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上海新自贸区花落临港 三维度寻受益标的

兴业证券:上海新自贸区花落临港 三维度寻受益标的
2019年08月06日 23:27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XYSTRATEGY

  投资要点

  ★  新自贸区花落临港,七大方向打造国际高标准园区。2019月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规划决定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119.5平方公里的范围为新自贸区片区,并且对新自贸区的发展提出了七大任务:对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支持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等。

  ★  六大发展优势,夯实一体化基础。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多年来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但人口密集程度高,且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其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该片区域后续的高效发展打下了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科创板的设立将会给长三角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供给。

  ★  横向对比,论长三角未来发展之道。长三角、粤港澳以及京津冀三大区域相比,长三角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已成为我国经济总量贡献较大的区域。同时长三角科教创新资源与京津冀差距较小,优势远高于粤港澳,未来长三角有望通过充分利用其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提供持续动能。此外,尽管长三角的全球知名企业数量不如粤港澳与京津冀,但独角兽企业相对来说分布较为集中,为当地经济带来一丝勃勃生机。第三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虽属国内较高水平,但由于地理位置的欠缺,目前优势远不及粤港澳明显。

  ★  投资策略:长三角区域发展进入新时期,三维度寻受益标的。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将进一步加深合作,长三角区域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其中蕴藏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科技创新将成为拉动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科技类企业将迎来新的投资机会。推荐标的:张江高科、烽火通信、天孚通信、恒生电子;

  2)在未来几年铁路等交通运输领域将成为重点投资对象。推荐标的:宁沪高速、 皖通高速、新宁物流、上海机场;

  3)区域内的龙头建筑施工、地产类企业有望获得新增订单。推荐标的:上海建工、上海临港、金螳螂、隧道股份;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自贸区进展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业务开展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新自贸区花落临港,七大方向打造国际高标准园区

  2019月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规划决定“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同时也提出了近景目标,即“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以及远景目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认为整个规划对新自贸区的发展任务主要集中对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支持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等七个方面。

  长三角一体化:新机遇,新发展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极具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与粤港澳所定位的改革开放功能不同,长三角同时还担任协调各区域发展的重要角色。上海为中心,辐射带动江苏、浙江以及安徽周边区域,科技成长企业数量和产值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还具备丰富的科教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地理位置上来看,长三角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共同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历经风雨三十载,长三角终“破茧化蝶”。尽管长三角一直是新经济、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但最初的发展却伴随着众多波折。从长三角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认为整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上海经济区的建立:1982年国务院提出建立上海经济区,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但在1988年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撤销,上海经济区建设以失败告终。

  2)长三角一体化初现雏形:1992年设浦东新区,随着浦东经济的高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以及世博会的承办,长三角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区域一体化重新提上日程。

  3)制度建设: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对象,2010年国务院发布《长三角区域规划》发布,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

  4)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期间政府文件多次提出要促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将其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四个阶段,政策层层推进,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长三角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文件是短期内一大看点,继去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将长三角一体化定位为国家战略后,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两会”上也提及将会尽快出台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尽管顶层设计还未出,但我们从2018年三省一市联合编制的行动规划——《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可以率先一窥后续发展的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该规划涉及覆盖12个合作专题、7个重点领域、11个合作项目,其中重点对象是5G全面部署、G60科技走廊、打通省际断头路、产业投资基金等项目。此外规划表明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六大发展优势,夯实一体化基础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多年来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其不但人口密集程度高,且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其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该片区域的高效发展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科创板的设立将给长三角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供给。

  长三角区域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巨大。截止至2018年底,沪苏浙皖—三省一市GDP总量合计211479.27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3.49%,而2018年底三省一市常住人口约为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6.9%。从人均GDP来看,上海市人均GDP在三省一市中最高,江苏省与浙江省水平较为一致,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总量十分庞大,并且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一市中除安徽省之外,其余三地常住人口均超过户籍人口,其中上海市二者差距最大,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高出约963万人,说明上海市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大,外来人口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除安徽省之外,其余三地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说明长三角区域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丰富优质的地域资源吸引了很多人才。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三角具有密集的高速公路网与铁路网、发达的轨道交通以及现代化港口群和机场群。这得益于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三角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地势低平,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长三角港口群在世界名列前茅,2018年公布的前三季度全球港口排名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苏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列第一、二、六名。2016年长三角公路、民航、铁路客运量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7.53%、19.21%、20.09%,铁路网包含18条高铁,是我国高铁网络最密集区域。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长三角区域第三产业水平较高,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50%,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长三角零部件企业数量和产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比重将近30%;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45%。此外,沪苏浙三地造船产量占全国2/3,软件信息服务占全国1/3。长三角地区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潜力大。独角兽企业分布集中,共有70多家,全国占比超过40%。2017年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数共有34457家,全国占比超过26%,其中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在三省一市中最多,共有13661家。除此之外,长三角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校,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拥有3所国家实验室、4座重大科学装置和一批科研院校,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端科技人才汇集,这是驱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随着科创板的设立,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将会迎来新的机遇。

  长三角对外开放程度属国内较高水平。平均来看,长三角进出口金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4%,这不仅得益于长三角的地理优势,也与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的建立有关。与此同时,长三角曾承办过一些大型重要国际会议,例如:APEC、G20、进博会等,进一步提升了长三角的国际影响力,为其对外开放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化,长三角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横向对比,论长三角未来发展之道

  长三角、粤港澳以及京津冀三大区域相比,长三角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已为我国经济总量贡献最大的区域。同时长三角科教创新资源与京津冀差距较小,优势远高于粤港澳,未来长三角有望通过充分利用其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提供持续动能。此外,尽管长三角的全球知名企业数量不如粤港澳与京津冀,但独角兽企业相对来说分布较为集中,为当地经济带来一丝勃勃生机。第三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虽属国内较高水平,但由于地理位置的欠缺,粤港澳对于目前的长三角来说优势明显。

  长三角面积广阔,人口众多,但经济实力仍待加强。从区域面积来看,长三角与京津冀不相上下,远大于粤港澳大湾区;从人口总量来看,长三角的人口总量几乎是京津冀与粤港澳的总和;从经济总量来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是三个城市群中最高的,其人均GDP为8.87万元/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万元/人,但对比粤港澳大湾区14.81万元/人的水平来说还差距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科教资源次于京津冀地区,却高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2个,然而京津冀有86个,粤港澳大湾区仅有11个;211、双一流高校数量,长三角与京津冀之间的差距不大,而粤港澳大湾区相对落后,科教支撑动力明显不足。由此可见,长三角培养人才的基础较好,特别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长三角人才基数大,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长三角需充分利用好“人才产能”,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尽管目前长三角拥有的全球知名企业数量不如京津冀与粤港澳,但创新潜力并不弱于其他两地。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长三角上榜的企业数为0;而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小米、百度、京东上榜;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有华为、比亚迪上榜。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华为、腾讯等全球知名企业,而长三角的全球知名企业不多,类似于阿里巴巴这样让人耳熟能详的企业较少,独角兽企业分布较为集中,长三角独角兽企业有70家,粤港澳仅有24家,京津冀分布最为密集,有81家。长三角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与京津冀有一定差距。

  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与其他两地相比仍有不足较。北京作为京津冀的核心城市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0.56%,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广州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88.81%、70.90%,而长三角第三产业相对来说较为逊色,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第三产业占比为79.18%,合肥第三产业占比不到50%。我们认为,上海需要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占比,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长三角的制造业多集中于产品加工等价值链低端环节,利润率较低,彼此间还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而粤港澳制造业已逐渐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开始逐渐脱离“低端加工”的初级阶段。按照知识密集程度,将制造业分为: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四个类别,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重仅为7.38%,而江苏、广东两省制造业所占份额分别为17.93%,29.52%。未来长三角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例如基建大省江苏应提高高端制造占比,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江浙区域应降低低附加值的小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占比,避免落入低端锁定风险。

  长三角对外开放程度仍需加强。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融合发展指数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指数得分最高,2015年为7.02分,长三角和京津冀分别为4.75、1.56分。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的时间早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并拥有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自由港,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使得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头羊。长三角和京津冀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高质量的对外开放。

  长三角如何一体化?

  长三角实现一体化首先需要逐渐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分工,各城市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其次应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推动五大都市群同城化发展;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应加快打通省际之间的断头路,使各省之间的通勤高效流畅,实现交通一体化。最后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建设科创板,鼓励创新型企业融资上市,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明晰定位,内部产业加速实现差异化分工

  长三角地区产业丰富,但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没有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灰色关联系数是反应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该指标测算结果显示,除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之外,其余产业灰色关联系数都在0.9以上。我们认为长三角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利用长三角资源,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应起到引领作用,充分强化其金融、创新功能;江苏作为制造大省,应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浙江应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发挥杭州湾区域对长三角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安徽则应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苏浙的差距,充分利用科教资源,着力打造人才与创新高地。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加快推进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以上海为中心,构建一核五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头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面积超过了35万平方公里,建设长三角区域需要突出重点,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从而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因此,需要着重建设重点区域,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核心,推动都市圈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最后,国家应抓紧出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系统地从多方面指导长三角未来的发展。

  区域融合,交通一体化有待加强

  长三角区域应加快打通断头路,使得各省之间通勤高效流畅,着力打造区域交通一体化。与纽约、东京城市群对比得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程度不足,交通运输面临多个问题,例如:省际之间的部分道路尚未打通;上海浦东、上海虹桥、南京禄口等多个机场承载能力趋近于饱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密度不足等。我们认为长三角区域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沿海港口群分工,减少机场群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促进协同发展,形成一个高效、便捷、密集、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期待科创板改革成效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加强G60科创走廊的建设,打造G60科技走廊3.0版本,将会使长三角地区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科创板的作用,鼓励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融资上市。合肥作为长三角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地,应充分发挥其科创优势,做到产研结合。

  科创板将补齐科技成长企业的融资短板。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进博会上提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科创板的设立将会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短板;注册制在科创板试点是资本市场改革路径上的创新;科创板在盈利状况、协议控制、投票权架构等方面的采用差异化的安排,将增强发行制度的包容性和科技企业的适应性。

  投资建议:长三角发展新阶段,三维度寻受益标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将进一步加深合作,长三角区域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其中蕴藏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G60科技走廊以及5G网络的全面部署等因素将促使科技创新成为拉动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科技类企业将迎来新的投资机会。推荐标的:张江高科、烽火通信、天孚通信、恒生电子;

  ——(2)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在未来几年铁路等交通运输领域将成为重点投资对象。推荐标的:宁沪高速、皖通高速、新宁物流、上海机场;

  ——(3)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设,区域内的龙头建筑施工企业有望获得新增订单。推荐标的:上海建工、上海临港、金螳螂、隧道股份;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自贸区进展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业务开展不及预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临港 自贸区 区域经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5 日辰股份 603755 --
  • 08-14 松霖科技 603992 --
  • 08-14 小熊电器 002959 34.25
  • 08-12 中国广核 003816 --
  • 08-06 海能实业 300787 27.3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