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4.8%,其中一季度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呈现逐季回落的态势。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在一揽子增量政策作用下,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房地产交易更趋活跃,四季度经济在向上修复,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
展望2025年,外部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居民消费相对疲弱、企业盈利状况不佳等困难。2025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需要宏观政策加力,也需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来对冲外部压力、提振市场预期、释放经济增长潜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如何看待2025年经济运行状况?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惠民生、促消费?如何拓展央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的功能?如何有效提振消费?如何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哪些重点改革事项有望落地见效?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2025年经济有望平稳增长5%左右
《21世纪》:2024年经济运行大致呈现V字型,如何看待这种运行态势?
刘元春:2024年经济运行有所波动,但是总体平稳,能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首先,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少亮点。尽管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但是中国产品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2024年1-11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5.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在蓬勃发展,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和投资表现都比较好。
当然,经济运行也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在变化,尤其是美国大选落定后,相关战略调整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和资本流动带来影响,对预期造成冲击,并引发一些风险。房地产行业还在深度调整中,持续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另外,需要高度关注“内卷式”竞争,经济循环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但是,我们也看到,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大逆周期调控,围绕加大逆周期调节、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这是对中国经济内在逻辑进行全面梳理后,瞄准主要矛盾的精准施策。
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因此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来稳增长作为统领落脚点。楼市股市作为稳增长、稳预期的基本条件,被重点纳入到新的政策框架中。针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了系列创新,比如创设了稳楼市稳股市的新工具。一揽子政策作用下,市场信心得以提振,房地产交易更趋活跃,四季度经济在回稳向好。
《21世纪》:如何看待2025年经济形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如何?
刘元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2025年加大了政策对冲力度。随着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推进,预计全年经济能保持相对稳定,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
2025年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大力提振居民消费,预计消费会进一步恢复。受外部环境影响,2025年出口增速会有所回落,但是随着中国贸易进一步多元化、稳外贸政策的推出等,出口回落的幅度预计在可控范围内。影响2025年经济走势很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节奏,也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
总体来看,2025年经济能保持稳定,过程可能有点艰难,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5%左右,名义GDP会有明显回升,市场主体对宽松政策的获得感会明显提升。
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经济财政良性循环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诸如提高养老金、提高医保补贴标准等民生保障标准,需要2025年及未来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刘元春:通过加大财政惠民生投入,来增加重点群体收入,提升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群体的消费,这个提振消费的路径是很清晰的,也是可持续的。
我国消费较为低迷,核心在于收入分配、在于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相对滞后——通过提高重点群体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养老金等民生保障标准,必然带动财政支出规模的持续扩大,但是要从动态辩证的角度来看,要从推动“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和“经济财政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当前,需要打破社会建设不足使得收入分配恶化,进而导致消费低迷、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使得赤字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进一步虚化等恶性循环。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推动社会建设达到合适的水平,有助于提升消费比重,进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状况,提升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提升财政造血能力,促进社会保障安全网和经济财政体系实现良性互动。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要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要如何与物价预期目标相匹配?要如何拓展央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的功能?
刘元春:货币供应量和社融规模要与GDP实际增速、物价预期目标相匹配,来实现保持流动性充裕,以及实现对价格预期的引导。2025年GDP增速预计在5%左右,更需要推动2025年名义GDP增速超过5%,即GDP平减指数转正,物价回升是监测宏观政策显效、经济回暖的重要指标。其中,货币政策需要在价格预期上下更大力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名义GDP增速的基础上可以有适当的提高,2025年社会融资规模和M2的增速可达到8%左右。
探索拓展央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其实在2024年已经有所尝试。央行推出的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再贷款两项创新工具,开启了央行间接进行资产购买以恢复市场流动性,以及关注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职能。从实践来看,效果很不错。未来要进一步探索央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不排除央行可能类似欧美国家那样直接入市购买资产,给市场注入流动性,或者对一些扭曲或恐慌行为进行纠偏。202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加大,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提振消费需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收入及预期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要如何有效提振消费?又该如何提高投资效益?
刘元春:经过2024年的调整,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消费是个慢变量,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未来预期等的综合产物,不是靠简单的消费刺激政策就能有效带动。当前一线城市消费疲软,需要关注白领阶层资产负债表状况,需要关注楼市股市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信心的影响。
决策层其实给出了应对消费疲软的科学之策。第一,就是通过稳住楼市股市来稳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稳定市场预期,以此来稳住消费。第二,通过惠民生,即提高养老金、提高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助学金标准等,来加强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推动未来可持续收入的增长,提升边际消费倾向高的群体的消费。第三,通过消费专项行动,加大对“两新”工作的支持,加大短期消费刺激力度。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消费疲软的状况,预计2025年消费会有明显好转。
2025年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调要提高投资效益。目前,针对投资效益下降的现象,其实已经在采取一些结构性的措施,比如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提升上市公司投资效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基建投资方面,也在优化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两重”项目的支持;还在推出新一轮成本控制行动,推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来遏制投资收益下滑的态势。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到了什么阶段?后续稳楼市政策要如何加力?
刘元春:2024年为了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放开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支持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等,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在逐步回稳、二线城市二手房交易在放量、头部企业流动性趋于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止跌回稳的迹象。当然,还需要持续推动二三线城市房价回稳、一手房交易回暖、降低房地产库存等,这样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回稳。
因此,2025年稳楼市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力。第一,进一步放松需求端的约束,降低购房成本,包括降低契税、降低房贷利率等。第二,加强对头部开发商的流动性管理,要从关注“项目融资”扩展到对“企业融资”的关注,防止“爆雷”事件影响市场信心。第三,政府要加力收储土地和存量商品房,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释放相关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投资。在稳楼市政策持续加力的基础上,2025年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触底回稳,一些参数转正是可以期待的。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增长,需要着重推动哪些改革落地?
刘元春:通过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是202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经济工作对此进行了部署,分别是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等。
这些改革都非常关键,对于扩大民企投资空间、防止地方政府行为变异、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改善市场预期等都有积极作用。要推动实现2025年经济稳定增长,需要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和推进标志性改革落地相互配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