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乳业业绩不达标:大肆并购负债累累,席刚压力不小

新希望乳业业绩不达标:大肆并购负债累累,席刚压力不小
2024年05月17日 17:48 贝多财经

2021年5月,风头正盛的 新希望 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东大会上发布战略规划,基于2020年业绩喊出“三年倍增、五年进入全球乳业领先行列”的口号。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新希望乳业却未能圆梦。根据2023年财报,该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但无论是与自身目标值相比,还是就同行业竞争对手而言,新希望乳业的规模与效益都算不上突出。

不仅如此,由于过往期间大举并购扩张,新希望乳业的负债也居高不下,还面临着子公司管控难题。对此,新希望乳业主动调整新一轮战略,力求由外部扩张转向内生增长。

当下,新希望乳业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业绩不及预期,“三年倍增”化为泡影

根据财报,新希望乳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109.87亿元,较2022年的100.06亿元增长9.80%;归母净利润为4.31亿元,较2022年的3.61亿元增长19.27%;扣非后净利润为4.65亿元,同比增长57.86%,已连续五年保持营利双增。

从整体规模的宏观角度切入,新希望乳业于2022年突破百亿营收大关。截至2023年末,该公司仍是“百亿俱乐部”的守门员,居上市乳企第五位,但与第四名 中国飞鹤 (06186.HK)195.32亿元的收入规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产品进行进一步划分可知,液体乳是新希望乳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3年实现营收97.55亿元,同比增长11.15%,占总收入的近九成。不难看出,该公司的收入结构单一,对于液体乳产品的依赖性较强。

贝多财经了解到,新希望乳业的核心产品是巴氏鲜奶。该公司深挖有机鲜牛乳市场,并逐渐辐射到风味乳、常温奶领域,既实现短期内依靠产品亮点迅速抢占市场,也避免了直接在常温奶赛道与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短兵相接。

但由于“鲜活有机乳”对原料、仓储、物流有着更为严苛的硬性要求,新希望乳业的营业成本也十分显著。报告期内,该公司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的营业成本高达70.03亿元,同比增长7.08%,光是运输费用就花费了7.27亿元。

高额的成本压缩了盈利空间,新希望乳业2023年的销售净利率仅为4.0%,销售毛利率为26.87%。而2018年至2022年,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在4%左右,毛利率分别为33.85%、33.11%、24.49%、24.56%和24.04%,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三年倍增计划”的发展目标,新希望乳业应在2023年实现合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与2020年相比均不低于95%,即三年内营收和利润均翻一番。

而以2020年67.49亿元的营业收入,以及2.7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计算,新希望乳业2023年的收入目标应为131.61亿元,净利润目标为5.28亿元。

就这个维度看,新希望乳业的实际业绩并未达到预期。

二、高举并购大旗,债台高筑寻求变革

新希望乳业脱胎于新希望集团(000876.SZ),总部位于四川成都。受到乳企发展区域化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至今仍是新希望乳业的第一大市场,2023年来自该地区的收入为40.95亿元,同比增长9.98%,约占总收入的37.27%。

华北地区,则是新希望乳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业绩增长阵地。该地区的收入由2022年的7.98亿元增长39.03%至2023年的11.09亿元,占比亦由2022年的7.97%跃升至10.03%。不过,新希望乳业走向全国化的扩张路径堪称“简单粗暴”。

据悉,新希望集团在决心将旗下业务拆分,单独入局乳业后,制定了“收购、整合(品牌、资源)、联动、全国(市场)、前三甲”的扩张战略,此后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收购了杭州双峰、河北天香等乳企,为全国化经营打下基石。

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1月,新希望乳业累计投资30多亿元,以收购、战略投资等形式,先后入驻 现代牧业 、福州澳牛、宁夏寰美、 综合 牧业、新澳牧业等多家乳业公司,并在西北、华中、华东等多个地区市场完成了布局。

目前,新希望乳业旗下拥有66家控股子公司、15个主要乳品品牌、16家乳制品加工厂,以及13个自有牧场。“我们过去是靠并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也曾对外坦言。

依靠并购“开疆拓土”,为新希望乳业的资产健康程度埋下了不小的隐患。根据该公司上市后披露的财报,其2019年至2022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66%、66.65%、69.81%和71.91%,而在上市前,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一度位于70%以上。

截至2023年末,新希望乳业的总资产为95.04亿元,负债合计66.35亿元,资产负债率虽然较2022年减少1.44个百分点,但仍达到70.47%。其中,该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3.39亿元,堪称债台高筑。

不仅如此,体量庞大、分部广泛的子公司,也使得新希望乳业面临着产能管控难题。根据财报,该公司16家子公司2023年的实际产能为118.06万吨,仅为154.85万吨设计产能的76.24%,仅有6家子公司达到了设计产能要求。

或许是长期并购下的负面效应愈发显著,新希望乳业于2023年5月发布全新五年战略规划,称其将坚持以“内生增长为主,并购为辅”。席刚在会上表示,该公司计划推动规模复合年均双位数增长,并将负债率降低10个百分点。

就目前来看,席刚面临的压力不小。

三、刮骨疗毒求变,低温奶是“新希望”吗?

新希望乳业改革的第一刀,挥向了现制酸奶品牌“一只酸奶牛”的运营方重庆新牛瀚虹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重庆瀚虹”)。2023年11月,新希望乳业宣布将重庆瀚虹45%股权,转让给关联方草根知本集团有限公司,转让价为1.485亿元。

此次转让完成后,新希望乳业对重庆瀚虹的持股比例将降至15%,而这距离二者2021年1月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仅过了不到三年。彼时公告显示,新希望乳业以2.31亿元收购重庆瀚虹60%的股权,借此机会向现制酸奶市场延伸。

新希望乳业对此次收购信心十足,称“一只酸奶牛有利于加强我们在终端渠道上的布局,拓宽私域流量入口,实现用户精准运营和服务”。然而现实却是,重庆瀚虹的业绩表现大大低于预期,在三年业绩承诺期内录得969万元的亏损。

不难看出,重庆瀚虹的盈利难题,是亟待推进内生增长的新希望乳业转让股权的直接原因。但在甩掉业绩的一大“绊脚石”后,新希望乳业面临的是市场更为严峻的考验——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在新希望乳业战略精进的四大举措中,“做强低温,价值引领”排在首位。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低温冷冻技术的升级和国内物流效率的提升,新希望乳业保有的“新鲜优势”正在不断被全国性大型乳企蚕食鲸吞。

根据欧睿数据,2022年中国低温奶前三大公司分别为 光明乳业 、 蒙牛乳业 和新希望乳业,其中新希望乳业的市场占有率为9.3%,虽与排名第二的蒙牛乳业差距不大,但仅是深耕“领鲜战略”的光明乳业市占率的二分之一。

由于低温奶行业早已走过品类教育期,市场内巨头林立,导致业内整体呈“强者愈强”的发展态势。与竞争对手知名度的差异,无形中推高了新希望乳业的获客成本,想要扭转初成定局的市场态势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不同于光明乳业、蒙牛乳业在奶粉、冷饮、奶酪等其他奶制品业务上的布局,将大部分 鸡蛋 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新希望乳业,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动时无疑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新希望 并购 乳业 席刚 蒙牛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