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雁门关、五台山,古城忻州把脉文旅产业发展,破解文旅“出圈”密码

坐拥雁门关、五台山,古城忻州把脉文旅产业发展,破解文旅“出圈”密码
2024年07月06日 21:43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敬 忻州摄影报道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边陲要塞与军事堡垒,依偎于雁门关的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赫赫有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古城。

7月3日,2024山西·忻州“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季在代县雁门关下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表示,黄河第一在忻州,长城精华在忻州,太行之巅在忻州,忻州坚持以三大优势统揽文旅大格局,奋力蹚出一条以文赋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朱晓东指出:“忻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近年来我们努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开放发展前沿城市,深层次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晋陕蒙合作,共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区。积极融入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发展,忻州文旅产业开放融通发展持续提升。”

作为“东道主”,忻州此次推出智库圆桌会,邀请来自政产学研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文旅‘出圈’高质量路径探讨” 和“乡村振兴,问计长城”两个主题,为弘扬长城文化、加强长城保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忻州如何打好文旅这张牌

作为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市,忻州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古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

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历经一千八百年的沉淀,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汇聚自然景观、宗教信仰、艺术文化的宝库;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等雄关,如守望者般见证了往昔的历史兴衰、成就辉煌;还有边靖楼、阿育王塔等文化遗产,芦芽山、万年冰洞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芦芽山山崖上的“悬空村”芦芽山山崖上的“悬空村”

近年来,忻州坚持将文旅产业作为转型战略支点,以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聚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景区接待游客2647.1万人次,门票收入7.84亿元,经营收入14.89亿元,其中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老牛湾、忻州古城5个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27.2万人次、门票(经营)收入10.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68%、154.57%。

7月4日,《华夏时报》记者在与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路向东交流时了解到,与国内旅游市场整体趋势一样,忻州也存在旅游人数上升但人均消费支出谨慎的现象。

文旅市场复苏的当下,忻州面对的不仅是拥有丰富文旅资源的机遇,更面临着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产业强劲动力的战略性挑战,如何巧妙地打好文旅这张牌至关重要。

开幕式上,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指出,文旅融合不只是扩大了文旅产业的规模,还改善了文旅产业的结构,提升了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原来围绕文化、围绕旅游实现大的种种融合,这些年已经扩展到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特色农业等各个行业,形成工文融合、农文融合、商文融合、学文融合、军文融合。

“文化改革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在新的形势下实现了双向互动和相互融合。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像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都表现出很好地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的姿态。” 孙若风表示,忻州在文旅融合和城乡融合都有很好的体现和实践,但下一步还需注重文化科技融合,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机遇,跟上数字技术发展节奏、加大发展力度,未来还可以大有可为。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导张辉则从守正创新的角度为山西及忻州文旅发展提出建议,他指出,要确定旅游主题,以文化为核心主题,通过挖掘深厚的农耕文化,创造现代旅游文化,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题。构建完整的空间形态,根据不同旅游需求,构建相应的空间形态,如忻州拥有著名的5A级景区,并正向度假区和休闲街区发展,以适应大众旅游需求,文化、历史和自然兼具。

张辉还建议,忻州下一步要打造三式旅游高地。“忻州有黄河有长城,还有很好的地理构造和历史文化,要围绕这些优势打造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把忻州打造成有文化目的的旅游地。”

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注入文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吸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尤为关键。

何为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文旅‘出圈’高质量路径探讨”圆桌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在四个“高”上,即“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和“高韧性”。

魏鹏举分析称,首先,无论在文化意义还是旅游层面上,高质量首先是高品质;第二是高效率,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如非遗的传承,追求工匠精神可能与高效率矛盾,但有了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便可能做到这二者的协同;第三个“高”是高效益,一个产业无论如何都会追求最终实现最优的综合效益,包括直接效益、溢出效益、带动效益和外部效益;第三个“高”是高韧性,一个真正高质量的行业要能够经得起各种形势的冲击,可以应对高风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区域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唐承财在会上指出:“文旅产业涉及各个部门,关联性、带动性、综合性是非常强的,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际上需要大量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的人才。在如何吸引高端的科技人才等方面,守正创新和跨界融合这两个理念都非常重要。在旅游行业中,有很多规律、底线、标准和服务等都需要守正创新。如果没有守正创新初心所在,很多人才都留不住。”

在唐承财看来,创新的内容包括规划方面的理念,发展技术、创新文旅内容、创新业态、消费场景以及发展模式。“这些怎么来呢?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个术语,说打败自己的不一定只有同行,很可能是跨界者。与其等着被跨界的人打败还不如主动跨出去,迎接跨界的优质人才,主动融合。因此,我觉得跨界融合非常重要,要敢于主动去吸引一些高端的人才、创新的人才,敢于破坏式的创新,跨界式的融合,为我们提供高品质的创新人才。”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导马晓龙指出,每个人在自媒体时代都能够成为媒体源、信息源,“出圈”是文旅行业中非常领先的一个词,但探究“出圈”的实际目标非常重要。“出圈”不应仅被理解为声明传播,而是为了跳出文旅行业本身、在更广大的产业空间找寻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跳出圈层以推动文旅事业和产业的壮大和强化。

他举例称,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像工匠一样,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精心打磨。山西大同等地旅游的崛起,正是因为抓住了“出圈”的本质,默默无闻、久久为功打造一个旅游目的地,通过持续积累和深耕,而非仅仅依靠营销宣传。忻州 “长城两边是故乡”的活动主题抓住了忻州文化旅游的本质,以文化纽带联系增强归属感和客户黏性,这将是忻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出圈”还是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是如何在真正理解“出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忻州旅游的发展。

张辉指出,旅游可以“出圈”,但绝不能“出轨”。去年以来出现的很多现象级的旅游现象,都是以旅游要素的某一个要素来吸引市场,很不正常。

张辉认为,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都会随着旅游形态变化成为吸引力。无论是追求网红效应还是实现“出圈”, “守旅游的正”是把旅游变成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网红旅游项目是有意思、没意义。如果中国旅游业只是追求短期的热度而忽视文化内涵的塑造,那么“以文塑旅”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在当前“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旅游行业的碳排放约占中国整体碳排放的十分之一。很多旅游地为了追求网红效应,导致大量游客短时间内涌入,破坏了当地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影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张辉强调,“守旅游的正”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打造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创造旅游的三种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使旅游从有意思的旅游转变为有意义的旅游,这都是未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

讲好长城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坐拥天然长城博物馆的忻州,有多个全国“第一”“唯一”“之最”,如何让这一独特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是此次“乡村振兴,问计长城”圆桌会的重要议题。

“山西是一个长城分布的密集区域,在这个密集区域里面来谈乡村,我个人认为长城区域的乡村一定是长城体系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山西省长城学会副会长王杰瑜指出。

雁门关长城雁门关长城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子文在圆桌会上指出:“长城是历史留给忻州这座城市留给忻州人民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此,李子文分析表示,一方面,忻州长城横跨多个朝代,是印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宝贵证据,具备非常重要的文明史实考据价值;另一方面,忻州长城类型丰富多元,在建制、样式、风格、用途都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鲜明的类型多样性,是领略和研究长城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他指出:“忻州长城长期融入地方风土,是以文塑旅、以旅张文的宝贵载体。忻州长城实际上不是割裂的或者单独的历史遗存,它是深度融入忻州历史文化、黄河文化、自然风光,包括民俗文化这样一个核心的旅游吸引物,这点从文旅产业发展角度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我们设计文旅产品文旅线路。”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生在圆桌会上指出,忻州长城文化资源在整个长城文化带里是十分独特的。他指出,在文旅发展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地方是文化资源大省或者大区,但并不一定是文化的强省、强区。

对此,王林生分析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转变过程当中,一定要在发展文旅过程当中注重从区域的物理空间转向文化空间,过程中有效地借鉴社会上或者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对这个区域的一些文化意象,这些载体所形成的意象对这个区域真正有文化影响力。

“第二,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转变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资源一定要向文化资本转向,因为有文化资源不代表这个地方就有文化资本,文化资源一定要经过现代化的创新和创意,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这一点很重要。”王林生指出,“我们在很多地方调研,很多省市都遇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资源,我们这些资源没有办法为区域发展形成有效的合力,怎样把它打造成文化资本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要依托文化资源打造超级IP。”

《华夏时报》记者在几天的调研走访中发现,忻州旅游景区较为分散,交通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补齐交通短板,优化交通布局,对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至关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翟禹也在发言中也提到:“区位优势交通很重要,在古代这个交通也很重要,通讯信息的传递都很重要,古道新途,也是今天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旅游一个重要的角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