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2021年04月06日 14:50 中关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35处提到就业问题,足见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之重。

  文 周清杰(北京)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将超过6000万人,其中2021年要解决11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个与就业相关的指标是,“十四五”期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如何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就业问题的论述?怎样看待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呢?

  就业工程是民生工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经济学逻辑讲,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之本,是百姓获得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议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而言,没有在二三产业的就业,就没有收入,就难以保障家庭的生活所需。而在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就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更多的劳动者加入产业大军,社会将享受人口红利,获得更高的产出。

  就业工作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亮点。2013年至2019年,我国连续七年每年解决的新增就业岗位均在1300万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之所以能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骄人成绩,首先得益于在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上的高度重视。2019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是要凝聚就业工作合力,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12月,为缓解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冲击,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应对疫情的“六保”工作中,“保居民就业”是排在第一位的。从本质上讲,“保市场主体”也就是保就业。企业正常经营,劳动者才不会失业。2020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2020〕26号)和《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20〕27号)等文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支持多渠道个体工商户、兼职等灵活就业。

  2020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助企的措施,如减税降费、鼓励房东减免租金等,以稳岗扩岗,共克时艰。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政府的“三支一扶”项目招募了3.2万名毕业生从事支教、支农、支医等服务,增加招募5000名特岗教师,扩大见习培训规模,以政策兜底。在稳定农民工就业方面,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帮助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努力稳定其务工收入。

  经过多方努力,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2%,确保了就业大局的稳定。

  “十四五”就业目标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总量和结构、经济增速、经济结构等,其中主要的挑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来自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压力。尽管2012年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已经见顶,但“十四五”期间每年都有八九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这是我国就业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虽然这些高学历人才知识水平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然而,除了少数自主创业、继续深造情形外,绝大部分都需要在毕业时获得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另外,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实施,曾经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60后们会推迟离开工作岗位,影响每年因退休所空出来的岗位数量,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

  其次,来自经济、技术方面的压力。一方面,除了2021年因基数效应导致数据偏高外,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将仍处于下降通道,各个产业扩张速度逐渐慢下来,对新岗位需求的旺盛程度将不及以前。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新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也会带来一些传统操作岗位的消失。

  此外,来自城市管理、产业政策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尽管我国的户籍制度正在快速放开,但一些主要的人才目的地还存在出于户籍管理、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等原因设置的人口流入障碍,影响了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相互选择。另外,一些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收紧,会导致特定产业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岗位缩减,造成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过剩。

  最后,制约就业增加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主体活力能否完全被激活。在经济尚未完全从疫情中走出的背景下,终端需求可能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一批深受其害的企业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部分疫情中倒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能彻底“退场”。只有市场需求旺盛了,企业的投资才会增长,老板才会多雇工人。所以,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要看市场发展。

  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政策

  毋庸置疑,旺盛的用工需求才是治疗失业的“灵丹妙药”。但也不能否认,当宏观经济处于衰退,甚至在萧条中徘徊时,就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相关政策的助力。

  2021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各行各业都在恢复的进程中。面对疫情之后的经济生态重塑,政府一方面需要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支持性政策,并通过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早日走出低谷。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劳动市场的制度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管制,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提供更便民的技能培训,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形成劳动市场自由流动,劳动者职业技能与时俱进等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增加普通劳动者就业的自主性,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另外,考虑到不同群体就业能力的差异,还应制定相关的帮扶性就业政策。例如,针对刚刚脱贫的重点地区的农民工制定对口支持政策,稳定其就业岗位;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需要优化就业帮扶政策。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就是激活低收入者的“造血机制”,是提升家庭收入的最有效手段。

  就业问题始终是宏观经济研究者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民为本的政策思路,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率,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劳动力资源的潜在生产能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让这些劳动者能增加收入,不断提升生活水平。笔者认为,这才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本质性问题。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导)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邓健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7 深圳瑞捷 300977 89.66
  • 04-06 行动教育 605098 27.58
  • 04-06 立高食品 300973 28.28
  • 04-06 达瑞电子 300976 168
  • 04-06 万辰生物 300972 7.1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