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科技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新天科技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1年08月19日 17:25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散户必备3大利器,提高胜率!】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还没反应过来,股价就上了天?如何操作,成功率才能更高一些?详情戳→

原标题:新天科技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新天科技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新天科技

是“中国

物联网

100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公司成立于2000年,从成立伊始,公司主要专注于水、电、气、热等智慧公用事业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公用事业领域客户提供从数据采集终端、通讯网关、软件系统以及云平台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

综合

解决方案。“实现能源节约,创造智慧生活”是新天人的使命,新天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实现能源的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公用事业单位传统的能源管理模式,助推公用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建设。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物联网民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计量监测系统、工商业用水智能计量监测系统、智慧供热系统、智慧水务系统、

智慧农业

节水系统以及云平台服务等,产品架构贯穿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产品采用了

移动互联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物联网通信技术,致力于以物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重塑水、电、气、热等能源的管理方式。在供水领域公司产品覆盖了从“水源地取水、水厂制水、管网输水、大用户用水、居民用户用水”全链条的监测、计量、远程调度、管网巡检、水质监控、应急处置机制等,可将水厂生产、压力、水质、流量、能耗、二次供水等供水系统的诸多要素建立关联,统一到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平台,打通水务管理的信息孤岛,在水务运行过程中,系统发现异常时会立即启动报警机制,推送报警信息至监控中心平台,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水务动态信息,帮助水务管理人员快速排查漏损点和故障点,降低水务公司的漏损率和人力成本,提高供水收益率。另外,通过用水信息可以间接了解老人安全问题,赋能独居老人监护管理服务体系,让科技成为独居老人的“守护神”,助推智慧养老的发展。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居民用水、用气、用暖计量监测、工商业用水计量监测、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监测以及

水利

水务、农业、石油化工、

钢铁

冶金等用水量较大的行业。公司客户主要是水务公司、燃气公司、供热公司、水利局以及大型工矿企业等。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销售渠道建设,公司在行业内技术领先、品牌认可度较高。目前,公司产品销往国内600多个地区,远销香港、台湾并出口印度、俄罗斯、尼日利亚、阿联酋、土耳其、肯尼亚、蒙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纳、厄瓜多尔、南非、波利尼西亚等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广泛的客户认可。

  (一)主要业务和产品

  1、物联网民用智能表计量监测系统

  公司物联网民用智能表计量监测系统(涵盖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热量表等)主要应用于居民用户水、气、暖的智慧化管理。产品主要包括NB-IoT物联网智能表系统和LoRa物联网智能表系统。

  该系统主要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到后端大数据管理平台,可远程对居民用户水、气、暖的用能信息进行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远程监控。通过远程监测管理,不但可以及时发现用能信息的异常,而且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上门抄表方式,避免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漏抄、误抄、少抄、人情抄、抄表扰民等弊端,同时可有效保护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符合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系统支持微信支付、蓝牙支付、远程网络支付等多种结算方式,帮助公用事业单位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用户服务能力,保障用户用能安全。

  NB-IoT物联网无线远程抄表系统LORA物联网无线远程抄表系统

  2、工商业用水智能计量监测系统

  公司工商业用水智能计量监测系统主要应用于大用户用

贸易

结算和监控,分区计量,管网水量监测、区域漏控、水利计量等,通过在线监测大用户及管网用水流量及压力,可进行数据分析,查找管网和区域的漏损情况,可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流失,降低产销差,提高供水收益率。产品主要包括智能电磁水表、智能电磁流量计、智能涡街流量计、智能金属管浮子流量计、智能时差式

超声

波流量计等。

  公司工商业用水智能计量监测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可靠性强,稳定性好,超低功耗、极低始动流速、高R值、高防护等优点。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

  3、智慧水务系统

  新天科技智慧水务采用“互联网+水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智能能耗分析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处理将“水务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加精细、智慧和动态的方式帮助水务公司进行管理和运维。通过智慧水务的应用可将水厂生产、压力、水质、流量、能耗、二次供水等供水系统的诸多要素建立关联,统一到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平台,实现了水务管理全过程运行数据采集存储、运行情况可视化展示、调度分析决策、业务过程管理、异常检测预警及运行能效分析和智能报表管理等,打通信息孤岛,减少爆管、减少管网漏水、降低产销差,为全面提升水务管理水平,保证供水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坚强支撑。

  公司智慧水务业务应用体系主要有智慧管网及调度(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SCADA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在线实时水力仿真模型、产销差与DMA管理系统、管网巡检系统、二次供水在线管控系统)、智慧生产运维(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智慧生产运维管理系统、点检定修及资产管理系统、水质管控分析系统)、智慧客服(营业收费系统、用户报装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移动互联营业厅APP)、智慧计量(移动互联抄表系统、大用户在线监控系统、智慧计量远传抄表系统、表务管理系统)、智慧工程、智慧办公等。

  4、智慧农业节水系统

  公司智慧农业节水系统主要针对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而开发,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无线通讯等技术,实现对农作物周边环境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及自动化控制,并可根据采集的气象数据、土壤墒情、作物品种、地区特点等自动实施远程灌溉、定量灌溉、精准灌溉。同时,让管理者通过计算机、手机、展示屏等多种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掌控灌区的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气象环境等信息,进而打造智能、节水、生态、高效的“e灌区”,打破传统的靠“感觉+经验”的农田灌溉模式,大大提高水资源的灌溉利用率。

  系统主要包括:泵房自动化控制系统、

太阳能

节水灌溉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等,适用于大中型农业灌区、果园、高尔夫球场、公共绿地等节水灌溉工程。

  智慧节水灌溉系统

  地下水监控及水权交易系统

  5、智慧供热系统

  公司智慧供热系统主要用于供热计量监测,产品包括超声波热量表、智能锁控阀、远传机械热量表、室温控制器等,主要应用于住宅、办公楼宇、商业建筑等供热计量场所。产品不仅可实现分户计量监控的要求,而且可控制室温,即提高了热能利用率,又提升用户用热的舒适度,是构建智能能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政策的支持。

  6、应用管理软件以及云平台服务

  公司具有专业的软件研发团队,软件研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软件研发领域最高等级的CMMI5级评估认证,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定制开发软件系统。公司相继开发了智能表综合管理系统、APP移动互联抄表系统、智慧微平台、供热计量综合管理系统、无线GPRS抄表监测管理系统、智能表短信收发系统等。

  另外,为方便水务公司联接客户,实现业务电子化、在线化,降低服务运营成本,公司开发了SAAS云平台,扩大基于智能计量仪表的创新应用生态,推进软件服务SaaS化,帮助水务公司降本增效,实现业务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升级,助推数字经济的发展。

  公司云服务主要包括:云巡检,云推送、云报装、云热线、云工单、云缴费、云抄表等,为用户及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的是“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销定产,由营销团队面向客户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再由公司研发中心、生产管理中心根据客户订单情况做出相应的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工艺流程开展生产活动。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及时根据市场及终端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按照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公司所处的行业分析

  1、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

  (1)产业政策为

智慧能源

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7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要求推广NB-IoT在细分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规模应用体系。其中,围绕水、电、气表智能计量而展开的远程抄表,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2019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民用“三表”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在用的民用“三表”的产品信息、安装和使用时间、是否超期使用、轮换情况等方面进行登记造册,要及时做好计量失准的计量器具的更换工作。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民用“三表”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好监管责任,供电、供水、供气服务企业对人民群众举报的失准民用“三表”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更换。

  202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深化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以能源表计、公共设施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为切入点,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加快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

  2020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老旧设施改造力度,完善城市管道供水管网建设,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搭建供水、排水等设施感知网络,实时掌握设施运行状况,实现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与预警,充分挖掘利用数据资源,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实施乡村

清洁能源

建设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

区块链

、云计算、

网络安全

等新兴数字产业,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

智能交通

、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建设

智慧城市

数字乡村

,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

通信系统

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

中村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

电力

、采矿等领域5G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促进农业水利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丰富5G在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加强数字乡村与5G融合应用,推进5G技术与水利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5G、物联网、遥感、

边缘计算

等新技术,提高水利要素感知水平,加快智慧表计等产品在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探索构建

数字孪生

城市,提高城市感知能力。推动5G技术在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

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上述智慧城市、节水型城市、5G新基建的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以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推进等多项产业政策的出台,加速了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慧水务、智慧农业节水等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2、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空间

  (1)智能水表行业发展空间

  水表作为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日常计量用具,在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自19世纪英

国发

明第一台水表至今,水表产业已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由于传统的机械式水表存在着数据抄收、人工成本、数据准确性、入户难等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阶梯水价的实行,智能水表已经成为水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世界水表需求量持续增长,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水表需求量明显增加,如南美部分国家、南非、亚洲部分国家、俄罗斯及其邻国。随着全球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节约人工成本,智能水表正在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主要国家对智能水表产品的大力推广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水表产品更新升级及新增需求成为推动全球智能水表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全球智能水表年需求量从2010年的2267万台增长至2018年的5189万台。我国智能水表需求量已从2010年的625万台增长至2018年的2660万台,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6.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7.1亿元。

  国内水表行业增速稳定,智能水表渗透率提升潜力明显。

  国内水表市场的增长来自于两大因素:一是增量空间,主要来自于房地产新建投资。二是存量空间,根据国家法定小口径水表强制更换周期为6年,每年水表行业存在较大的存量替换需求。在国家政策和技术的促进下,及依托智能水表在智慧水务发展背景下的独特的优势,我国智能水表的渗透率和产量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水表产量为6,431万只,智能水表产量仅为870万只,智能水表的渗透率仅为13.53%,不足15%。2018年我国水表产量为9,477万只,智能水表产量2,660万只,智能水表的渗透率28.07%。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展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水表行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城镇化建设的国策将给水表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另外,随着国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及国家节水行动政策的出台,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政策的推行,供排水企业及工农业、企事业单位用水与节水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工作进程的加快,居民与农业用水阶梯水价政策的实施,直饮水供水系统的建设,均为水表的智能化发展和更新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机遇。受益于此,水表智能化率逐渐迈入提速阶段,

新农

村建设、“三供一业”改造等利好政策也意味着水表更换将加快速度执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9年末总人口为140,005万人,其

中城

人口为84,843万人,乡村人口为55,162万人。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02人,其中城镇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84人,农村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4人,由此推算,我国城镇家庭约为2.9亿户,农村家庭约为1.7亿户。

  依据城镇“一户一表”工程的要求,我国城镇共需约2.9亿台水表。我国目前农村自来水公司普及率约83%,则农村共需约1.4亿台水表,由此得出我国共需4.3亿台水表。根据我国《冷水水表检定规程》的要求,标准口径25mm及以下的水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6年,按照每6年更新周期估算,每年需要更新约7,100万台水表。增量需求部分是指由新竣工房屋带来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住宅房屋竣工面积为91,218万平方米,按照每户平均面积90平方米估算,年需求约1,000万台水表。由此估算得出我国水表的存量更新需求和增量需求年总计约8,100万台。

  随着我国“一户一表”、“阶梯水价”、“强制检定”和“智慧城市”等的推动,我国智能水表的渗透率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智能水表渗透率仍然偏低,约30%左右,相较于智能电表80%渗透率、智能燃气表50%渗透率,智能水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整体社会智能化率的提升,预计电表、燃气表、水表

仪器仪表

的智能化渗透率将趋于一致,如水表智能化渗透率达到50%,则智能水表年需求量将超过4,000万台,如果渗透率达到80%,则智能水表年需求量将超过6,400万台。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国内家庭机械水表保有量约3.16亿只,若全部替换成智能水表,替换空间近800亿元。因此,智能水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国智能水表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我国未来智能水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情况如下:

  (2)智能燃气表行业发展空间

  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十八大以来我

国能

源发展状况》,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15年煤炭消费占比64%,石油消费占比18.1%,

天然气

消费占比5.9%。“重煤轻气”的能源结构导致了雾霾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中国经济的

长远

发展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大力推广天然气,对于达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根据计划,中国将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按照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供气格局,要加快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到2020年,天然气主干管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年产常规天然气达到1850亿立方米,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城镇居民将基本用上天然气。

  2017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到2020年,使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到10%左右,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15%,逐步把天然气培育成主体能源之一。

  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新增天然气量优先用于城镇居民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点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实现“增气减煤”。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积极稳妥推进散煤替代。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

  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19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万户。其中,天津市36.3万户、河北省203.2万户、山西省39.7万户、山东省114.3万户、河南省130.7万户。

  燃气是城市居民、工商户的生活能源之一,作为公用事业,城市燃气行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城市化。一方面,城市的“集聚效应”使集中供气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城市生活要求使用燃气清洁高效的生活能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1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从49.95%提高到60.6%。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为城市燃气行业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发展空间。

  截至2019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仅为8.1%,我国天燃气消费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根据《

中国天然气

发展报告(2018)》,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5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将分别提升到10%、14%和15%左右,未来,天然气产业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天然气的进一步普及、煤改气工程的政策催化,带动了燃气表的需求增长。阶梯计价、智慧城市、NB-IoT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燃气运营商对天然气智慧化管理需求的提升为智能燃气表行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燃气表作为天然气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增量需求,主要受益于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带来的城镇燃气市场扩容。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

创历史新高

,天然气配套设施建设亦得到提速,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管道里程达10.4万公里,对应2016-2020年均增速为10.20%,城镇天然气用气人口从2015年2.9亿人提高至2025年的5.5亿人。在天然气行业整体复苏的背景下,城镇燃气市场有望实现扩张,从而带动燃气表需求提升。

  二是存量需求:①更新需求。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燃气表强制替换周期为10年,因此每年存在约10%保有量的存在更新需求;②迭代需求。当前我国燃气表行业正处于传统膜式燃气表向智能燃气表的转换阶段,智能燃气表行业处于IC卡智能燃气表向远传燃气表、物联网燃气表升级阶段,随着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产品渗透,燃气表需求有望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计量协会燃气委员会及

华泰证券

研究所发布数据,从燃气表需求的结构

中来

看,智能燃气表从2012年的933万台增长到了2018年的3,302万台,2018年智能燃气表市场占比达到了71.57%,较2017年的61.97%提升9.6个百分点,表计智能化驱动需求提升明显。

  随着中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基于用户和市场需求,智慧燃气将是燃气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燃气企业提高综合运营水平、扩展经营范围、强化企业运营安全、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将为城市能源系统带来深刻变革。未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和生活品质,燃气信息化管理将会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3)智能热量表行业的发展空间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10年开始,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方式。用两年时间,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十二五”期间北方采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热量表需求自2010年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6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供热计量改革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明确了对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度,要求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2017年9月,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大力提高热用户端能效,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收费,严格执行供热计量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供热计量设施建设、使用、收费等工作,促进热用户端节能降耗”。2017年12月,发改委等十部委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再次明确,“大力推行集中供暖地区居住和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新建住宅在配套建设供热设施时,必须全部安装供热分户计量和温控装置,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

碳中和

目标的推进将为持续深化供热计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将会推动热计量行业的整体发展。

  根据中国计量协会热能表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新形势下中国热能表行业发展前景展望》,2019年我国已安装热量表总数量为3,410万台,预计2023年为4,980万台。

  (4)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空间

  目前,水务公司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整体规划不到位、信息孤岛、业务孤岛成为包袱、业务间相互隔离沟通存在障碍。自来水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目前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上普遍较为陈旧,生产、运营和管理都过于粗犷化、经验化,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和详实的数据支撑,这导致了盲目的管网改扩建、不合理的生产调度、过高的能量和资源消耗、不经济的供水成本,同时也给自来水的安全生产和配给埋下了隐患,造成了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水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手段落后、水表的智能化率低(智能化率约30%)、抄表效率低下、人力成本过高、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城市管网平均漏损率达15%以上,部分城市超过25%)。管网漏损不仅浪费水资源、增加供水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供水水质,给饮水安全带来隐患。漏损控制和水务管理的智慧化建设引起了政府和水务公司的高度关注,《全民节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改造,开展分区计量、漏损节水改造,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智慧水务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建立更好的付费方式、更高效的客户服务、更好的资产管理、更全面的质量控制以及水资源管理。可为水务管理部门规范化管理、节能降耗、减员增效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水务公司的经济效益。智慧水务云服务解决了国内水务公司管理普遍存在整体规划不到位、信息孤岛、业务孤岛、产销差居高、经营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为全面提升水务管理水平,保证供水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共有660多个城市,2,500多个县城和30,000多个行政建制镇,每个城镇基本上都拥有给水排水系统,但大部分水务公司没有使用智慧水务管理系统,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新兴技术和智能工业的不断融合,水务管理想要获得长足提升和发展,确保居民用水安全,解决城市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问题的诉求和矛盾,全面应用新科技和互联网思维是当前能源管理部门促进和带动能源管理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能水务和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

地下管网

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2016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城镇节水。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加快换装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引导居民淘汰现有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全覆盖。推进服务业节水改造,对非人体接触用水强制实行循环利用。深入开展节水型单位和居民小区建设活动,推进机关、学校、医院、宾馆、家庭等节水。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为了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国务院制定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要求:提高用水效率、抓好工业节水、加强城镇节水,提出制定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同时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

  2017年5月,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市政设施智慧建设工程”列为“十二项重点工程”,并提出:“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对水源污染、设施老化落后等导致的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发展智慧水务,构建覆盖供排水全过程,涵盖水量、水质、水压、水设施的信息采集、处理与控制体系;发展智慧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

  目前,我国智慧水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将智慧水务划分为信息化、智慧化两个阶段,那么大多数水务企业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企业内部网络等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水务管理想要获得长足提升和发展,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解决城市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问题的诉求和矛盾,发展智慧水务是必然选择。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为58.62亿元,同比增长16.47%;2017年,实现智慧水务市场规模约为68.59亿元,同比增长17%。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新兴技术和智能工业的不断融合,智慧水务产业发展空间空阔。

  “十二五”期间水务行业的投资力度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2016年,

中国水务

行业的年度投资额达到4963.52亿元。2017年水务行业投资额为5276.78亿元。预计,到2023年,我国水务行业的年度投资额将突破8600亿元。随着水务投资规模的增加,智慧水务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预计到2023年,中国智慧水务行业规模将达到251亿元左右。

  随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加快,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水务漏损控制的大力推进,智慧水务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5)智慧农业节水的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虽然水资源的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是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120多位,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用水中仍以农业用水为主,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但由于灌溉效率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产率1.0公斤左右;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约为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上。

  我

国农

业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质污染等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干旱地区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范水资源风险、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等任务要求,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广阔,全社会对水利高度关注,各地持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公众节水洁水意识不断增强,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2012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要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完善农业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农业节水信息化,有条件的灌区要实行灌溉用水自动化、数字化管理。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1)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2)提高用水效率。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2016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国年供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70%以上。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和用水结构,加强灌区骨干渠系节水改造、田间工程配套、低洼易涝区治理和农业用水管理,实现输水、用水全过程节水,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重,优化用水结构。积极推广使用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推进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积极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套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灌区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精准灌溉水平。

  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水权制度,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分级制定农业水价,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

  2017年1月26日,为支持国家“十三五”计划,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其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15万亩,喷灌面积2074万亩,微灌面积4015万亩。到2020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亿亩左右,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2%以上。

  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印发,农业、农村将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方向,本届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力度将持续加大,其中提到至2022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亿亩。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若按照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做好当前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少于1500元测算,仅年内需新增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即可拉动投资不少于300亿元。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发布《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家计划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亿亩,较“十二五”翻一倍。“2020年前,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2000万亩。到2022年,创建150个节水型灌区和100个节水农业示范区。同时,要建立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严重缺水地区要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农业节水市场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20年3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到2021年底,按照《智慧水利总体方案》确定的总体架构以及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挖掘、智能应用和泛在服务等方面要求,充分结合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和典型解决方案,依托在建、拟建水利工程和网信项目,在不同流域和区域、不同业务和技术领域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加强物联网、视频、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在促

进业

务协同、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探索智慧水利发展成功路径,完成先行先试任务,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应用的成果,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全国智慧水利快速健康发展。

  2020年10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北京市将加强节水型村庄(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建,加快生活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和老旧小区改造,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推动用水计量收费。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新水用量控制在31亿立方米以内,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均降低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5,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到2022年,北京市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0%和2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保持在0.75以上。到2035年,北京市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成,构建完善的水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良性自我运行的节水内生动力机制,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市新水用量控制在40亿立方米以内,主要节水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相适应的现代化新格局。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为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2021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较往年增加25%,与此同时,还将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升,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正在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进行重构和升级,互联网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设施,农业也正在焕发出崭新的力量。目前,全球都在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根据国际研究预测,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90.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近700亿美元的规模。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2004年以来,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把节水灌溉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四)所处行业地位及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在智慧能源信息化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拥有较为完整丰富的产品链条,产品兼具物联网智能水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热量表、物联网智能电表、智慧水务以及智慧农业等,可为用户提供更为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且公司在全国每一个省市设立了完善的营销售后服务网络,公司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基于公司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可靠的产品品质以及完善的服务网络,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目前,无论是从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品质和生产规模,还是从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公司在国内同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民用智能水表产品凭借公司的市场先发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品牌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份额较大,且近几年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在持续提升。另外,公司工商业用水管控系统凭借精度高、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等优势,在大用户用水流量计量监测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其产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水务公司已基本全覆盖,市场占有率较高。公司智能燃气表业务目前国内大型的燃气集团对公司的认可度较高,公司已成为大型燃气集团的主流供应商,公司智能燃气表行业地位大幅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906.90万元,同比增长15.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24.63万元,同比增长61.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0,473.44万元,同比增长28.71%。

  其中,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水表及系统实现营业收入22,211.54万元,同比增长25.77%;工商业智能流量计实现营业收入11,622.95万元,同比增长42.09%;智能燃气表及系统实现营业收入8,184.99万元,同比增长18.16%。报告期内,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加快了公用事业单位对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造和升级,再加上疫情期间管控的不便,进一步推进了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进程,这为智能表及智慧水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随着水表、气表智能化的普及,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单体招标采购金额较大且对交付周期、服务保障等有更严格的要求,在选择供应商时,大型水务集团、燃气集团更倾向于行业内规模大、技术实力强、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头部企业,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技术实力强、质量品质高,近几年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受益于行业政策的导向和用户自身管理升级的需求提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物联网智慧能源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始终坚持以“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聚焦于水务、燃气、热力等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推广,在行业内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行业项目经验,基于公司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可靠的产品品质以及完善的服务网络,公司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客户资源不断拓展和优化,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助推了公司高质量的发展。经过20余年的经验积累,公司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产品质量管控、供货响应速度、智能制造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物联网100强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智慧能源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卓越的IPD产品研发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实力,研发团队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软硬件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个性需求快速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 公司通过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实验室认证,取得了CMMI体系的最高等级CMMI5级评估认证,主导或参与制定了4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2项行业标准、10项团体标准,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数百余项,具有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解决方案,在行业内技术优势突出。报告期内,公司新增15项专利技术,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其中新增10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5项外观设计专利。 (1)公司及子公司新增专利 (2)公司及子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 (二)行业先发优势 公司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公用事业领域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早于2001年就研制出非接触IC卡智能表管理系统、于2007年研制出低功耗无线自动路由物联网智能表系统,于2016年率先研制出目前技术最先进的NB-IoT物联网智能表系统。公司已深耕智慧能源管理二十余年,对产品特性、客户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众多不同应用场景的水务公司、燃气公司等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在行业内先发优势明显。 (三)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布局营销网络,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营销队伍,与一批信誉良好的经销商及客户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营销网络体系,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公司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全国每一个省市并远销印度、尼日利亚、阿联酋、土耳其、肯尼亚、蒙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纳、厄瓜多尔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可度。 (四)品牌优势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计量表及能源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智慧能源行业,经过20余年的经营和积累,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凭借公司自主的研发实力、优质的产品品质以及完善的服务网络,公司与国内众多大型的水务集团、燃气集团、热力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产品得到了一大批客户的信赖和认可,公司品牌知名度较高。在中国著名品牌产品评选中,公司物联网水表、物联网燃气表等系列产品入选《中国著名品牌产品》,公司商标被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另外,公司获得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颁发的“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质量领先品牌”、“全国质量信誉保障产品”、“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质量和服务诚信优秀企业”等称号。 (五)质量优势 公司以“看似偶然的小问题,不解决一定是大灾难”作为质量管控的指导思想,对质量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设立了质量管理中心,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质量把控,引入了精细化生产信息管理系统(MES),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使得公司产品从设计、原材料、生产到交付整个过程都处于严格的管控状态,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可追溯性。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公司荣获“质量信用等级AAA级信用企业”、“质量标杆企业”、“质量兴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全国质量和服务诚信优秀企业”、“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全国质量信誉保障产品”、“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等称号。 (六)团队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稳定、专业、高效的团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专业人才的管理机制,汇集了一批集互联网、物联网、电子信息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有效的管理考核培训体系,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推动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同时公司推行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公司和高校间的技术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养,使得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行业技术与下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公司持续健康的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智能制造优势 公司提倡技术为本,设备先行,高度重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投入,建设了目前国内智慧能源领域规模较大的智慧化工厂,采用大量先进的定制化设备,打造了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契合公司产品结构的高度柔性化生产线,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设备的迭代,减少人员对生产的影响,大幅度提升效率与品质。公司投入使用了智能贴装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智能包装系统、智能物流周转系统、产品质量追溯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IPD产品研发管理系统、BPM业务过程管理系统等,对人员、生产设备、原材料、生产工艺等进行严格管控,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通过数字化工厂与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通过机联网系统可有效对产品质量进行追溯,以保证在稳定受控的条件下,持续生产符合客户要求的高品质产品。 (八)综合解决方案优势 公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慧能源物联网产业生态,可为水务公司提供从数据采集终端、计量抄表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管网巡检系统、DMA分区管理系统、水质管控分析系统、二次供水在线管控系统以及云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水务公司从水源、水厂、管网、大用户、居民用户等各个环节的水务管理实现智慧化,打通水务公司的信息孤岛,提升水务公司的运营效率。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募投项目不能实现预计收益的风险 2016年9月,公司完成了非公开发行股票,本次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公司进行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但不排除由于受到国家行业发展政策,以及项目组织实施、成本管理、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项目的开始盈利时间及盈利水平与分析论证的结果出现差异,存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及时掌握国家相关行业发展政策,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并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公司也将通过整合业内优质资源,加强与上下游客户的战略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巩固公司整体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2、收购整合风险 公司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审慎选择具有产业协同效应的标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对交易标的未来发展、盈利预测进行了合理预计,但因标的公司受行业发展、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后期若收购标的不达预期,公司将会产生商誉减值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紧密关注标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加强业务协同、财务管控力度,降低并购整合风险。 3、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和新技术的应用,智能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智能表产品不仅价格比较高,毛利率也远远高于普通机械表,智能表产品的高毛利率水平未来也会吸引更多的厂家进入该行业,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尽管公司在技术、品牌、质量、营销、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如果后期公司不能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会导致公司产品毛利率有可能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要不断持续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公司研发性价比更高的新产品来完善公司产品链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司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强公司的营销能力,提升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同时加强公司产品的成本控制,降低公司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司产品的毛利率。 4、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为集成电路及电子器件、金属表壳等,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发生大幅上涨,或者产品的技术革新导致新型原材料价格较现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公司将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而导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密切关注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及时调整原材料采购计划,拓宽采购渠道,增强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5、技术开发及产品研发风险 智慧能源信息化领域具有整体高速发展、技术快速迭新等特点,产品需综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自动控制等技术,同时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差异化需求,这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开发要求。若公司不能准确判断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或未能有效投入足够的科研开发力度,不能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导致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的研发出现问题,则可能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优化研发流程,进一步完善研发组织及研发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持续优化研发与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6、管理风险 近年来,公司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人员也在持续扩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这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驾驭经营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及时提高,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完善,各类专业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并胜任工作,存在因公司快速成长而产生的管理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学习、提高的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公司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股民福利!金牛、茅台、手机……任务“豪”礼,等你来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国务院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4 张小泉 301055 --
  • 08-23 远信工业 301053 --
  • 08-23 宏微科技 688711 --
  • 08-20 国光电气 688776 51.44
  • 08-19 果麦文化 301052 8.1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