减。委托贷款减少102亿元,同比少减314亿元。3)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少增。12月政府债净融资2781亿元,同比大幅少增8893亿元,主要受财政发力节奏错位影响。4)直接融资同比多减。12月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2709亿元,同比大幅多减4876亿元,主因11月以来债市调整,新增股票融资1485亿元,同比少增590亿元。

2、信贷小幅修复。12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为11.1%,高于前值0.1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元,同比多增2700亿元。

企业贷款多增。12月新增企业贷款12637亿元,同比多增6017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少减638亿元、大幅多增8717亿元、大幅少增2941亿元。票据冲量需求降低。实体融资需求修复和稳增长政策续力,有望带动1月信贷开门红。

居民贷款延续少增。12月新增居民贷款1753亿元,同比少增1963亿元。其中,新增短期贷款减少113亿元,同比多减270亿元,主因疫情放开带来短期阵痛。12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1865亿元,同比少增1693亿元,连续8个月少增。12月房地产销售边际修复,部分是年底冲量导致,能否持续仍待观察。

3、M2与M1剪刀差继续走阔。M2、M1增速为11.8%、3.7%,分别较上月回落0.6、0.9pct。从结构来看,1)1)企业存款增加824亿元,同比大幅少增12846亿元。居民存款增加28903亿元,同比延续多增10011亿元,创历年同期新高2)财政存款减少10857亿元,同比多减555亿元,12月为财政支出大月。3)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5328亿元,同比多减1485亿元。

货币政策精准发力降成本、扩消费、稳地产,蓄力“开门红”行情。从央行、银保监会工作会议到郭树清主席采访,基本围绕降成本、扩消费、稳地产三大重点领域展开,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增量政策可期,例如降准降息、提高赤字率和专项债额度、发放消费券、松绑一二线城市地产限购限贷政策等。银行积极备战2023年“开门红”,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区域发展强劲、信贷资源充足、资产质量优异的银行,关注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二是受益于房地产修复,迎来困境反转的优质银行,例如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风险提示:政策对冲力度不足,房地产硬着陆,消费低迷。

(分析师 胡翔)

个股

明月镜片(301101)

2022年业绩预告点评

归母净利约1.2 -1.43亿元

离焦镜维持高速增长

投资要点

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亿元-1.43亿元,同比+46%~74%。公司于2023年1月11日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2022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1.43亿元,同比增速约为46%-7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001万元-1.1亿元,同比增速21%-50%。其中Q4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286万元-5581万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12万元-4568万元。其中非经常项目主要来自于募集资金的投资收益。

传统业务增长稳健,离焦镜开始逐步放量:2022年公司在传统镜片业务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离焦镜产品开始逐步放量,贡献了主要的收入和业绩增量,此外,公司原料业务在海外原料供给紧张的背景下,也实现了收入端的大幅提升。

公司6个月临床数据已经披露,医疗渠道拓展中,未来离焦镜销售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公司离焦镜临床数据已经披露,其中6个月数据显示明月镜片的轻松控Pro产品(多点正向离焦镜)减缓近视度数增长有效率达68%,延缓眼轴增长达56%,延缓等效球镜度增长效果为60%,目前明月临床数据表现已经达到了国内第一梯队的领先水平,自临床数据公布以来,公司也配套发布了8个医疗版本的产品,且医疗渠道也在重点铺设中,未来医疗渠道的销售有望逐步放量。

江苏地区建设取得突出成功,未来还将江苏模式复制到更多地区,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渠道建设方面,2022年公司在江苏大区的建设取到了突出成果,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未来公司将再选3个类似地区,复制江苏地区的拓展经验重点突破,实现收入和份额的快速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产镜片厂商龙头,品牌认知度高,传统镜片业务竞争力强,新产品离焦镜持续放量,赛道空间广阔,后续医疗和零售渠道有望进一步发力,根据公司业绩预告,我们调整公司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1.2亿元/1.6亿元/2.1亿元至1.3亿元/1.6亿元/2亿元,最新收盘价对于2023年PE分别为5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离焦镜推广不及预期。

(分析师 吴劲草、谭志千)

奥特维(688516)

2022年业绩预增超预期

组件设备龙头持续平台化布局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投资要点

2022年业绩高增超预期,组件设备龙头进入收获期。(1)公司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6.9-7.1亿元,同比增长87%-92%,归母净利润中位数为7.0亿元,同比增长89%;扣非归母净利润6.7-6.9亿元,同比增长107%- 112%,扣非归母净利润中位数为6.8亿元,同比增长109%。(2)2022Q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20-2.37亿元,同比增长54%-66%,环比增长25%-35%;扣非归母净利润2.22-2.40亿元,同比增长84%-99%,环比增长29%-39%。

2022Q4新签订单有望创新高,业绩增长动力强。公司2022Q1-Q3新签订单51.1亿元,Q4订单与客户次年扩产计划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每年Q4的串焊机订单是为客户次年上半年的扩产计划进行提前准备的,公司客户2023年扩产动力较强,10月订单创单月新高,我们预计Q4订单极有可能创单季新高(超20亿元),2022全年新签订单将超70亿元;现阶段硅料价格下降刺激下游需求释放,公司组件设备订单有望持续高增,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新签订单预计同比增长30%。

拟发行可转债募资11.4亿元,深化平台型布局。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11.4亿元,主要用于扩产丝印整线&储能模组PACK、光伏电池先进金属化工艺设备实验室、半导体先进封装光学检测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成长为横跨光伏、锂电、半导体的自动化平台公司。(1)光伏:a.硅片:子公司松瓷机电2022年以来单晶炉新签订单已超10亿元;b.电池片:子公司旭睿科技获润阳1.3亿丝印整线设备订单,LPCVD(母公司承担)正在研发中;c.组件:主业串焊机龙头市占率70%+。(2)半导体:已获中芯绍兴、通富微电、德力芯铝线键合机批量订单,公司半导体设备布局主要围绕封测端,包括铝线&金铜线键合机、装片机、倒装封装设备等。(3)锂电:目前主要产品为模组pack线,叠片机研发中。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随着组件设备持续景气+新领域拓展顺利,我们上调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7.0(原值6.5,上调8%)/10.0(原值9.3,上调8%)/14.0(原值12.9,上调9%)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49/34/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扩产不及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周尔双)

联赢激光(688518)

2022年业绩预告点评

利润端延续高速增长

横向拓展打开成长空间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

设备加速交付&规模效应显现,2022年归母净利润实现约2倍增长。

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66到3.05亿元,同比+188.57%到+231.8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0到2.80亿元,同比+248.87%到+306.64%。在疫情影响设备交付的背景下,仍延续高速增长,表现出色。这一方面受益于2021 年公司新签订单较多,达到 35.99 亿元(含税),同比+138.66%;另一方面,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期间费用率下降同样对公司利润端高速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受益动力电池、储能行业持续大规模扩产,2022H1末公司在手订单达到44.48亿元(含税),同比+62.28%,在手订单饱满,将支撑2023年收入延续高增长。

2022年定增项目正式落地,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2年12月1日公司定增项目获批,在缓解产能瓶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激光器自制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夯实核心竞争力。该募投项目拟定增募资不超过9.9亿元,主要用于:1)华东基地扩产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额5.02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3.6亿元,将明显缓解公司产能瓶颈,该项目预计达产后年均营业收入8.8亿元,年均税后利润为5,773万元,为公司业绩继续高增长打下基础。2)深圳基地建设项目:分为高精密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成套设备产能建设项目和数字化运营中心建设项目两个子项目,在进一步提升激光器自制能力的基础上,加强数字化产线建设;3)补充流动资金:拟使用募集资金2.5亿元。

长期受益动力电池扩产,横向拓展打开成长空间。

公司充分受益动力电池扩产浪潮,同时向汽车、消费电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拓展,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1)锂电: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将达354亿元,4680电池对焊接设备的需求量价齐升,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二三线客户也有重要突破,将充分受益于下游大规模扩产。此外,储能需求快速放量,2022Q1-Q3公司储能业务在锂电业务中的占比由往年的10%上升至20%以上,贡献新增量。2)非锂电:公司前瞻性布局消费电子、汽车、氢燃料电池等赛道,不断打开成长空间。(1)汽车向轻量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显现,激光焊接技术优势将日益凸显,公司依托在动力电池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客户资源,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2)激光加工在消费电子行业中正处于黄金上升期,公司正在积极进行研发布局,其中小钢壳电池焊接设备已有小批量出货,后续存在较大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疫情影响设备交付,我们调整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2.84、6.23和9.19亿元(原值3.38、6.50和9.42亿元),当前股价对应动态PE分别为34、15和10倍。公司充分受益锂电扩产、横向拓展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成长性突出,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动力电池扩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

(分析师 周尔双、黄瑞连)

太阳能(000591)

2022年业绩预告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

电费补贴陆续到账

事件:公司公告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25-14.25亿元,同比增长12.21%-20.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55-13.55亿元,同比增长18.12%-27.54%。

2022Q4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疫情影响+成本端拖累下业绩基本符合预期。根据公司公告内容,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25-14.25亿元,同比增长12.21%-20.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55-13.55亿元,同比增长18.12%-27.54%。按照中位数测算,2022Q4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10亿元,相比2021Q4扭亏为正(2021Q4归母净利润为-0.07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66亿元(2021Q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元)。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1)装机规模增加;2)加强资金管理,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财务费用下降;3)制造板块销量增加,盈利能力增强。总体来看,2022年,在成本端价格高企+疫情影响项目开工和建设进程的情况下,公司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拖欠的可再生能源补贴陆续到账,拖欠电费补贴占比净现金流为476%、弹性最大。根据公司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下属光伏发电项目公司共收到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36.26亿元,其中,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35.01亿元。根据公司年报内容,截至2021年年末,尚未结算的电费补贴金额97.44亿元(占比应收账款为98.00%),其中国补92.94亿元。我们整理了几家主要新能源运营商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情况,截至2021年年末,太阳能、华能国际吉电股份节能风电三峡能源龙源电力分别为97.44、181.73、272.23、227.73、75.20、44.83亿元,占比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475.55%、206.09%、451.23%、135.92%、218.80%、213.27%,太阳能的弹性最足。假设国补92.94亿元到账,按照目前光伏电站30%自有资金比例、单瓦投资为4元计算,可以支撑公司增量装机规模7.75GW,是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装机总量(6.09GW)为127.26%,装机和业绩弹性最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由于疫情影响、组件价格高企,我们调整公司2022-2024年EPS从0.44、0.61、0.84元至0.35、0.47、0.64元,对应PE分别为23、17、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使得终端工业用电需求减弱,光伏波动较大,发电小时数不达预期;终端销售电价受到政策影响持续下降等。

(分析师 刘博、唐亚辉)

新泉股份(603179)

2022年业绩预增点评

订单释放业绩大幅增长

自主内饰龙头持续成长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65亿元到4.75亿元,同比增长63.72%到67.2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59亿元到4.69亿元,同比增长78.64%到82.54%。其中,公司Q4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到1.61亿元,同比增长135.94%到151.56%,环比增长2.72%到9.52%;Q4单季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到1.62亿元,同比增长126.87%到141.79%,环比增长5.56%到12.50%。

下游配套客户放量迅速,驱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根据乘联会披露数据,2022年我国狭义乘用车行业批发销量为2315.4万辆,同比增长9.8%;其中,2022年我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649.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96.3%。公司核心客户方面,吉利汽车2022年乘用车批发销量143.3万辆,同比增长7.9%;奇瑞汽车2022年乘用车批发销量114.8万辆,同比增长32.7%;国际知名品牌电动车企业销量同样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受益于下游配套客户的持续放量,公司2022年销售规模实现了同比的大幅增长。此外,公司持续完善全国产能布局,实现对客户的就近配套服务;大力推行降本控费措施,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整体上看,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叠加盈利能力的改善,驱动公司2022年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技术、成本、客户和布局四大核心竞争力驱动公司份额持续提升。技术上,公司具备同步开发能力、模具自制能力、强大的检测测试能力、领先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成本上,公司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降本增效,并且强化工艺创新,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销量,降低产品成本;将成本控制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各工段,有效降成本控费用。客户上,公司深度配套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国际知名品牌电动车企业等优质车企,享受客户发展红利。产能上,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完善的产能布局,并大力推进海外布局。公司作为自主内饰件龙头,业绩后续将迎来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1亿、8.02亿、11.22亿的预测,对应EPS分别为0.97元、1.65元、2.30元,市盈率分别为45.25倍、26.57倍、19.0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行业销量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盈利不及预期。

(分析师 黄细里、刘力宇)

中教控股(00839.HK)

公司发布新一轮配售拟融资约16亿港币

外延并购或重启

公司发布新一轮配售,拟融资约16亿港币:2023年1月10日,公司公告新一轮配售,此次配售合计1.47亿股,相当于配售前总股本的6.17%,配售价格为10.94港币每股,相较于1月9日收盘价12元折价约8.8%,本次配售认购款净额约为16亿港币。本次配售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学校网络(包括校园发展及潜在的并购项目),以及营运资金用途。

公司是国内高教集团龙头,在校生规模行业第一,有较强的并购整合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自公司2017年上市以来,公司成功通过多次收并购扩大公司业务规模,中国境内学校数从3所增长到12所,同时在澳洲和英国均有高等教育学校布局。截至2022年8月底,公司在校生总人数为30.4万人,同比+27%,在校生规模位居行业第一,2022/23学年,公司高等教育新生人数达到7.1万人,同比+48%,自上市以来公司的并购整合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都得到了验证。

收并购或重启,公司外延和内生增长动力十足:1)外延并购层面:公司目前并购储备项目充足,此次定增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教控股在高教行业的并购整合能力,扩大公司业务版图,并实现海外市场的继续渗透;2)内生增长层面:此次定增也有望加强现有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办学,为内生学额和学费的强劲增长提供基础。

职业教育是政策重点鼓励支持的方向,政策多次发文强化市场信心,板块估值有望修复: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行业中监管重点支持的方向,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中央于2022年12月再次发布了鼓励职业教育的意见,即《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提供财政,金融和学生经费补贴等相关支持,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高教板块估值有望得到修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中教控股是我国民办高校的龙头企业,规模优势明显,有较强的并购整合能力,此次配售将为未来公司的外延扩张提供支持,职业教育是我国政策鼓励的方向,板块估值有望持续修复,我们维持公司FY2023-2025归母净利润为21.2亿元/24.6亿元/28.8亿元,最新收盘价对应FY2023-FY2025  PE为11/10/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招生不及预期,政策风险等。

(分析师 吴劲草、谭志千)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8 凌玮科技 301373 --
  • 01-16 保丽洁 832802 7.95
  • 01-16 信达证券 601059 8.25
  • 01-13 江瀚新材 603281 35.59
  • 01-12 乐创技术 430425 12.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