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资本:投行里的“明珠”

华兴资本:投行里的“明珠”
2018年10月26日 23:00 市场资讯

专题:中国投行史:金融圈网红大佬讲述光鲜背后真相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大力如山

  前阵子跟兽爷一起吃饭,多喝了几杯的我,鼓起勇气向这位写出《疫苗之王》的男人,提了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

  “兽老师,看你写的那些有关房地产行业的文章里,经常提到不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那家公司的老总,给你发微信聊一些交心话。究竟他们是真给你发微信说这些事了,还是这只是你写作运用的一种手法?”

  “大力老师,看不起我是不是?当然是真给我发微信了,不信你自己看!”兽爷有些不高兴的说道,然后就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我。

  我把手机接过来,点开微信里置顶的那条消息,习惯性的一边看一边读了出来:“快餐八百,一千五包……”

  “不是。”还没等我读完,兽爷一把就从我手里抢回了手机,接着又从自己兜里掏出另外一个手机,重新递给我并解释道:“刚刚我递错手机了,呵呵。”一脸懵逼的我,只好再次接过手机,默默的查看起来。

  看完之后,我就陷入了沉思:

  01

  真别说,确实有不少的房企大佬给他发微信聊天、聊地、聊文艺,就像他文中所说的那样,这让我很是羡慕。

  我倒不是羡慕他能与房产大佬们微信聊天,因为我没事也常跟券商大佬们微信唠嗑,毕竟对方并不知道我是谁,双方就当是互扔漂流瓶了,以慰人世之忧。我羡慕的是,他能把这些聊天内容直接写出来,而我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不是我不想,实在是我不能。因为我的每一个聊天对象,在聊完天之后几乎都会特意的叮嘱我,千万不要把聊天内容直接给写出来,否则他们不仅不会承认,还会站出来喷我造谣。

  所以我写出来的内容,除了一小半会用“我的一个朋友曾说”、“一位匿名网友表示”、“那个秃发的男人声称”等等模糊的词句表达之外,更多的会用“上帝”视角去直接陈述。但这些内容,确实都不是我说的,正如“我的一个朋友”真的是我一个朋友,而不是“我”的委婉表达。

  其实我的那些聊天对象们,内心也不想这样。但没有办法,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主动发声是一种很“幼稚”的表现。我都不好意思跟各位提自己的一个梦想,一个在看到其他行业出了《联想局》、《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类书时产生的梦想,那就是我也想读到自己行业里的这类书,甚至想亲自动手去写出一本来。

  很难实现的想法才叫梦想,因为这类书在所有行业里,本身就不太容易出现,毕竟任何行业里的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审视自己,更别说让外人看到真实的自己了。更别说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了,因为绝大多数的券商,其本身的历史发展、战略目标等情况,就经常会随着主要人事的变动而被割裂变换,所以即便有愿意被审视的,也很难被连贯起来。

  当然,没有什么事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行业里可能就会有类似的书出现。我想能成为第一家吃这个螃蟹的券商,无论其当时的处境是好是坏,也足以被称为行业里的“明珠”了,一颗用燃烧自己的方式,去照亮自身包括整个行业未来的“明珠”。

  在我看来,也许未来最有这个可能性的,就是目前行业里一个略微特殊的存在:华兴资本。说华兴资本特殊,是因为它是从创投圈跨界而来的。

  曾经有个秃发的男人说过,任何行业中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被分为两类:属于公司的和属于个人的,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但金融行业里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有的前者会更显珍贵,而有的却更突出后者。比如券商业和创投业,恰好就分别属于这不同的两类。

  在券商行业里,每一家公司所持有的业务牌照,是最珍贵的。我已经写过那么多有关券商历史的文章了,但凡你稍微读过几篇,就能发现在券商行业之中,各种人物如过江之鲫来来往往,甚至有的公司名号也经常变换,但最终能长久不变的,只有属于公司的业务招牌。

  也许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比如说有些民企券商就很注重个人能力嘛。话是没错,但各位想没想过,那些员工个人能力非常突出的民营券商,为何很多都无法长期这样保持下去呢?表面上来看,可能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有很多。

  但本质上,我觉得是因为这些民营券商,内心深入是只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平台”来看待:牌照是我公司的,我只是“租”给各种人才去使用而已,那么无论是你被我榨干,还是你在业务上出现了风险,我只要能保自己的牌照安全,新的人才总是会源源不断的。

  民营券商之所以会选择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它就想去站在员工的对立面,公司又不傻,自然清楚两股力量朝同一方向使劲儿,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而是因为“牌照”对它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就像从业人员去选择一家民营券商,首先考虑的也是它的牌照,是否能更方便的为自己带来的业务所用。我想,除非双方都不受“牌照”的限制,那么券商行业,才会都更想着去体现“个人”的价值吧。

  比如创投行业,恰恰就展示出了这种更想着去体现“个人”价值的情况。

  02

  金融行业,是一个非常依靠“关系”的行业。

  可能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关系”是一个比较负面的词儿。但我认为“关系”这个词儿,应该是中性的。它最终所表达出的,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效果,取决于这个“关系”从何而来。

  若是通过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起来的关系,那就是负面的。若是通过个人技术水平和靠谱程度,所赢来的关系,我觉得应该算得上是正面的。最起码也是中性的,是可以公开讨论的一个词儿。

  但尴尬的是,很多券商连这种中性的“关系”都不敢讨论。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券商的业务,是要依靠“牌照”的,而这就会让人很难说清。

  比如某项业务,确实是靠员工的专业能力和靠谱程度,才赢取了客户的信任,最终拿下此单业务。但在“牌照”是你护城河的前提下,你如果照实说出来,别人的第一反应,很多还是认为你只是靠着牌照吃饭。你根本无从反驳,毕竟人家的这个想法,在有些情况下,确实是有道理的,就像行业里是有一些人,真的就是靠“牌照”吃饭。所以多说无益,徒增烦恼。

  而创投行业就不一样了,人家本身靠“牌照”吃饭的情况确实很少,所以敢正视这类中性的“关系”,自然也是理所当然。比如雷军的投资三大原则,第一个就是不熟不投。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就投了一堆自家员工、实习生的创业项目。包括刚创立华兴时的包凡,接的那单中星微电子业务,也是老领导亚信的董事长丁健给介绍过去的。

  这些人做的有错吗?我与他很熟、我与他一起工作过、我与他曾经合作过业务,自然我就对他的能力水平和靠谱程度更了解,所以我也就投了他。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因果逻辑,换你你也是这样。因此创投公司的PR稿,很多时候也就这样大大方方的,把关系网给写出来了。

  反过来再去看券商的PR稿,那我们就是不能说:我们直投业务不熟不投,我们集团公司的债,优先让自己的券商作主承销商,或者这单IPO业务,是以前的老朋友觉得我们靠谱,才介绍过来的。即便在现实中,这些情况才是主流,那我们也必须始终标榜自己,是通过招投标取胜的。

  再往深了想一想,其实“牌照”不仅是护城河,它也是缚神索。依靠“牌照”的行业,只需要自己兵多将广,能够让城墙上的每一个岗位,都始终布满兵丁即可,根本不需要再创造一个“神”出来。而不依靠“牌照”的行业,为了能幻化出自己的“护城河”,就需要去创造一个“神”出来,以向外人彰显出自己的能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创投圈的宣传文案会更突出某个人,而券商的宣传文案,却更多是以整体为主,并主动淡化个人因素。就像一提到华兴,大家都会想起包凡,而提到中金、中信,我们就只记得中金、中信而已。

  一直有不少年轻人问我,华兴和其他券商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

  有人说华兴的机制更市场化,有人说华兴相对更爱惜人才,更能培养出人才。我觉得,上述这些说法都不完全对,虽然华兴在这些方面做的确实不错,但在其他券商里,有的机制同样很市场化,也同样有很爱惜人才,很热衷培养人才的券商。

  而华兴与其他券商本质上的不同,就是文中所说创投圈与券商圈的不同。如果都同属一个圈子的话,也许根本就不会存在什么不同。比如华兴旗下的华菁证券,我看跟其他券商相比,目前也没有什么不同嘛。

  华兴作为比较成功的跨界者,我觉得它还是很有希望,能在未来成为投行里的“明珠“,也能够去推动行业的一些变革出来。不过,现在它确实还算不上“明珠”,更像是投行里的“董明珠”。

  后记

  “叮”,一声碰杯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

  “大力老师,别愣神啊,敬你一杯!”,兽爷说完就干了杯中酒,然后扒在我的耳边小声说道:“哥,刚刚你误看到的那个置顶微信号,我一会就转给你哈,你别在这强行回忆那个号,让外人看了笑话。”

  “好说好说,喝酒喝酒”,我苦笑着摇了摇头,也干了自己的杯中酒。

  至今我都没搞明白,那不就是一个饭店的订餐微信嘛,兽爷他跟我这慌什么呢?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赐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