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 是为了促成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

2021年04月06日09:13    作者:黄益平  

  意见领袖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屡遭打击,经济增长萎靡不振,保护主义思潮抬头,中国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促成国内经济大循环,支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但这个转移的目的不是要在国际经济之外另搞一摊,而是要促进形成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如果说过去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体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应当在未来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居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形成这个新的大循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 黄益平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系《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一书的序言。

  走向更加波澜壮阔的经济大循环

  文 | 黄益平

  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当前受到最广泛热议的经济话题是以“双循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格局。那么,双循环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它将如何改变中国经济?围绕这些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组织部分成员、资深研究员、学术顾问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形成《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一书。

  本书分四个方面汇总、展示了部分研讨成果:解读“双循环”、实现“双循环” 靠什么、双循环的抓手及金融服务双循环。本书的分析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比如,“内外循环也是量与质的循环”,“在‘去全球化’中实现全球化”,“从‘被地球转动’到‘转动地球’”,以及“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改革投融资体制”等,这些观点既独到又深刻。本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长期浸润于经济政策分析的学者与官员,因此这些分析往往既有学术高度,也有现实价值,而且可能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同样值得指出的是,经济运行复杂而具有个性,千百年来,各国经济学家试图厘清真相,找出规律,时至今日,仍有诸多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同样,书中的各位专家从各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有些观点存在分歧、差异。不过这也与CF40长期坚持的学术自由、服务政策的理念一脉相承。本书将各家的观点完整地展示给读者,既希望传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更希望大家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能够对“双循环”问题形成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以“国际大循环” 为核心的“沿海发展战略”,到现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大变局背景下的顺势而为。

  不过,有部分解读过多地突出“国内大循环”,造成了将来是不是不要“国际大循环”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从两个百年目标之间承前启后这个背景下来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或许可以大胆地做一个预言:这次战略调整的目的肯定不是要把中国经济变成一个内循环,而是要推动形成更加波澜壮阔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国经济将在那个新的大循环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理解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摆脱无休无止地解释“双循环”战略不是“闭关锁国”政策,也有利于形成在更加开放政策下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共识。一个与国际经济日益疏离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既不能持续,也无法帮助达成第二个百年目标。

  改革开放前期,外强我弱,“国际大循环”的目的是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利用国际经济的力量带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屡遭打击,经济增长萎靡不振,保护主义思潮抬头,中国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促成国内经济大循环,支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但这个转移的目的不是要在国际经济之外另搞一摊,而是要促进形成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如果说过去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体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应当在未来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居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形成这个新的大循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1978 年年底,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可以说是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世界经济刚刚开始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实施“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积极利用外资,带来资本、技术与管理,与国内低生产成本结合,生产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出口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这个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在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总出口中站到五分之一甚至更高。2001 年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将“国际大循环”战略发挥到淋漓尽致,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奇迹”,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但同时也不能否定,中国经济搭上了“全球化”这趟快车,而“国际大循环”战略正是那张上车的车票。

  不过在过去十年间,国际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欧美发达经济体过去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却一次又一次地惨遭蹂躏,首先是次贷危机,然后是新冠疫情。虽然各国央行与政府采取了“不计一切代价” 的政策稳经济、稳金融、稳社会,但经济复苏始终疲软乏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各自的全球化政策做出来各种各样的反思,甚至采取了不少反全球化的政策措施,国际贸易冲突也频频发生。

  这样,如果中国继续坚持实行“国际大循环”战略,困难变得越来越多。不过,部分困难其实也来自自身的变化,甚至可以称为“成功的烦恼”。中国在刚开始改革开放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估计会在未来几年赶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核心是“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这其实是上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所决定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包含两大环节,一是需求,二是供给,需求与供给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才能不断持续。增强内需的关键是消费,过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发力的主要是投资与出口,消费相对疲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挖掘消费潜力,但不能无节制地支持超前消费。

  改善消费主要靠收入和保障,具体可以考虑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改善收入分配,提高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三是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增强消费者信心;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在未来几十年,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改善供给的关键是鼓励创新、支持产业升级换代。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仗低成本的优势,只要能生产出来,产品肯定有竞争力。现在成本大幅提高,只有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才可能保持持续竞争力。

  所以说中国经济增长要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但创新驱动型怎么做,是一个新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怎么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创新,这里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法律层面的问题,更有金融层面的问题。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既支持创新,又不伤害市场。如果看政策大方向,过去几十年的成功,主要是归功于改革与开放政策,将来估计也是如此。具体的做法可以更加务实一点,在不损害市场原则的前提下,看效果。这其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精髓。

  总之,“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并不是要将中国变成一个内向型的经济,而是为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过去中国“国际大循环”,搭的是欧美经济发展的列车。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已经在 2020 年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而且其增长速度起码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

  这个消费品市场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的“中国故事”,它是稳定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锚,也是拉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引力。因此,双循环战略最终将为全球经济发展这列火车打造一个新的引擎。未来几十年,中国要逐步走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成为新的“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驱动力量。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黄益平 北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