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产能利用率降低一半 灯光制造工厂跟零售端“价格博弈”
作者:王海
“受‘拉闸限电’因素影响,工厂现在每周只能开3~4天,仓库基本没什么库存产品了。”深圳市联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联佑光电”)创始人徐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现在不敢备太多库存,因为销售给客户存在账期、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价格波动等太多不确定性。
联佑光电是一家从事灯具生产、销售的企业,在国内拥有2个工厂,在满产的情况下,每月封装类产品能生产500多万元;成品能生产1000多万元。徐俊表示,现在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为1/3~1/2;今年1月至今,销量相较于去年同期下滑20%~30%。
今年以来,受原材料、海运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联佑光电的毛利率下降了5~8个百分点,目前维持在20%~25%。与联佑光电遭受类似境遇的企业还有很多。
“不可能一直吃下所有的成本”
“集成电路、PCB线路板、金线等原材料涨价对我们影响比较大;LED芯片也有一定涨价,但总体可以接受,主要采用国产,外加一部分日韩进口。”徐俊表示,封装类的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印度、土耳其等劳动密集型国家,植物生长灯等成品出口到欧美比较多。
除了出口,公司还经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销售额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比例为60%~70%,渠道主要通过展会、线下实体店进行合作。
“由于用工成本很高,公司也在考虑转型,低端的组装加工外包,或者转移到东莞、惠州那边的合作工厂,保留一些技术工人。”徐俊表示,公司的工厂有50~60个人,月平均工资为5000~7000元。
与联佑光电这样的中小型厂商相比,以阳光照明(600261.SH)为代表的大型厂商在应对原材料上涨方面的举措更多。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公司拥有规模优势。”阳光照明常务副总经理齐晓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对于信息流、资金流做出更好的整合,在核心零配件采购上,会采用现金等更好的支付方式,而不再用账期。对于IC价格未来走势会有一个预测,如果持续上涨,那么公司会做战略备货。
阳光照明在国内拥有4个生产基地,2020年达到4亿盏LED光源和1.2亿套LED灯具的年生产能力。财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4亿元,同比下滑8.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79亿元,同比增长0.29%。
近年来,阳光照明一直在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业务模式从代工为主向自主品牌市场转型,2019年以来,公司自主品牌产品在销售中的比例从29%提升至45%。
今年6月,公司公告称,引入智易物联管理团队,主要为重整业务组织管理架构,快速提升国内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7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13.01%。
“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很多厂商也会对产品进行涨价,我们对于涨价会有一个策略,可能会针对部分产品部分渠道先涨价。我们不可能一直吃下所有的成本。”齐晓明表示。
“根本订不起箱子”
与原材料涨价相比,徐俊更头疼的是物流价格。
“海运物流的费用不是一倍两倍地涨,是四倍五倍地涨,根本订不起箱子。”徐俊表示,公司跟客户签订的是到岸价(cif),包含了海运物流的价格。货物运送到客户手中,再销售出去,客户环节也没有多少利润,因此观望情绪比较重。
按照往年数据,一个40英尺集装箱从中国到美国海运价格一般为1000美元~2000美元,今年以来,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价甚至已经突破2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造成此次海运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海运不平衡导致的缺集装箱,国外向中国出口的货物不多,中国运到国外的集装箱卸载后回不来,且在国外越堆越多;另一方面是压船压港情况严重,之前一两天能进港的货船现在可能要拖到一两个星期。
情况正在好转。“从上周五(9月24日)开始,由于限电,工厂停产,货量下降,一下子多出来很多仓位,虽然整体价格还是高的,但这也算是突然跳水了。”一位物流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港、宁波港发往美国西海岸的海运费价格大幅下跌,标准集装箱价格自15000美元跌至13000美元以下。
然而,在原材料、物流等要素都在涨价的背景下,产品想提价却并不容易。
“能否涨价需要根据市场供需、公司自身情况来决定。做灯具的公司仅珠三角就有4000多家,更不用说长三角了。对于我们这种科技含量比较低、可替代性强的行业,总体还是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徐俊表示。
徐俊认为,现在工厂端跟零售终端处于一个博弈阶段:一方面是零售终端的价格起不来,另一方面是工厂采购的原材料价格太高,在终端零售价格起不来的情况下,工厂开工也是亏损的,还不如不做。
与联佑光电情况类似,阳光照明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9.16%,相较于上年同期减少5.36个百分点。
对于大宗商品涨价等情况,齐晓明认为这是一个“大吃小”抢占市场的好机会。
对此,徐俊并不认同,他表示,照明行业的市场规模是巨大的,小厂有小厂的空间,大厂有大厂的空间。
徐俊认为:“如果做一单比不做还亏,那么很多厂商一定会选择不做。但即使工厂停工也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费用,如果开工能够弥补一部分亏损,或者转型的方向暂时没有想好,也会坚持做下去。”
责任编辑:李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