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人日报:互联网公司不能把普惠金融搞成普遍放贷
来源:工人日报
【经济观察】互联网公司不能把普惠金融搞成普遍放贷
最近,京东金融两则疑似贬低农民工并诱导他们开通京东金条借款的视频广告被声讨,京东金融不得不对此道歉。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年轻人开通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可以轻松实现“一键开通,先消费,后还款”。相对冲动、自制力差、对诱惑缺乏抵抗力的年轻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可能陷入无法偿债的困局。
这两条热点新闻的背后是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在抢着“收割”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做大信贷增量。然而,这些群体收入偏低,有些甚至没有还款能力,容易出现坏账,产生风险。这不得不让人警惕:互联网公司不能把普惠金融搞成普遍放贷。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惊讶地发现,身边所熟知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做信贷:蚂蚁有花呗和借呗,京东有白条和金条,滴滴有滴水贷……这些公司凭借此前积累的流量优势增强了金融的可获得性,提高了覆盖率,拓展了应用场景。然而,也有个别互联网公司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一味追求“普”,却忽视了控制风险。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前不久撰文表示,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
细究互联网公司做信贷追求“普”的原因,一方面,脱胎于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科技公司仍然在用互联网思维在运营平台,追求市场占有率,总想做大用户量。因此,会出现不规范的营销行为,甚至发布诱导性的广告。
另一方面,由于来钱相对容易且快,拥有庞大用户量的这些公司有着强烈的流量变现冲动。郭武平文章中提到的数据显示,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导客引流的优势,直接收取的费用占客户融资综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销或其他过度增信产品等收取的费用,往往高达2/3。
过分追求“普”,把普惠金融搞成普遍放贷的可怕之处在于,缺乏对金融风险的敬畏心,这可能让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陷入债务陷阱。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公司追求“普”时的利诱、刺激手段,还会助长部分人群的非理性消费,扭曲人们的价值观。
普惠金融绝不是普遍放贷,“普”固然重要,但适当性、有效性更加重要。不是谁有借款需求就借款给谁,还要评估其是否有还款能力,是否将钱用于正当的需求上。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金融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不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变现的手段。
纠偏对于“普”的过分追求,需要互联网公司怀着对金融风险的敬畏之心,转变运营思维,提升风控水平。更需要监管之手的介入。前不久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风控体系、单户上限、信息披露等问题作出详细规范,提升了网络小额贷款的整体门槛。监管正在趋严,互联网公司普遍放贷之风有望刹住。
责任编辑:戴菁菁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