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力如山
在90年代初期,未来各条条上的券商巨头们大多都还没出生,国内券商行业沉醉在地方各框框势力的“比学赶帮超”中无法自拔,包括刚成立没多久的两大证券交易所。
两大交易所在多年的“竞争”中,双方都互有着输赢,虽然有时候是靠自己的努力,有时候是靠对手的宕机。但在成立初期,确实还是上交所的排场要更大一些,哪怕其成立时的规章制度都是借鉴自深交所,更有意思的是带人去深交所“借”材料的刘波,多年后还跑去深圳的南方证券当了总裁。
上交所排场大的原因,是得益于自己奉旨成立的身份,而深交所却只能偷偷摸摸的试运营。所以在两大交易所开业的那天,上交所迎来了朱相、戴相龙、周正庆和刘鸿儒等人,而开业时连批文都没拿到的深交所请的深圳市领导都很少。
就连当时全国排名前列的券商中,除了特区证券和湖北证券以外,也全都是围绕在上交所的周边。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忘记,闻名自上海的申银和万国,在昔日的前五家券商中也只能垫垫底。排在他们前面的,依次为特区证券、江苏证券和浙江证券。
可惜的是,特区证券在改名为巨田证券后,依然没能逃脱被招商证券吞并的命运。而浙江证券被方正集团收购改为方正证券后,则连注册地都被从浙江杭州迁往了湖南长沙。
唯有已经改名为华泰证券的江苏证券,盘踞在金陵城里吞云吐雾,多年修成真玄武。
01
90年代初的南京,辉煌的历史还没走远,妄想比肩上海的梦想也没有破灭,所以什么事都朝着上海有样学样,包括申请成立证券公司。
当年由央行审批的证券公司,虽然定好的调子是每个省市只能申报一家,但除了破例给上海批了三家以外,南京也申请了两家下来。一家是1990年11月成立的南京证券,另一家则是只晚了一个月成立的江苏证券。
不同于上海的三家券商是真•破例审批,南京的这两家还都算是符合当时的规定。江苏证券的组建是由人行江苏分行牵头,筹备组成员也全是江苏分行抽调过去的,另一家南京证券则是由人行南京分行牵头组建。在1998年央行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区分行之前,南京分行的地位是在江苏分行之下的。
对这两家无论是从刚开始建立的牵头机构,还是从改制后的实际控制人方面进行比较,南京证券一直都活在江苏证券的阴影里,唯一能让南京证券得到安慰的也就只剩下“江苏省最早的券商”这个头衔了。就连南京证券上市选用的主承销商,都是省内另一家东吴证券,可能是抱着打不过躲得起的想法吧。
虽说人行江苏分行只抽调了7个人去筹建江苏证券,但人员实力还是比同年成立的其他券商强太多了,毕竟当年人行系统的出身才是最正统的血脉。就像排名前三的另外两家券商里,特区证券的廖熙文、浙江证券的李训也都是来自于人行系统一样。
同其他早期筹建的地方券商一样,无论初期抽调了多少强人壮马,最后在世人的记忆中只会留下名声最盛的那一位。只是不同于浙江证券留下的李训、湖北证券留下的陈浩武在筹建时就是领头羊,江苏证券留下的吴万善筹建时只是公司发行部的副经理。
抓住了首任老总消失于香港这个机会的吴万善,一直默默耕耘到1997年,终于荣升为公司总裁。同样是首任老总销声匿迹的特区证券杨骏,则是选择跳去君安证券挣快钱。终究是大步快跑更容易摔倒,也在97年担任公司总裁的杨骏因“君安事件”很快就下了台,而吴总的江湖世界才刚刚被打开。
1997年之后,常年沉浸在这个江湖世界里的各位人物,开始悉数登场。
吴总上任的一个月后,92年就来到江苏证券负责财务条线的副总会计师马昭明,马上被提拔为了公司的副总裁。就是这位多年掌控公司财务的马总,在十四年后代表华泰被钉在华泰联合首任董事长的位置上。
吴总上任的两个月后,其当年在人行江苏分行的老同事,熬了七年才从人事处办事员爬到干部科副科长位置的孙含林,自降身份的来到了江苏证券担任人事处副处长,没多久就开始负责起公司的人事和纪检两大板块。
在孙含林手下担任江苏证券人事处培训教育科科长的姜建,虽然比孙跳槽过来还要早3年,但只有南京农业大学老师的出身,又比孙含林还大一岁的他,马上就发现自己在人事处是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了。
一直到老朋友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的副处级秘书张海波,在1998年来到江苏证券担任投行部总经理,姜建才从转至投行部开始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一直干到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的位置。
在1999年改名为华泰的江苏证券,也在同年被核准成为综合类的证券公司。作为一家综合类证券公司,地方人才已经满足不了华泰的进步欲望了。一年后,华泰证券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迎来了齐亮担任副总裁。
人差不多到齐了之后,股东们也在2002年送来了真金白银,一举将华泰证券的注册资本增加至22亿。有钱有人的华泰,跟当年的中信证券一样,开始在市场上扮演起另外一位并购重组“大魔王”。
2003年,华泰把“老十家”里的南方基金作为自己的试吃。恰逢担任南方证券总裁的上海人阚治东,此时正需要资金和人情来“救”公司和自己,再加上常年驻扎南京的孙田志这层关系,华泰最终只花了1.5亿就成为了南方基金的大股东。
而当年的中信只敢拿万通证券这种小脚色来试吃,直到三年后才效仿华泰去吃华夏基金。虽然这笔交易为中信挣的更多,但王东明的基金董事长这个位置,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像吴万善做的那样轻松。毕竟华夏基金所流出的“无范不王”这句话,让中信的“王”听起来多少也会有点膈应。
在国内不长的证券公司历史中,如果没能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托管几家券商,现在还真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一线券商。食欲很好的华泰证券,就相继收了亚洲证券、联合证券和信泰证券这三家。
看起来名字最大气的亚洲证券,其实是来自于湖北的三峡证券,华泰当年对其托管是直接来自于证监会的指令,多少有点政治任务的意思。至于华泰在07年出资受让信泰证券的股权,则完全是为了上市要求所做的集团内资源整合。
真正让华泰受益至今的,是2006年对联合证券的注资控股。而让其同样收获不少的低价出资成为江苏银行的股东,也发生在这一年里。当然,对于一家机构来说,能发生双喜临门的事从来都不是因为自己运气好。
2006年,现任华泰证券董事长周易,从一家通信公司的副总成为了华泰证券的党委副书记。
02
在90年代,除了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大型国企的财务公司同样能开设证券营业部。
一直到1997年,国务院出文要求财务公司不再被允许开展证券业务,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才在当年牵头,联合了宝钢、四通集团、国航等37家国企的财务公司去收购破产的哈尔滨证券,并将各自的证券营业部以实物作价出资组建了新的联合证券。
当只有一个硬爹的时候,随便你怎么造都可以。如果有两个硬爹,俩爹之间的互相竞争也许会让你过的更好,也许会让你过的更差。但要是有很多个硬爹,那你的人生必定会被这些爹们撕扯的粉碎,早年的联合证券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当时这三十多家国企股东们,一部分是以自身的证券营业部作价入股,但实际运营仍然是原来的财务公司,而这些仍然被各家股东所控制的营业部,大多变成了自己捞钱的“小金库”。
比较极端的一家股东华诚投资公司,其华诚天津营业部就顺带手向社会集资了三个多亿。而另外一家股东湖南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其深圳深南东路营业部则是欠了深交所两个多亿的费用。
而另一部分没有用证券营业部入股的国企股东们,则是拖着不想拨付入股资金。拖到联合证券承诺会通过其他形式把这笔资金进行返还,这才收回来个把亿的钱。而最一毛不拔的两家股东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和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一直到自己的股权变更退出的时候,迫于被受让方宝钢和核电等股东的压力才意思了一下。
当然,最硬气的股东还要数四通集团。当其他股东只是该掏钱不掏,不该花钱乱花的时候,四通集团反过来还占用了联合证券将近两个亿的资金。2013年,十二年前就被联合证券告上法庭的四通集团,才拿了一千万和一些大连房产赔付给华泰联合作为安慰奖。
要弄明白这些股东为何如此硬气,那就要好好捋一捋联合证券的历届高管了。
联合证券首任总裁是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的秘书长储忠,首任董事长则是来自中国有色的党五喜。作为组建联合证券的牵头单位代表,看似跟股东没关系的储忠出任总裁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不过在其还没担任秘书长之前,则是四通集团的董事兼财务公司负责人。
在首任总裁和董事长的任职期间,这两位给联合证券留下的“财富”印在了深圳证监局的一份调查报告上:
截至2000年末,以四通集团为首的13家股东单位占用公司资金高达8亿余元,账龄在2~3年以上,造成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彻底解决,严重违反《证券法》。
在2000年的前后,联合证券最大的股东宝钢终于坐不住了,接连派出了重量级人物。
首先是来自宝钢的王世宏接替了党五喜担任董事长,虽然王世宏在当时已近七旬,但拉到刘鸿儒来担任独立董事证明了其宝刀未老。就在这几年里,联合证券的股票承销业绩最高做到全国第二,仅次于南方证券。当然,功劳也有当时主持联合主持投行业务盛希泰的一份。
至于接替总裁位置的则前后来了两位,首先是筹建过深交所和君安证券的殷可,在其作为合并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完成国泰君安的合并之后,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来到了联合证券担任总裁。只是混乱的联合证券,让善于“创建和重组”的殷可没呆上多久就转而投奔中信。
几年后,胡关金也是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进入银河证券,但其结局比拿着“打工皇帝”薪酬的殷可差太多了。
第二位总裁才是来自宝钢的正主于业明,比王世宏年轻三十多岁的他,在宝钢的地位丝毫不比王董事长差。就像这次宝钢派于业明来担任总裁,一并奉上的还有宝钢集团30多亿的托管资金。
只是好景不长,当王世宏卸任董事长,刘鸿儒也随之而去的时候,毕竟年轻的于业明所烧的清理委托理财和裁员这两把“火”,不仅逼走了盛希泰,也导致自己被董事会的其他股东代表联合弹劾。就在于业明卸任的第二天,宝钢提走了放在联合证券的全部资金,一举将其资产管理业务完全抽空。
虽然宝钢走了,但接下其大股东身份的华闻控股实力也不弱。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专业控股公司,当年已经收了燃气股份、中泰信托、广西高速等公司的华闻控股,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上要比宝钢强太多了。
不像宝钢既派董事长,又派总裁的作风,华闻控股在联合证券的运营管理上表现的一直很尊重董事会的决定。比如刚迎来华闻控股的联合证券,董事会就从还未破产的广东证券迎回了盛希泰担任总裁,虽然盛希泰也给华闻控股带回了随手礼—广东证券的股权。
由盛希泰担任总裁的联合证券,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看到效果的华闻控股也迅速启动了“缩股增资”的计划,只是这让股东们都满意的计划最终却未能通过。因为等着“变身”的华泰证券,已经走到联合证券的门口开始敲门了。
2006年5月,证监会宣布暂停联合证券的保荐承销等三种常规业务,华闻控股随即也宣布放弃对联合证券的增资计划。同月,华泰证券与联合证券签署相关协议,由华泰证券出资7亿元换购联合证券70%的股权。
在华泰联合的公司历程介绍里,最喜欢说自己过去有着浴火重生的经历。但经历过多次“浴火”的联合,与华泰的这次结合才称得上真正的重生。
03
如果在资本市场上,把华泰比作一只到处吞并的巨龟,那么盛希泰治下的联合就像一条灵活的大蛇。
2004年,汉唐证券因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国债回购欠款,导致其资金链断裂而被信达托管。由于当时汉唐在市场上确实不负盛名,其要被托管的消息刚流传出来,行业里的其他券商马上开始了挖人行动,甚至很多券商都是总裁亲自出手。比如华西的总裁胡关金就去挖回了老下属段文清,而联合的总裁盛希泰则请来了汉唐并购业务部的总经理刘晓丹。
虽然一直到2006年,华泰联合的并购部门才算是正式建立。但在刘晓丹的带领下,擅长创新业务的华泰联合并购团队,不仅丝毫不逊色于经常操大盘的中金,还略好于很早就组建起并购团队的中信。
最令人欣赏的就是其在蓝色光标收购博杰广告时,成为了国内首个为并购提供过桥贷款的财务顾问。虽然早在1998年,联合证券作为“宁波华通”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就为收购方深圳中物集团提供了六千多万的过桥贷款,只是最后变为了坏账才没能成为首单。
至今人们谈起华泰联合,第一时间想起的仍是其并购业务,更何况并购专家“网红”劳阿毛也在联合。对了,前一阵子在公众号的后台还看到他了,不知道劳总还在吗?在的话向你say个hi。
2006年,六年前加入联合证券的马俊生被提拔为零售客户部总经理。他只用了三年,在历任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后,就成为了华泰联合的副总裁。2011年10月,总裁盛希泰升任华泰联合的董事长,马俊生接替他成为新的总裁。
上位的代价是在一个月前,华泰联合接受了华泰证券提出的“划业务而治”取代“划江而治”的整合模式。该模式虽然将投行业务,大部分都划归给了华泰联合,但华泰却拿走了全部的经纪业务。而整合结果对华泰联合来说,也不仅仅是只走了分管经纪业务的副总裁朱永强,以及分管投行业务的副总裁马卫国。
九个月后,华泰联合召开董事会宣布董事长盛希泰、总裁马俊生的辞职消息,吴晓东为华泰联合新任董事长,并聘任刘晓丹为总裁。未出席此次会议的马俊生,在此前因华泰联合研究所职员大规模离职的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
华泰联合与华泰证券研究所的整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事变动。
人生有三尺,良弓终须藏。
华泰联合在总裁刘晓丹的带领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吴晓东董事长的工作,也一直秉承华泰证券董事长吴万善“无为而治”的要求。但华泰联合的平静,却是华泰证券的动荡换回来的。2016年,吴万善被调至江苏省农联社任理事长,总裁周易被提拔为新任董事长。
风起之后,除了华泰的齐亮和张涛,一直到吹走华泰联合的吴晓东才算停下来。2017年,华泰联合选举刘晓丹为新任董事长,华泰创新原董事长江禹接任其总裁位置。
记得刘晓丹董事长在刚被聘任为华泰联合总裁的时候,曾经对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
华泰证券是厚重的,华泰联合是轻盈的。
我觉得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可以换一换了,毕竟现在的华泰联合看起来更像是“举重若轻”。
责任编辑:杨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