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鼎医药lisence-in盛名之下有隐忧:上半年研发费用支出1.199亿美元降65%,近两年研发晚期许可交易逐年减少

再鼎医药lisence-in盛名之下有隐忧:上半年研发费用支出1.199亿美元降65%,近两年研发晚期许可交易逐年减少
2022年08月18日 14:11 市场资讯

  来源:丰硕创投

  作为首批将VIC模式(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医药研发外包)引入国内的Biotech之一,再鼎医药抓住各方面机遇,执行力颇高地实现了四个药品的商业化。结合公司今年一二季度的财报来看,上半年营收9490万美元,同比增长66%;研发费用支出1.199亿美元,同比下降65%,主要因为今年以来还没有引进产品;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支出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3%。

  乍一看,收入端有增长,在行业整体低谷时期收缩管线也可以理解。但是基于人们对lisence-in模式始终存有疑问,在鲜花着锦般的资本繁荣时期容易被迷了双眼,那么现在资本干涸就是最佳的观察时期。再鼎医药作为其中的标杆企业,我们来详细看一看它这些年合作研发与内部研发的成果,分析一下直接引进真的能成为绕开研发的捷径吗,BD越多的项目能不能消化为自身的研发能力。

  1

  先看商业化成绩

  图1  再鼎医药上市产品各季度销售额(丰硕创投整理)

  上表记录各季度的产品销售情况。环视再鼎的商业化产品矩阵,竟然只有则乐一款产品还保持不错的增速。爱普盾(肿瘤电场疗法)已经维持了三个季度的销售基本持平。擎乐,作为一种4线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药物,从销售峰值起已经连续回落了三个季度,就算二季度销售的陡峭下降是预备进医保而主动的降价,但是降价60%后又需要多大的销量才能维持收入,况且该适应症市场本就不大。最新的产品纽再乐,作为一款抗生素,大概也轮不到它来挑起一家肿瘤创新药企的大梁,而且纽再乐也有意今年的医保谈判。

  再细看则乐的前景,更是难言乐观。就目前已授权的专利来看,则乐,这款占据上半年营收67%的绝对核心品种,它的专利将在2027年到期。而更严峻的是竞品奥拉帕利的专利在2024年3月就将到期,国内有12家药企布局了奥拉帕利的仿制药,齐鲁已率先于去年10月提交了该仿制药的上市申请。另外,根据IQVIA医院端数据的统计(则乐与奥拉帕利都已进了医保),则乐的市场份额大约已超过了32%,奥拉帕利的市场份额已降到了约65%。所以,一方面可再提升的市场空间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竞品的仿制药环伺周围,则乐的后续销售预期估计不太乐观。

  至于其它已上市或临近商业化的品种,纽再乐的专利将在2029年到期,擎乐的专利期稍长,将在2032年到期。还有BLA在今年1月份被受理的马吉妥昔单抗(Her2靶向),其专利也将在2029年到期,在它的上市首年(即2021年)只卖了1230万美元。还有BLA在7月份刚被受理的艾加莫德α注射液专利将在2034年到期。

  图2  再鼎医药历年引进产品汇总(丰硕创投整理)

  此外,还有一些进度较快的项目,它们的未来市场表现可能也需要打一打问号。比如,对于新闻热炒的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最快的一项NSCLC二期注册性临床结果显示3-4级TRAE比例达43%,7%的患者TRAE停药,甚至有2例患者死亡,本就疗效普通(与安进的Sotorasib类似),安全性上又拖后腿,销售估计会比较困难。还有,PD-1靶向的Retifanlimab因为单臂试验中的低响应率,缺乏多样性和安全性数据被FDA推迟审批,而且国内市场也真的不再需要更多的PD-1了。

  所以,无论是现阶段的销售情况,还是未来的销售预期,个人认为都不算很理想。

  2

  再看研发水平提升

  对于管线主要依靠Lisence-in的公司,因为授权交易时会涉及到专利以及know-how的许可,一般认为能帮助药企少走弯路,较快地提升技术水平。但由于这部分内容不对外公开,我们所知甚少,只能通过其它数据来看一看端倪。

  图3  再鼎医药历年研发费用分配(丰硕创投整理)

  再鼎2017年的研发费用为0.393亿美元。当时公开有6条管线,除了则乐和纽再乐已经有积极的临床三期数据外,剩余4条管线分布在临床二期到临床前阶段。所以当时分配给各阶段产品的研发费用也比较平均,都在30%多的范围。

  但是从2018年起,临床前项目和内部研发项目的占比就急速下降,这几年也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比例,可见此类项目并未受到公司重视,所以当年的那4条相对早期管线也是夭折收场。

  到2021年,合作的临床项目更是创下研发占比75.5%的新高,而内部项目则是创下了研发占比16.2%的新低。这一进一退之间,反映了再鼎设想中的自主研发之轮始终没有转动起来。

  到形势越发艰难的今年,再鼎医药又主动停止了2个项目,都是自研的。一个是靶向CD47的ZL-1201,它作为再鼎的首个自研抗体药,先后于2020年和2021年在美国和中国开展起临床试验。但是随着吉利德(Magrolimab)和艾伯维(Lemzoparlimab)的同类产品纷纷遭遇暂停/终止临床,再鼎也在二季度业绩会上披露放弃优先开发该药品。另一个是靶向CDC7的ZL-2309,公司也是在对已有数据进行全面的评估后,决定终止患者入组。

  这样一看,再鼎是否拥有自研产品的能力呢,严格来说,可能连自研的方向都还没有摸清。

  3

  面对变化了的市场,实力够吗?

  最近,投行Terroya发布了一项关于市场上肿瘤药企的观察报告。在过去两年中,研发晚期的许可交易在逐年减少,临床前和临床一期的肿瘤产品许可交易总数正在增加(下图黄柱),其中又以临床一期的许可交易增长最为显著,占比由2018年前的16.5%增长到如今的27.1%。甚至有超过55%的许可,交易的还是处于发现或临床前的产品。

  图4  全球药品引进交易的变化趋势(Terroya报告)

  图5  中国与全球引进药品阶段的差别(Terroya报告)

  而对比国内的交易偏好(上图蓝柱中国,绿柱全球),最明显的差别就在发现阶段和临床三期产品上。处于发现阶段产品的交易,国内只有2%的比例,而全球达到20%。处于临床三期产品的交易,国内达到25%的比例,而全球只有10%。

  这样“求稳避风险”的状态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手握现金也有意愿转型的传统药企,苦于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的欠缺,支撑不了对早期项目的甄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少本该专注发展技术的biotech,走“捷径”想靠确定性较高的三期品种来尽快完成资本角度上的任务。

  但是科学有捷径吗?当然没有。不但没有,甚至在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科学都是有国界的。而且,伴随国内生物技术资本退潮的这一年多来,大家逐渐看到,有了三期品种就有确定性吗?也不是,获批上市了的都可能有不确定性,风险来自很多方面。关键在于用什么基础去撑起一个商业化的产品,它们是否牢靠。

  当前的困境会加速这批创新药企的分化。近日,赛诺菲以0首付款授权2个早期产品且溢价20%入股信达生物,在这种全新的参与国内医药市场模式的带动下,国内生物医药也将加速蜕变进入下一个向上的阶段,但可能只有那些掌握自己核心技术的biotech们,才能有更加平等的机会与MNC合作。

  所以,分化蜕变的痛苦期后,一些公司将迎来新生,一些公司将流于平庸。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常福强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4 奥浦迈 688293 --
  • 08-23 联迪信息 839790 8
  • 08-22 朗鸿科技 836395 17
  • 08-22 昆工科技 831152 5.8
  • 08-22 五芳斋 603237 34.3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