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口罩产能关键要看中国
作者: 吴雪明 潘玮琳
在保证全球医药产业链运转和全球口罩等医护用品供应方面,中国社会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近期局势研究的一个突出判断。未来一个阶段,中国此类关键能力的提升影响着整个世界。
当前正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已进入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陆续开工阶段,加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可能引发的各国加强限制和医疗防护措施,这三重因素叠加,将会使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等医疗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已经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尽快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医疗物资生产、供应、调配等各个环节不断不乱,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护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全球口罩供需矛盾可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临界点了,笔者收到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朋友反映,各国随着病例数增加以及防护措施升级,他们本国国民对口罩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却发现国内口罩价格已经涨了近20倍,而且在所有超市都买不到。
笔者此前也建议过,现在更要重视这点——在保证全球医药产业链运转和全球口罩等医护用品供应方面,中国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完全有条件做到的。全球口罩50%是中国生产的,全球另外50%口罩生产商的原料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如果中国现在不采取措施恢复原料生产,向全世界提供平价原料,那整条医药产业链都会崩塌,不仅价格飞涨,而且也满足不了国内抗击疫情的急切需要以及全球应对疫情的正常需要。
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比如当前对于生产口罩等医疗用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低息贷款,或者让大中型企业提供原料时给予平价提供、延迟支付货款等措施,都可以让中小企业更全面复工和快速生产。
另外,如果能对中小企业在赈灾方面的突出表现与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予金融方面的更大优惠支持或者减税降费的更大力度,从现在就建立跟踪监测制度,事后兑现,相信可以激发无限内在动能。因为中小企业现在最担心的是疫情无限期带来的生存问题,如果政府能主动考虑,将会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况且灾后发展,确实是需要民营企业全马力开动起来的,还涉及就业和民生问题。
从需求来说,第一,前线对医疗用品的需求有非常大的缺口。第二,全国马上进入逐步恢复用工阶段,都是要求必须戴口罩才能出门,进公共场合,进入工作状态,而从上海的供应局面看,绝大部分家庭还没有足够的口罩储备,这个需求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疫情完全消失、WHO解除警报,大家都要长期使用口罩,这是消耗品。第三,全球对口罩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他们的存量基本告罄,新生产的不仅不够,而且无法扩大产量。中国的出口又基本停止。这根链条很容易断掉。
我们还要注意供应端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国原料生产没有完全跟上,复工有限,价格高企,影响所有后面产业链各个环节;二是不少中小企业的存量都被统一征用,市场上已买不到,而且它们的生产也被统一调度,原料采购的成本不好掌控,生产出来的东西定向调走,无法对市场供给做出贡献。三是其他中小企业很有积极性生产,但是资金链出问题,把自己的资金都补进去,也撑不了多少天,因为银行没有同步复工,贷款也难以跟上,如果能提供低息贷款、平价原料等支持,它们的生产潜能是很大的。
企业跨境采购同时具有整合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作用,对支持国家经济有重要作用。比如,卓尔在与韩国厂商的联系中发现,目前韩国口罩和防护服库存见底,而初级原料主要来自中国,正在实施以原料换成品的采购方案。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医疗物资生产链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如维生素、止疼药等基础药品绝大部分在中国生产,而这些企业中有不少是中小微企业,如何防止疫情波及医药品上下游企业的生存问题,应抓紧研究。
如果供需两端都能处理好,不仅能解决国内的燃眉之急,为抗击疫情决战阶段提供足够的医疗物资保障;而且能为中国各个产业恢复生产提供足够的口罩等常用物资供应,为稳定经济提供必要条件;此外,还能为中国在全球重塑负责任大国形象提供机会,如果能全力保障海外生产商的平价原料供应,如果能持续出口符合美标、欧标的口罩,并做好宣传,会让各国民众对中国有不同的看法。
(吴雪明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潘玮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覃肄灵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