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热”背后,年轻人该思考什么?

“考公热”背后,年轻人该思考什么?
2022年06月06日 14:35 商学院

  “考公热”背后,年轻人该思考什么?

  在求职的岔路口,考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

  文|哀佳 胡嘉琦 石丹

  2022 年成功考公(指公务员考试)的罗杨成了同学眼中羡慕的对象。考公前,罗杨曾见证了互联网公司裁员,出于对“转正”后被裁的担忧,罗杨选择了考公。相比已经考上的罗杨,已经考了三年的程丽依然走在考公的奋斗路上。

  作为百万考公人中的一个缩影,罗杨和程丽的职业选择背后映射着当前就业形势中的一个新特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近年较大的行业变化影响下,与私企、民企相比,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开始散发“稳定性”的魅力。

  在求职的岔路口,考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公开资料显示,2022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下称“国考”)报名人数突破 200 万人,从 2010 年到 2021 年,12 年 间国考报名人数一直在 129 万 ~156 万人的区间波动。为舒缓就业压力,国考的招录人数也在扩大,

  2022 年国考招录人数首次突破 3 万人,相较于 2021年增加 5516 人,扩招 21.4%。

  虽然相比 2021 年国考已明显扩招,但仍然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据悉,2022 年国考招录人数为 3.12 万人,平均竞争比达到 68:1。最热门的岗位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由于对学历、专业、工作年限要求较低,报录比接近 20000:1。为什么最近一年考公这么火热?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就业心态?

  考公

  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罗杨选择了考公。

  “实习那段时间,我经历了一波公司裁员,看到很多员工突然没了工作,我很怕正式入职后也会被裁,像我们这种没什么经验的毕业生应该很容易被裁吧。”于是,2022 年 3 月,罗杨决意考公,并且最终于 2022 年 5 月顺利通过了北京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考试。

  2021 年成功考公的张欣雨看重的也是公务员工作的稳定。彼时,她还面对着入职国内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机会,如果入职这家公司,张欣雨可以在五年之后拿到北京户口,每月拿着 1.6 万元的基本工资,但最终她选择签下河北某乡镇选调生的就业合同。

  回家乡做选调生,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和交往了7年的男友结束异地恋,做一份稳定的工作。权衡之下,张欣雨选择离开北京,她表示:“未来我想过一种事 业和家庭能平衡发展的生活,收入也有保障。”

  全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这间接反映了目前的就业形势。在复杂国际局势、新冠肺炎疫情、行业波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人们找工作时开始把稳定性放在第一位。为了解决房贷、车贷等压力,人们希望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于是宁愿舍弃高薪,而公务员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们期待的稳定性。

  为了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两个月前,程丽从湖北襄阳市的一个小县城孤身一人来到武汉,参加一个省考培训班。班上 300 多个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有刚毕业的,还有跟程丽一样考了三年还没放弃的。

  在程丽备考的三年里,从一开始在家自学、找同学一起学,在图书馆附近租房天天泡图书馆学,到最近报班学,她几乎用遍所有的办法。然而,现实并没有因为受的苦而优待她,她发现,随着毕业时间越来越长,能报考的岗位也越来越少。

  程丽记得刚毕业时还能报考襄阳市教育局、税务局等岗位,第二年只能开始往自己所在县城里的岗位报考,当年县城里 900:1 的招录比至今记忆犹新。2022 年,由于她家附近的岗位都报不上了,程丽只能报考离家很远的某县城的岗位。

  “国考一直是热门就业途径,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职业认同度高、工作的稳定和收入的可持续性相关。”对于当前的“考公热”现象,安徽省级“启明星”就业指导专家团成员、资深人力资源服务及政策研究专家汪张明告诉《商学院》记者。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也是“考公热”的一个因素之一。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22 年中国高校毕业 生数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到 1076 万人,比 2021 年增长 167 万人。

  2021 年 10 月 14 日,华图教育联席总裁郑文照在公务员考试大数据及大学生就业趋势发布会上表示,国考近年仅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录的人数由 2019年的 39.17% 上升到 2022 年的 67.3%。从数据变化可看出,国家公务员招考政策有向应届毕业生倾斜的趋势,意味着应届毕业生身份在公考中具备有力竞争力。

  从不同市场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来看,在“后疫情时代”和高校毕业生突破千万人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纷纷求稳求编制,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不久前,“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新闻曾一度登上热搜。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专家张家勇表示,体制内工作求职队伍却越来越庞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反复不定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体制外工作岗位吸引力下降。

  围城

  2021 年 11 月末落幕的国考,程丽也参加了,但再度落榜。如今,程丽正在准备已经推迟的省考和事业单位考试。程丽表示:“只要将来能考进,即便再考一年我也愿意。”

  体制内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考公成功也不代表就能一劳永逸,该面对的压力并不会消失,只是不同而已。

  张欣雨从北京回到家乡已经有一年了,考取选调生后,她被分配到了当地的某区级扶贫办,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张欣雨觉得跟自己想象中的公务员生活有些差距。

  每天,张欣雨会步行去单位上班,八点半准时开始当天例会,十点钟结束会议,拟定项目计划表,完成之后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讨论结果,中途还要不断接听从其他部门打来的电话。刚吃完午饭,下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部门领导又来了,她要跟在领导后面招待、递交审核相关材料,等领导检查完,她要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一般忙完已经超过下班时间。

  然而,“工作中最难办的是任务不明确,上级往下派任务,通常不管是不是你负责这个事,导致有时派到手上的活,自己根本不了解,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干。”张欣雨说。

  更让张欣雨苦恼的是,自己研究生期间学的是工商管理,但现在学的专业知识基本都用不上,有种研究生白念了的感觉。看着自己以前的朋友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张欣雨突然有种被“围城”束缚住的感觉——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刘震本科一毕业便通过了北京市公务员的考试,在北京某区的街道工作。

  最近正值北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震在办公室坐班的时间变少了,上级安排下来的任务是去督促各个商户做核酸。“我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上班之后最大的挑战,是强迫自己和别人唠家长里短。”

  谈到自己的工作,刘震说:“工作本身并不复杂,但也并不容易办。琐碎的事情比较多,如这家没开门、那家电话打不通、这家不配合等等,但你又必须完成, 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反反复复催。汇报工作时,你会提醒自己细心细心再细心,但是有时候还是会犯低级错误,在领导看来,做对是应该的,做错一次就会被批评。”

  现在最令刘震担心的还是未来的前途问题,“过了 2022 年我就 26 岁了,来到单位快四年,工资基本没有变化,靠我的工资在北京肯定买不起房,单位的配售资格级别也不够,以后结婚只能靠家里支持。以前我拼命想考进来,但现在也怀疑考公究竟适不适合男生。”

  未来

  这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能让自己完全满意的,关键是怎么看待它。

  29 岁的李亮曾经在上海干过半年猎头,他毕业于武汉某 985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工作后,一线城市巨大的工作压力、职场“内卷”、早晚高峰地铁里拥挤的人潮和高昂的房价让他感觉重重压力。

  想到未来要接父母来自己的工作地团聚养老,还要继续面对诸多工作压力,而考上公务员可以获得安稳有序的生活,经历一番内心思想斗争后,2019 年李亮参加了广东省辖区内清远市的公务员考试,并成功通过。

  自从入职公务员的工作后,李亮内心不再焦虑了,工作效率更高了。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李亮顺利通过了公务员体系内“德能勤绩廉”的评价与考核,通过遴选方式从清远市入职珠海市工作。谈及未来,李亮说:“也许会通过内部招聘从珠海市考到广州,毕竟省会城市机会更多。”

  在张欣雨看来,李亮属于有着明确自身职业规划 的人。“但是我身边很多基层的同事多半是 80 后、90 后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满怀憧憬进入体制,却被现实弄到怀疑人生。”张欣雨说。

  比如,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如果想往上晋升,可以通过借调、遴选、公选等考试选拔,但遴选为主要的选拔形式。公务员遴选是上级机关从下级机关公开择优选拔任用公务员,只有体制内的公务员才能参加。

  张欣雨表示,遴选确实是一次机会,但通常开设的岗位很少,竞争也很激烈。参加遴选的人,都是已经通过公务员选拔的人,身经百战,考试能力也很强。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专门为某人开设一个岗位的现象也见到过。因此,在她看来,从一开始就得规划好,往级别高的岗位报考会比级别低的岗位机会更多。

  周晨出身于普通公务员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对公务员这份职业有着跟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从读大一开始,她就决定考公,国考、京考、上海市省考、湖北省省考全都进了面试,最后京考面试通过,现在是北京某区组织部一名基层公务员。

  跟北京其他基层公务员一样,周晨目前的工作是防疫,主要在志愿社区做核酸,“基本天天加班,没有休息日,但这种工作强度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周晨表示,自己未来的计划是先熟悉各种业务,培养业务交际能力,还有心态,好好工作,然后去考区级或者市级的单位。

  “在最近防疫的工作中,我也在反思基层工作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很多措施到了基层就执行不下去,中间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周晨对记者讲道。

  在周晨看来,公务员的个人发展与政府目标应该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技能,把个人的知识、价值观与组织的需求相结合,只有将个人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去提升自己。” 商

  (文中程丽、李亮、张欣雨、罗杨、刘震、周晨均为化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思阳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三一重能 688349 --
  • 06-13 拓山重工 001226 24.66
  • 06-08 美农生物 301156 23.48
  • 06-08 瑞泰新材 301238 --
  • 06-06 泰德股份 831278 4.0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