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2021年最后一场发布会,这些政策信号不容错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2022年人民银行将把握好三个‘稳’。”12月30日,在中国人民人民银行举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三个“稳”分别是: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另外,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支付结算司副司长严芳、征信中心主任张子红等人就人民银行今年以来在绿色金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房地产金融风险化解等问题作出回应。
新一年的货币政策将把握好三个“稳”
孙国峰表示,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货币政策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2022年的宏观政策如何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对此,孙国峰表示,稳增长和调结构是互补而非对立关系,调结构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而经济结构优化又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孙国峰表示,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过程,所以宏观政策要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必须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持续在调结构上做好加法,发挥促进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孙国峰称,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要统筹兼顾总量和结构。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积极做好“加法”。通过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新的一年的货币政策,孙国峰称,2022年人民银行将把握好三个“稳”,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金融结构稳步优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着力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
11月份,央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孙国峰在发布会上透露,两项“双碳”工具已于近日顺利落地。人民银行已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在发布会上,王信也介绍了央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相关工作。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监管不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日益丰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今年6月,央行修订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定量评价范围扩展至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并为绿色理财、绿色信托等业务预留了空间。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金融机构是其中的主力,因此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激励约束。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有效评价。”王信表示。
王信表示,目前绿色信贷在全部绿色金融产品中的占比仍高达90%,今年5月,人民银行扩大了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的范围,把绿色债券业务也纳入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截至目前,对绿色债券业务进行评价的作用显著,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配置偏好增加,绿色债券也享有更低的利率,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王信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探索建立公开透明、权威统一的绿色金融数据统计和发布机制。数据更准确、更全面,评价才能更加精确有效。二是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适时将更多类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纳入评价体系。三是丰富使用场景,增强评价的影响力。探索推动一些有效的监管措施、货币政策工具等与评价结果挂钩,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更大的激励,推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顶层设计,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推动标准研制,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三是强化信息披露,开展金融机构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提升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更好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定价作用,以更加市场化的方法实现碳减排。
支持小微经营主体 优化小微企业的开户流程
对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情况,邹澜介绍,从覆盖面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304万户,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年末又高出15.6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升,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17.8%,较去年末高2.4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11月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获贷率71.8%,户均贷款余额7620万元。
从支付结算的角度,严芳表示,目前小微企业的开户流程优化,数量显著增加,时间大幅度缩减。2021年前11个月,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开户共1275万户,同比增长22.3%。新设企业开户率(新开户企业数÷注册登记数)为79.3%,同比上升了6.2个百分点,开户时间缩减为1至3天,同比平均压缩60%。
严芳表示,为实现这个目标,人民银行指导商业银行主要做了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了《关于做好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8条措施,创新推出简易开户和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指导商业银行通过简化开户的辅助材料要求,合理控制账户的功能,确保客户风险等级与账户功能相匹配,做到账户既便利开立也要确保安全。截至11月末,全国已有11.4万个银行网点提供了简易开户。
二是加大信息公示的力度。指导商业银行公示开户资料、开户费用和开户时间,公示开户负面清单,公示本网点、上级行、人民银行分支行三级服务监督电话,提升服务透明度,建立服务底线标准,接受社会监督。截至11月末,公示负面清单的银行网点为16.5万个。我们也欢迎媒体共同予以监督。
三是推动部门的合作。会同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企业信息的共享、业务联办等推动开户的便利化。截至11月末,有214家商业银行通过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核查工商注册登记信息3962万笔,7.06万个银行网点与地方的“一网通办”平台对接,实现了企业的注册和预约开户同时办理,45.16万个企业使用了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开户。
四是减免服务费用。围绕银行账户服务、人民币结算提出了12项减费让利的措施。截至11月末,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约54.5亿元,累计惠及市场主体超7300万户,其中商业银行减免小微企业开户费用16.2亿元。
五是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度。指导商业银行提升反诈打赌的水平,提高涉诈涉赌资金的监测和管控能力,为推出便利化的服务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是压实责任。压实商业银行账户管理的主体责任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属地管理两个责任,常态化开展“处级干部走流程”暗访和开户数量的监测分析,建立服务监督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取得成效。
此外,人民银行还印发了《关于做好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商业银行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工资卡开户提供便利,便利小微企业创业和个人就业金融服务。
通过并购等市场化方式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近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邹澜表示,房地产企业间的项目并购是房地产行业化解风险、实现出清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从近几年数据看,现有的10万余家房企中每年都会有近500家企业进入司法破产重整。这是行业优胜劣汰、实现出清的重要方式。
邹澜进一步表示,对于已经出险和资金周转困难的房企集团持有的优质项目子公司股权或资产,不少行业内的优质民营、国有企业是有购买意愿的,相应产生了专门的合理融资服务需求。为充分发挥项目并购在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强调市场化、法治化风险化解原则,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
“《通知》从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并购融资顾问服务、提高兼并收购服务效率、做好风险管理等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为并购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助力化解风险、促进行业出清。”邹澜称。
邹澜表示,从长远看,通过并购等市场化方式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高负债企业集团资产、负债双瘦身的同时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市场各主体更加重视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利于形成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