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市值高达3736亿的美的集团,也会裁员。
5月19日,社交平台脉脉突然流传起了“美的集团要裁员50%,有的事业部已全裁”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于美的集团的大裁员都是议论不已。
而针对裁员,美的集团脉脉平台官方账号回应称,“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缓非经营性投资,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增长潜力,提高经营业绩。”这基本佐证了美的集团“大裁员”消息的真实性,不过是否有50%的裁员比例,官方并未明确回应。
作为家电巨头,大家多少都会对美的集团的大裁员感到疑惑和不解,毕竟和身处泥潭的互联网企业不同,从业绩来看,去年全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高达3434亿,首次突破了3000亿大关,同比大幅增长20.18%;实现净利润285.7亿,同比增长4.96%,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为什么在业绩大好的情况下,美的集团却选择了“逆势”开启了裁员?在这一轮大裁员的背后,美的集团和方洪波是否看到了一些我们还没有看到的问题?
与生俱来的变革“基因”
虽然这一轮“大裁员”来得有点突然,但如果你对美的集团足够了解,或许不会感到意外。
实际上,自从成立以来,美的集团便经历过多次的大变革,这家如今的世界500强、市值高达3736亿的大型家电企业,素来都有着不断变革的“基因”。
关于美的集团的历史,最早还要追溯到54年前的1968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全国工业产值大幅下滑,经济萎靡不振。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由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亨健领头的23位北?镇居民以“生产自救”的名义,每人集资50元,组建了“北?街办塑料生产组”,而这正是如今千亿家电巨头――美的集团的前身。
在刚开始的时候,美的的主营业务并非如今的家电,而是通过简单地加工尼龙纸、塑料布等废旧塑料,生产塑料瓶盖、玻璃瓶和皮球等产品;随着企业的逐渐壮大,美的集团还尝试过五金配件、汽车配件等多个领域,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美的集团成功地“熬”到了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而这也是美的集团正式崛起的开始。
时间来到1980年,随着大环境的不断好转,何亨健带领的美的集团开始了第一轮、也是其自创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全面进军家电行业。因为刚开始时技术有限,美的集团选择了“风扇”这个细分产品作为突破口,并成为了当时畅销全国的“钻石”牌风扇配件供应商。
从现在来看,何亨健当时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自从选择了生产风扇之后,美的集团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1985年,美的集团已经实现产值3748.4万元,利润244.6万元,职工人数657人,成为了当地的一家大型企业,在后来的几年,美的集团甚至将风扇卖到了国外。
1990年,随着风扇市场的逐渐饱和,美的集团又将目标瞄准到了还没有兴起的空调领域,花费重金投资兴建了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美的工业城,这也是美的集团的第二次变革――从简单的风扇产品向更有技术含量的空调产品转型。
1992年,美的集团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从之前的乡镇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在完成了改革之后没多久,美的集团成功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造的上市公司,随着公司的成功上市,美的集团的1.0时代基本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011年的第二轮“大变革”
美的集团的变革“基因”并未随着上市而发生改变。
如果说1993年的成功上市意味着美的集团1.0时代的完美落幕,那么2011年的“大变革”,则是美的集团2.0时代的开始。
在1993年上市后到2010年的这17年时间里,美的集团一路稳健发展,这背后既有美的集团自身不懈奋斗的因素,当然也离不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到2010年的时候,
美的集团的营收已经突破了千亿大关,成为了中国家电产业第二家“千亿集团军”。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美的集团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十分意外的决定――进行“大变革”。
虽然业绩一路攀升,但当时的管理层认为当时的美的集团不过只是“虚胖”,这样的模式将难以持续,而方洪波更是直接点明“美的现在这种单纯依靠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的家电发展模式没有希望,必须换一条新跑道,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就这样,在刚刚创出千亿营收纪录的大背景下,美的集团拉开了转型、改革的序幕,先是一刀切地停止了传统的、粗放式的投资,然后再进行了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投资布局,提出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围绕这三方面构建新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转型,必须要有壮士断臂的决断,这才有出路。”方洪波后来回忆道。
在转型的影响下,那几年里投资者对于美的集团也一直争论不已,特别是伴随着业绩的下滑――2012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026亿,同比下滑23.46%;实现归母净利润32.59亿,同比下滑6.14%,美的集团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过,从现在来看,美的集团当年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虽然经历了阵痛,但从2015年开始,美的集团的转型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017年营收直接越过了2000亿大关,来到了2419亿,同比大幅增长了51.35%;而到了2021年,美的集团的营收更是突破了3000亿大关,直接来到了3433亿,同比大幅增长20.18%。
而除了业绩之外,经历了2011年的“大变革”之后,美的集团也超越了“老对手”格力电器,成为了家电龙头企业。根据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收盘,美的集团的总市值为3736亿,格力电器的总市值为1879亿,美的集团已经远远超过了格力电器。
10年之后的第三轮“大变革”
时隔10年之后,2022年美的集团又有了开启新一轮“大变革”的迹象。
最先体现美的集团“大变革”的是人事方面的变动。5月19日,社交平台脉脉突然流传起了“美的集团要裁员50%,有的事业部已全裁”的消息;而根据媒体报道,美的集团正在开启第二轮裁员,目前已接近尾声,但在未来不排除之后会有第三轮的裁员。
除了裁员之外,美的集团还对相应的业务作出了调整:To C业务,保留家电核心品类,母婴、宠物电器等品类优化;To B业务,保留“四大四小”核心业务,其他关停并转。To C业务要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加强海外业务。同时坚定地向To B业务转型,加大投入,越困难越要坚定。
不难看出,在目前家电市场已经逐渐饱和的大环境下,美的集团正在慢慢缩减“To c”业务、发力“To B”业务,希望通过“To B”业务实现企业的转型。
实际上,虽然最近这几年美的集团在高速发展,业绩屡创新高,但“变革”、“转型”这样的字眼,其实从未消失过。据媒体报道,虽然2018年美的二次入围世界五百强企业,但在当年的年会上,方洪波却用“危机已经在堆积”来敲打沉浸在掌声中的美的人:“时不我待,美的这次变革要比2012年更坚决、更彻底、更迅速”。
到了2019年初美的集团经营年会上,方洪波自问自答式抛出“美的集团如何实现重生?改变,就是答案”。而在2020年年会上,“改变”再度成为核心词:52年来从不走平凡路的美的集团,‘改变’是从未改变的唯一选择。
而从实际的行动上看,美的集团也很早就开始为日后的转型做准备,和之前的几轮内部变革不同,美的集团的这一次变革主要寄希望于外延式收购。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美的集团便不断对外收购优秀的企业,如2017年以292亿元的价格收购德国库卡、2018年以143亿收购小天鹅、2020年以7.43元收购合康新能18.73%的股权、2021年3月以43.57亿元收购万东医疗45.46%的股份等等。
当然,美的集团疯狂并购的背后,也带来不少的隐患。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目前美的集团的商誉高达273.7亿,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仅次于中国电信,未来的压力非常大。
而在最近这两年里,虽然美的集团的业绩依旧亮眼,但股价却跌跌不休,截至5月25日收盘,美的集团的股价仅为53.4元/股,市值则为3736亿,和2021年的最高点106.4元相比,美的集团的股价接近腰斩,市值则蒸发超过了3600亿。
除了股价下跌之外,对于当前的美的集团,机构的持股信心也有所下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美的集团的基金持仓家数为511家,和2021年四季度的1338家相比,有超过800家基金退出了。
很显然,在目前的环境下,美的集团的这一次变革充满了不确定性,想要从家电企业变成一家科技企业,难度并不小,最近的股价和机构持仓都已经充分体现;至于美的集团能否通过变革再上一个台阶,这或许只能等待时间给予我们答案。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