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元股份和保龄宝两大赤藓糖醇“巨头”陆续公布了2022年财报和2023年一季报,整体业绩表现较为低迷。其中,三元生物2022年营业收入直接“腰斩”,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三元生物此次危机,一方面,赤藓糖醇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上游生产企业出货价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此前三元生物在旺季对元气森林“断供”,直接丢失了重要的大客户。
相比之下,不少传统代糖企业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增长,生产传统甜味剂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的金禾实业便对外表示,2022年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净利润同期上涨44%。尽管代糖产业对资本仍然具有显著吸引力,但在消费市场的口碑正发生反转。15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官网上警告称,长期使用甜味剂(代糖)对减少成人或儿童体内脂肪没有益处。
赤藓糖醇“一哥”的沉沦
近年来,赤藓糖醇一直是代糖行业内的“顶流明星”,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无糖饮料都以其为原材料,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饮料行业“黑马”元气森林。“在众多甜味剂里面,赤藓糖醇的成本是很高的,甚至一度达到普通代糖产品的70多倍。”某饮料公司研发部门食品工程师余健福说,“但赤藓糖醇的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70%,并且尝起来比较清凉。”
得益于口感优势,赤藓糖醇迅速崛起,赢得了不少无糖产品企业的偏好,在包括元气森林、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等市场主流0糖产品中,都少不了赤藓糖醇。据保龄宝2021年财报,中国赤藓糖醇消费类自2018年便开始爆发式增长,当年增长89.66%,2019年消费量更是翻番。
然而从去年开始,赤藓糖醇生产企业却感受到了“寒意”。行业“一哥”三元生物财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同比减少59.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亿元,同比减少69.4%。到了今年一季度,情况继续恶化,据2023年一季度业绩公告,三元生物当季营收约1.16亿元,同比减少57.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81万元,同比减少87.56%;基本每股收益0.04元,同比减少92.16%。面对不利局面,三元生物解释称,由于赤藓糖醇行业竞争加剧,叠加饮料市场需求不盛,及元气森林自身经营变动等原因,元气森林2022年度未向三元生物采购物料。
与此同时,另一位赤藓糖醇重要生产企业保龄宝的表现也不容乐观。其2022年财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7.13亿元,同比减少1.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减少33.94%。保龄宝表示,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较多,主要是因为部分竞争产品如赤藓糖醇目前处于供需失衡阶段,市场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所致。
不过,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三元生物的沉沦与一场“背叛”密不可分。此前,元气森林一直是三元生物的第一大客户,2021年上半年,采购金额达1.85亿元,占三元生物总销售额的23.5%。但2021年三元生物在暑期突然对元气森林断供,导致后者损失小十个亿,转而寻求其他合作者。
异军突起的代糖产业正走向内卷
平心而论,三元生物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大环境的转变,因为赤藓糖醇此前较高的利润,大量企业投入生产使得市场供给过剩。尤其在2022年,代糖下游消费端需求放缓,而大量赤藓糖醇生产企业的新产能又投放市场,导致赤藓糖醇价格大幅下降,造成了赤藓糖醇企业盈利能力的减弱。
今年1月,市场主流甜味剂安赛蜜的价格稳定在6.8万元/吨,而赤藓糖醇的主流参考价约为1.4万元/吨,生产企业库存压力开始增大。5月初,赤藓糖醇价格更是跌破万元,而据一位生产商此前介绍,赤藓糖醇的成本在1.2万元/吨至1.3万元/吨。
据Mysteel数据统计,目前已建好并投产的赤藓糖醇产能约22.5万吨,已建好产线但尚未投入使用产能在13.5万吨左右。相比之下,需求端要“疲软”很多,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年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为17.3万吨。天风证券则预测,到2025年,赤藓糖醇的市场需求量才接近30万吨。
赤藓糖醇上游生产厂家正在陷入亏本“内卷”的困境,且短时间内看不到缓解的迹象。此前,赤藓糖醇龙头三元生物在调研活动记录中坦言:“现在的赤藓糖醇市场处于一种特殊的阶段当中,以前只有三四家在做这个产品,现在有20多家,新进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价格内卷,现在已有厂家在陆续退出,但造成的价格影响仍在持续,公司面对客户在报价时很被动。”三元生物无奈表示,公司主动退出价格上的恶性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赤藓糖醇市场的“崩坏”并未影响整个代糖行业。财报显示,生产传统甜味剂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的金禾实业2022年营收为72.50亿元,同比增长24.03%;净利润16.95亿元,同比增长44.04%。另一家生产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提取物等甜味剂的莱茵生物,收入、利润更是创历史双高。
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代糖行业的前景也不能盲目乐观,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也将触及增速“天花板”,进而面临赤藓糖醇同样的困境。同时,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代糖企业很多还停留在原料供应阶段,存在科技含量不足的问题。
健康背后是资本贩卖的焦虑
“上大学时,我在QQ空间内看到了一组关于糖对人体‘侵蚀’的图片,从此之后便转向消费无糖产品。”消费者章弘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不少营销概念中,糖被打上了“不健康”“发胖”的标签,甚至出现谈糖色变的情况,“0糖0卡”正在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消费新风尚。
在这一消费理念的推动下,无糖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以饮料行业为例,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年-2027年中国无糖饮料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为16.6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为1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69%,预计2027年为276.6亿元。
尽管代糖产业蓬勃发展,但也一直存在质疑声。“糖是相当优质的能量来源,适当摄取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营养师瑞瑞(化名)告诉记者,代糖反而并没有宣传的那样“人畜无害”,长期摄入也会引发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此前也表示,代糖服用过多,会扰乱肠道菌群,从而影响代谢,还会让大脑发生错误的指令,以为吃的是真正的糖,然后胰岛素分泌血糖,长此以往胰岛素就会失衡,反而会变胖,更有可能引发腹泻腹胀等症状。
更有产业分析人士认为,当下铺天盖地的“反糖”宣传背后,无疑是相关资本在推波助澜,通过渲染糖的危害,引发消费者焦虑,进而为代糖买单。“代糖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假如蔗糖的甜度是1,那么阿斯巴甜、安赛蜜和甜菊糖的甜度为200,最高的纽甜达6000。”有从业者举例,“以可口可乐为例,一罐330ml的可口可乐含糖量35g,使用蔗糖成本约为0.175元,用安赛蜜、三氯蔗糖替代分别可降低成本91.5%、88.1%。”
此外,不少企业在宣传上避重就轻,将“无糖”等同于“无蔗糖”,反而添加了更多其他糖分。随着质疑声的增多,代糖行业正在面临口碑的反转。“代糖不一定好,糖不一定不好,关键是适度。”章弘告诉记者,他现在不再刻意用代糖产品来追求“无糖”,而是转向“控糖”。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