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东:超级全球化已经结束,RCEP加速全球价值链三足鼎立

鞠建东:超级全球化已经结束,RCEP加速全球价值链三足鼎立
2020年11月29日 01:30 经济观察报

  鞠建东:超级全球化已经结束,RCEP加速全球价值链三足鼎立

  李思

  当前,围绕RCEP的签署,对全球及中国经济影响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就未来亚洲一体化及全球化发展趋势等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主席鞠建东。在他看来,RCEP的签署对中国经济微观层面的实质性影响有限,主要影响来自日本的加入。

  而未来,全球化的趋势是区域化整合,全球价值链出现区域性的结构性变化是健康的发展状态。在全球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RCEP的签署表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对自由贸易的支持,这一方向性变化的意义重大。而且,未来亚洲有条件形成以中国市场为主导的亚洲一体化,亚洲共同体建设将迈出实质性一步。

  标志性意义

  RCEP备受注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签署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预期。

  鞠建东认为,RCEP的签署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实质性影响不大,协定签署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日本的加入。因为15个成员国中,除了日本,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都已经有双边自贸区,RCEP是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整合。

  鞠建东认为,RCEP的正式签署有两方面标志性的意义。

  第一,在全球保护主义盛行、美国强烈反对之下,RCEP作为抵御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和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冲击而积极推进的大型自贸区协定,表明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仍愿意向更开放的自由贸易方向迈进,其方向性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过去,亚太地区的经贸方向都是在美国和日本的推动之下制定,而且过去中国与RCEP成员国签署的都是双边贸易协定。RCEP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不是由美国或日本主导、中国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由贸易协定。

  RCEP的签订同时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如果中国愿意开放市场,愿意推动地区内的贸易自由化,其他国家是愿意参加的,中国是能做到的。大家通常认为,市场的容量是一个公共品,比如从前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往来时,是否开放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20多年前,中国尚未加入WTO时,美国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对中国非常重要。如今,中国与美国市场体量相当,中国的市场是否可以对周边国家开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此,亚太地区主要以中国市场为公共品,实行市场整合,建立亚洲秩序的条件基本形成。

  亚洲一体化的未来

  对于预计将于2021年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鞠建东说,RCEP的签署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提供了框架基础,中日韩自贸区可以在RCEP的基础上,对标更加严格的标准。

  鞠建东认为,近些年,知识产权保护、商品投资保护对中国来说都不是问题,中国愿意进行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保护。现在,中国最重视的是技术市场的平等竞争。目前,在经贸合作的大量所谓壁垒中,跨境关税只是很小一部分,主要壁垒来自要素市场和各国国内的规章制度。比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是《瓦森纳协定》的签字国。《瓦森纳协定》禁止和限制技术出口。当瓦森纳协定的签字国遵守该协定,许多技术被禁止向中国出口,这对于亚洲地区和全球价值链的稳定和形成非常不利。

  如果要以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自由贸易区,区域内国家就应该一视同仁。中日韩在技术市场公平竞争方面有共同利益,三方应从各自利益出发,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和公平的技术市场原则有共同的理解和规则。否则,即使中日韩自贸区实现,如果在这些问题上不能达成共同理解,意义不大。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说未来全球经济的趋势是区域化整合,鞠建东认为未来亚太地区一体化继续发展的对标对象是欧盟。从1953年开始,欧盟历经了共同市场、共同体再到统一货币、欧洲联盟。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还在共同市场阶段,今后的方向是要素市场一体化,即亚洲共同体。两者的区别在于,共同市场主要是商品的流通,而共同体包括要素的流通,比如人力资本要素的流通,中国是否允许亚太国家的人进入中国市场工作。

  不过,鞠建东说,亚太地区与欧盟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结构。欧盟是多国合作模式,虽然德国GDP占欧盟地区GDP20%以上,但德国并不像美国在北美处于支配地位。而中国占RCEP15国GDP总量超过50%。亚太地区的经济结构被称为“轮轴—辐条”模式,也称为“大国—小国”模式,大国是轮轴,小国是辐条。在这个结构之下,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无论从理论还是过去的实践,处于轮轴的国家都特别重要。

  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参加的区域经济系统都并非主动,RCEP也是东盟主动提出。从这方面来讲,目前亚洲地区秩序的建立和制定,和亚洲地区实际的经济结构并不匹配。未来,亚洲地区的深度经济合作,表现为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即亚洲共同体的建设,必须由中国主导和推动,若换作其他国家是无法推动的。

  以前,日本希望做亚洲国家的领导国,但现在这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弱。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思路,中国在未来亚太地区的经贸组织上要更加主动。RCEP的签署也表明,如果中国愿意,亚太地区的国家是愿意和中国一起走贸易一体化这条路的。长远来看,中国需要主动挑起担子,推动亚洲地区的整合,从共同市场向亚洲共同体,更加深入亚洲地区的统一货币安排。

  全球价值链的区域性结构变化

  今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根据鞠建东的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为主,绝对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洲市场整合。

  鞠建东说全球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的多边,如包括所有国家的WTO;一种是区域。最近几年,像WTO这样的超级全球化的统一多边框架,继续推进已非常困难。事实上,未来全球贸易都在统一的治理体系之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也都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区域性的经济整合越来越快。以生产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全球化,是由中美两国推动、通过全球生产、全球价值链实现的全球化。按照哈佛大学教授DaniRodrik的说法,第三次全球化是超级全球化,有三个特征:全球价值链、全球统一的规则和美国所主导的华盛顿共识为规则制定依据。

  毫无疑问,超级全球化已经结束,当前的全球化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但这种区域化特征不应被理解为逆全球化。它是全球化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全球化仍然使得生产、消费、贸易的成本更低。从当前的全球化格局来看,欧洲、北美、亚洲的区域整合都在加快。所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是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洲市场整合。

  今年前9个月,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RCEP15个成员国的人口和经济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3。如果RCEP成员国能够继续推进经济整合,对于地区的开放,尤其是对中国市场更高水平的开放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从数据看,全球价值链越来越呈现出,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洲、以德国市场为核心的欧洲、以美国市场为核心的北美,三足鼎立的区域化倾向。

  鞠建东认为,一方面,RCEP的签署可能使得全球价值链三足鼎立的结构更加坚实。另一方面,回顾历史,在1993年前后GATT向WTO转换时遇到巨大困难,区域经济一体化取而代之。当时,很多人担心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的进程,会阻碍WTO的发展。实事证明恰恰相反,正是由于NAFTA和欧盟的建成,反而使得国与国之间出现对外开放的竞争,进而推动了WTO的实现。

  所以,多边全球化推进暂时不顺利,各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取而代之,尤其是像RCEP这样的协定签订后,反而有可能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竞争。这可能刺激北美和欧洲的经济一体化,也可能推动中国和欧盟的自由贸易区或双边投资协定。从这方面来讲,RCEP的签署有可能引起各地区对方开放的竞争。

  RCEP这样大规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全球经济的开放、对于推进更稳健的价值链是有好处的。事实上,全球只有一条价值链,理论商和实际上业都是不现实的。全球价值链出现区域性的结构性变化,是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亚龙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2 彩虹集团 003023 --
  • 12-02 思进智能 003025 --
  • 12-01 欧科亿 688308 --
  • 12-01 科兴制药 688136 --
  • 11-30 杭华股份 688571 5.3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