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再贷款如何用到救急处

“抗疫”再贷款如何用到救急处
2020年02月23日 04:23 经济观察报

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抗疫”再贷款如何用到救急处

  刘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央行等有关部门迅速出台“金融抗疫30条”等一系列措施,超预期提供流动性,其中包括设立3000亿专项再贷款,为应对疫情的重要医用、生活物资生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此次专项再贷款提供的贷款利率可谓非常优惠,为3.15%,加上中央财政提供贷款利率贴息50%,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在1.6%以下,远远低于目前的贷款利率水平。因此,不管从额度还是成本的角度,专项再贷款都是应对此次疫情的“非常规”措施,发挥的作用应该是为企业“雪中送炭”,解企业燃眉之急。按照央行副行长刘国强的话说,专项再贷款是救急、救命的钱。

  当下纳入和获得再贷款的企业名单还在进一步扩大。

  我们认为,在抗击疫情时刻,出台这样的措施非常及时和必要,但仍需要多措施并进,尤其要及时公开信息,以确保救急救命资金投放到那些急需的企业上。

  为确保资金精准投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此次专项再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重点省份省级政府确定重点企业名单。不过,我们注意到专项再贷款在申请和发放上一度引起了市场热议。如媒体报道小米、美团申请数十亿贷款,在网上引发讨论,大企业为何还要申请,申请的依据是什么,中小企业怎么办呢?不过好在央行及时回应,随后小米和美团澄清,消除了市场的疑虑。

  同时引起关注的还有河南双汇发展公司,后者获得中原银行提供的为期一年的3亿专项再贷款,专项用于疫情防控期间各类肉制品的生产、储销。但观察河南双汇发展公告和财报发现,公司似乎并不是很缺钱,反而由于闲置资金较多,公司投资了大量银行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10%-4.35%,截至今年1月15日还有41亿尚未收回。由此也引起争议,自身现金流充沛的企业为何还要给予贷款?

  这些热议背后凸显的是纳入名单企业的标准评估问题,换句话说,怎样的企业或者说什么类型的企业能够申请获得这些救急资金,对公司财务状况是否需要考量,有没有一套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这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晰。此外,市场也在关注哪些企业获得了贷款,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了抗疫的刀刃上。目前的名单信息不是很透明,相关信息仅来自相关部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大概介绍,如河南已经统计出了203家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大部分是民营小微企业。

  事实上,资金能否有效使用和投放精准也是央行担心的问题。正如央行副行长刘国强2月9日在全国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电视电话会议上所强调的,重点企业名单的范围不能太宽,要确保资金用于重点企业救灾、救急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用于重点企业的一般性资金需求,资金封闭使用。各方面要防范利益博弈和道德风险。由于贷款既享受再贷款支持的优惠利率,又有财政贴息,存在很大套利机会。各方面要把好关,管好用好专项再贷款这一救急、救命的钱。

  目前为加强监督管理,央行已经督促银行建立贷款日报制度,各分支行也在对银行发放的贷款进行合理性评估和事后审核,建立台账。我们认为在目前已采取的措施上,发改、工信等相关部门还有必要将企业名单信息及时公开,因为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信息公开是监督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稳定市场最好的定心丸。

  我们注意到央行地方分支机构也在尝试这样的举措,如央行南昌支行公布了纳入专项贷款的企业名单,重庆营管部同时公布了金融机构联系人及电话,这些做法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信息公开还应包括企业获得贷款金额、资金用途、使用情况等,这样会更利于及时监测、监督,甚至是随着疫情企业资金需求的动态变化而合理调配调整专项再贷款资金,也将更有效地防范利益博弈和道德风险,让每一笔专项再贷款资金都花在明处,花在救急救命处,达到再贷款设立的初衷。

责任编辑:张国帅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4 贝仕达克 300822 --
  • 03-03 东岳硅材 300821 --
  • 03-03 聚杰微纤 300819 15.07
  • 02-27 雪龙集团 603949 12.66
  • 02-26 瑞玛工业 002976 19.0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