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仿制药企业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看好3主线

国泰君安:仿制药企业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看好3主线
2019年07月26日 10:51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3000条一致性评价数据告诉你,仿制药企业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 国君医药 

  国泰君安医药团队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018年底,市场对集采政策最悲观的时候,医药行业曾迎来“至暗时刻”:

  A股和港股的医药龙头企业股价连续暴跌,整个板块的市值在三个交易日内蒸发了4000亿元。

  半年过去了,虽然4+7的带量采购政策即将迎来了进一步的全国联动,但市场对集采的预期却有了明显的改善。

  原因何在?

  国泰君安医药团队认为,企业存量销售大小+品种对应市场规模+一致性评价竞争格局,已成为决定仿制药格局的三大因素。

  基于这一核心判断,国泰君安医药团队倾力打造了市场上最全面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数据库,并联合产品研发中心将其搬上了国泰君安道合APP,作为“国泰君安道合医药数据通”的第一弹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全景扫描”。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跟踪,和对政策的前瞻判断,中国仿制药行业的新格局正一点点的在我们面前展现。

  《医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最全数据帖》

  01

  变局

  根据近期部分自媒体的报道,国家医保局组织召开了“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会上透露带量采购的相关规则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针对第一批带量采购的25个品种(以通用名计),如果第二批带量采购也沿用这一规则,企业中标压力将明显下降,价格厮杀可能相对缓和,集采的悲观预期也将有所改善。

  ▼带量采购相关规则未来可能发生变化

  数据来源: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医药云端工作室(https://dwz.cn/48szH1x4),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对于具体品种而言,无论是第一批集采的25个品种,或是有望纳入第二批集采的品种,或是企业准备立项开展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企业存量销售大小+品种对应市场规模+一致性评价竞争格局都将是三大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规则,国内上市的原研企业和开标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所有仿制药企业均可参与集采竞标。

  按此标准,第一批集采的25个品种中,有14个品种都有3家或以上的企业符合条件,竞争相当激烈。

  数据来源:CDE,PDB,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注:销售额及销量均采用2018年PDB样本医院数据;口服固体常释制剂包括片剂和胶囊剂,以上统计均采用此口径

  目前距离年底预计的开标时间尚余4-5个月时间,期间可能仍有部分企业通过新标准申报或已上市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加入到集采的竞争行列。其中:

  1. 新标准申报品种平均审评周期约534天

    目前共89个品规通过新标准申报获批(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审评时间最短的为信立泰的替格瑞洛片(60mg),仅用130天;审评时间最长的为恒瑞医药的吸入用地氟烷,共用1223天。

     

  2. 已上市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平均审评周期约213天

    目前共222个已上市仿制药申请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审评时间最短的为华润双鹤的米非司酮片,仅用51天;审评时间最长的为石药集团的阿莫西林胶囊,经过两次补充审评用时481天终得通过。

  若按这两项平均审评周期估算,预计在12月1日前,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蒙脱石散剂和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口服常释剂型等品种可能仍有较多企业进入集采队列,加剧竞争。

  02

  审慎

  除第一批集采的25个品种(以通用名计)外,截止2019年7月15日,另有97个品种(以通用名计)(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

  • 31个品种已有≥3家企业符合集采条件(原研或通过评价企业);

  • 47个品种有2家企业符合集采条件;

  • 19个品种只有1家符合集采条件。

  预计第二批集采品种将从这些品种中选出,尤其是市场规模较大、通过企业较多的品种,入选概率较大。

  由于一致性评价研发费用高昂,企业的立项也越来越审慎。

  从上市公司公告的已通过品种研发费用来看:

  • 18个品种在100-500万元区间,其中还包括多个境内外共线品种,申报材料已相对完备,故而可能花费较少;

  • 32个在501-1000万元区间;

  • 10个超过1000万元。

  虽然部分省份,如浙江、甘肃等,对于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生产企业,每个品种一次性奖补300万,但预计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一致性评价立项的成本压力依然较大,立项品种多为企业相信通过评价后可以“回本”甚至“盈利”的品种。

 

  一致性评价研发费用高昂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注:部分品种企业未公布研发费用,此处只罗列已公布的情况

  然而,第一批集采52%的平均降幅、96%的最高降幅以及独家中标规则使得企业“回本”风险骤升,一致性评价立项变得更为审慎;即使立项,选择的也是一致性评价竞争格局良好、市场空间广阔的品种。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已上市仿制药的BE开展节奏和一致性评价申请节奏趋缓;

  2. CDE新受理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多为首次申请或暂无企业通过的大品种。

  若以最后通过伦理的日期作为BE试验起点,企业开展BE的节奏经过一段加速期后,在2018年5月-9月达到高峰,单月开展数一度达到70项左右,其后节奏开始放缓,尤其是2019年1月以来,单月开展数下降到30项左右(由于平台数据公布的滞后性,2019年5月以来开展的BE试验数统计不全)。

  ▼BE开展节奏有所放缓

  数据来源:药品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根据国泰君安道合APP医药数据通的数据:自2017年7月5日第一个一致性评价申请获CDE受理以来,其节奏从单月的10余项逐渐提升至80余项,并在2019年1月达到最高的单月209项。

  其后,一致性评价申请节奏逐渐趋缓趋稳,单月维持在60余项左右。2019年7月过半,CDE受理了62项申请。

  CDE新受理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多为首次申请或暂无企业通过的大品种。5月20日-7月14日的8周时间里,CDE共受理161项一致性评价申请,涉及103个品种(以通用名+剂型计),其中35个(36.0%)是受理时同一通用名+剂型下暂无企业申请的品种;74个(71.8%)是受理时同一通用名+剂型下暂无企业通过评价的品种。

  而且,这两项比例近来均有所提升,反映出企业在立项时可能会有意选择一致性评价格局较好的品种,避免“扎堆”竞争。

  ▼新受理的一致性评价申请

  多为首次申请或暂无企业通过品种

  数据来源:CDE,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注:第一周为2019年5月20日-26日,其后每周依次类推

  若以通用名+剂型计,这103个品种中,共有51个品种(49.5%)的2018年PDB销售额居于前500名,20个品种(19.4%)的2018年PDB销售额居于前100名;足见市场空间的大小也是立项时的重要考量之一。

  03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

  山雨欲来

  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多数规模较大的口服制剂已有较多企业申报甚至通过,我们判断注射剂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仿制药企业竞争的新战场。

  以2018年PDB销售额前100的品种为例,其中共包括77个注射剂和20个口服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

77个注射剂品种中,

  • 37个(48.1%)已有企业申请一致性评价;

  • 6个(7.8%)已有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

  • 20个口服固体制剂中,共有16个已有企业申请一致性评价,

  • 13个(65.0%)已有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

 

  可见,与口服固体制剂相比,注射剂品种的市场空间相对较大、一致性评价竞争尚处于相对早期,预计通过评价后的竞争也较为缓和,争抢先机的风险收益比较高。

  注射剂再评价最早于2017年5月提出,当时NMPA(原CFDA)发布《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实施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2017年第54号],提到:

“力争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已上市注射剂再评价工作。通过再评价的,享受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政策。”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两办三十六条),再次强调:

“对已上市药品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力争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

  2017年12月22日,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从参评范围、参比制剂、处方工艺、原辅包材、质量研究与控制、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细化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技术要求。

  2019年3月28日,CDE发布《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二十一批)》,首次发布242个注射剂参比制剂;2019年6月3日,CDE再次发布229个注射剂参比制剂。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山雨欲来。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政策不断完善

  数据来源:CFDA,CDE,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截止2019年7月15日,CDE共累计受理1275个已上市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其中340个(26.7%)为注射剂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申请,涉及62家企业(经子公司归一化后)和120个品种(以通用名+剂型计)。

  ▼已累计有340个注射剂的一致性评价申请

  数据来源:CDE,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齐鲁制药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申请最多的企业,已有41项;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申请最多的品种,已有17项。

  数据来源:CDE,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自2018年5月开始进入稳定的申报节奏,每月维持在15项左右;

  • 2019年1月,达到高峰的单月申报56项;其后节奏趋缓趋稳,单月申报维持在20项左右;

  • 2019年7月过半,已申报42项注射剂的一致性评价申请。

  预计随着政策不断完善,以及大空间口服固体品种一致性评价竞争不断加剧,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申报节奏有望加快。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申报节奏有望加快

  数据来源:CDE,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已上市仿制药+新标准申报共15个注射剂品规、10个品种(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9个品种为按新注册分类标准申报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另外1个品种(普利制药的注射用阿奇霉素)为经过补充申请通过一致性评价,不过该品种为海内外共线产品,由于是在“化药新注册分类”实施之前按照老6类申报的,所以在国内获批上市后又于2017年10月提交了一个形式上的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该补充申请在2018年5月获批后,产品状态从“视同通过”转变为“正式通过”。

  因此,严格意义来讲,目前并无已上市仿制药注射剂品种经过补充申请通过一致性评价。预计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注射剂品种将加速进入一致性评价收获期。

  ▼共有10个注射剂品种(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数据来源:CDE,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04

  多省出台招采政策

  推动一致性评价势在必行

  2018年12月28日,NMPA发布《关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有关事项的公告(2018年第102号)》,取消了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的时限,但也强调“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预期相应拉长。

  ▼一致性评价预期拉长

  数据来源:NMPA,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但是,在多省的招标政策中均有提及:

“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采购价格不得高于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

  如类似政策随着“4+7”全国推广,则推动一致性评价势在必行,否则可能无法采购甚至被淘汰出局。

  1. 三家以上通过,不再选用未过评品种

  在此前通过的文件中都明确规定: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上海发布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上海地区补充文件》中也要求:

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申报要求的同品种仿制药品生产企业超过(含)3家的,不再采购其它不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申报要求的同品种其他生产企业药品。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已至少有江西、浙江等15个省份最新出台的集采政策中对此类情况也有所规定:

  • 对于已有3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暂停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的网上采购资格;

  • 同品种药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已进入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在线交易的,原则上暂停在线交易资格。

  • 未进入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在线交易的,暂不纳入省药品集中采购。

  ▼多省份出台政策再次明确

  通过企业达3家不再选用未通过品种

  数据来源:各省人民政府网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尤其是黑龙江、江西、江苏、湖北、广西等省份,已经公告部分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由于同品种药品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者,暂停其交易资格。

  2. 未通过评价品种采购价,不得高于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

  上海发布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上海地区补充文件》中规定:

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申报要求的同品种仿制药品生产企业未超过(不含)3家的,则其它不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申报要求,但已在本市中标(或挂网)的未中选品种可继续采购使用,其挂网价应低于中选价。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已至少有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北、江西、甘肃共6省市明确要求未通过评价品种采购价不得高于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部分省份已公布未通过评价品种挂网价格调整情况。

  05

  投资建议

  2018年8月至今,带量采购政策的负面预期已经消化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2019年下半年后“4+7”逐步全国联动,存量销售小、市场空间大、过评少的品种或将阶段性受益。

  而长期来看,具备品种持续推出能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及一定技术壁垒的仿制药企业才有望实现“剩者为王”。

  唯有适者,方能生存。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集采预期改善,执行大势所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展专题报告》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31 微芯生物 688321 --
  • 07-31 海星股份 603115 --
  • 07-30 青鸟消防 002960 --
  • 07-29 晶晨股份 688099 38.5
  • 07-29 柏楚电子 688188 68.5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