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我们讨论养老金缺口时,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文 | 高庆波(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执笔人之一)
近年来,各界关于养老金“缺口”的讨论越来越多,但“缺口”的定义却始终并不统一。
在学界,养老金缺口、隐性负债及转轨成本三个概念是混用的,而且界定各不相同。如:“养老金缺口主要反映在现金流量缺口以及制度转换成本两个方面“;“养老金隐性债务指一个养老金计划向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保险金的承诺,如果该计划在今天即终止的情况下,所有必须付给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值加上在职职工已积累、并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的现值”;“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账户、但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
在这些纷繁的定义背后,是学界对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问题的担忧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危机的讨论,这些未雨绸缪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缺口”的成因、规模、弥补的方式与途径。房海燕、王燕、宋晓梧、何平、王晓军、贾康等诸多学者以及原国家体改委、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世界银行及引发全国大讨论的德银、中银等机构,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参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测算。
在已有的测算中,绝大多数采用了世界银行对隐性负债的界定计算方法中的相关理念。世界银行认为有三种方法(World Bank,1998):
假设养老保险制度立刻中止,所需要偿还的当前所有退休者养老金以及正在工作的参保者累积权利的现值(包括缴费以及未来养老金权利);不再增加参保者,直到现有参保者全部死亡为止,据此计算出所需要支付的总额;开放系统,估算所有将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现值(包括新的制度参与者)。
但在中国最近两年的争论中,明显出现了与学界所探讨的基于权益现值的隐性负债及转轨成本等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部分。关于隐性债务或转轨成本的探讨变成了“缺口”,“缺口”又与“空账”联系起来,甚至被等同于财政补贴,然后进一步被网民演绎为了“挪用”、“黑幕”。在这个信息传导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同一个词语,表达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在这些完全不同的概念中,“隐性债务”与“转轨成本”因为方法设计的不同、参数选择的不同,将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学界多年来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但是,制度建立之初“老人”和“中人”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空账”与前两者不同,它应该是一个有上限的固定数值,而且该数据理论上并不会很大。但在现实中,“空账”持续增加意味着它并不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而是现实制度运行中的政府相关部门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无奈也好,反思也罢,个人账户“空账”持续扩大本身就反映了当前的制度存在着缺陷,而这一缺陷,在当前的经济与人口背景下,是制度自身所无法解决的。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制度可持续性将会越来越差,如何提升制度的可持续性是未来的关键所在。而争议丛生的现状,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反映了命名不规范。“缺口”本身并不是一个清晰的定义,在“缺口”的大旗下,学界讨论隐性负债与转轨成本(财务可持续性)、政府讲现金流(当期收支平衡)、公众质疑制度的公平与公信(双轨制、是否有贪腐现象等),尽管用的是同一个名词,但讨论的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二是反映出公众对于这一制度并不了解、不信任。“空账”被相当部分公众解读成了“挪用”——网络上常见的语言是,“如果不是被当官的吃喝糟蹋了,我们交了这么多钱,怎么会空账”,“缺口”也被解读成了“发不出养老金”,这种完全字面上的理解,说明当前制度在宣传方面还有着漫漫长路要走。
更有人将部分省份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解读为发不出养老金——完全置资金收不抵支省份退休群众仍在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现实于不顾。即使追溯数十年,新中国给国民党时代的劳动者一样发了养老金。当年办理退休手续时解放前参加工作有两个选项,即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和解放前参加工作,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劳动者适用于后者(养老金达本人工资的95%,仅比参加革命工作者少5%)。对于养老金制度而言,政府是必然的最终责任承担者。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至今,政府已经累计补贴该制度超过4万亿人民币。只要政府存在,养老金制度就在。
因为不知,所以不信。“谣言止于公开”,让公众了解养老金制度、树立公众对于养老金制度的信心,需要政府部门、学界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李思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