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年来,银行卡盗刷、信用卡纠纷、暴力催债、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黑猫投诉】
农村金融调查③|金融支持乡村挑战:扶贫贷款存回银行赚利差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郭钰
在强调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也在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回流农村。
最近的一个文件是,银保监会在3月1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实现精准扶贫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而在早前2月11日由央行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等目标。
政策的不断加码,能否达成所愿实现金融资源回流农村?会遭遇哪些挑战?
农村金融的尴尬
根据澎湃新闻记者的调查,涉农贷款利率高,主要是因为农村抵押物不足、信用差,不良率高。“银行的利率定价一般都是要考虑风险,只有收益可以覆盖风险的时候才会贷出这笔钱,所以风险越大,利率越高。”一位沿海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农商行的涉农贷款利率在8%左右,城商行在5%-6%,国有大行在4%左右。
由于行业特性,涉农贷款坏账率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影响较大。据大连农商行最近披露的信息为例,截至2018年9月,该行不良率由2017年底的4.95%急剧上涨至9.95%,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近两年大连地区自然灾害频发:2018年夏季持续高温使得圈养海参及其他海产品大量死亡并绝收;入秋之后非洲猪瘟疫情对大连普兰店、瓦房店地区生猪养殖造成重大不利影响,2018年生猪出栏率降至零。上述灾害共造成大连农商行当年新增海产品、生猪不良贷款3.4亿元。
针对涉农贷款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问题,《通知》提出银行业保险业应当研究建立与中国保信全国农险信息平台数据共享机制,研究建立银行保险机构与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在采访中,河南洛阳农村一家制作假发的工厂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他每年从当地的农商行贷款100万元左右,他的假发厂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真人假发头套和玩具娃娃制作,产品多出口美国、欧洲、非洲等地,2018年以前每年的净利润在200万元以上。但是2018年受贸易摩擦影响,产品滞销,净利润受到很大影响,今年很发愁能不能还上银行的贷款。
这家假发厂位于当地农户家的一个院子里,说是“工厂”,其实更像一个小的手工作坊,在库房里记者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假发。据负责人介绍,因为贸易摩擦,出口的订单少了很多,这些产品暂时消化不了,只能先堆在库房。
另一位中部地区从事菌菇种植的企业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他的产品很好,但是他们不懂销售和渠道,所以无法扩大规模,每年贷款比较固定。“我这些菌菇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但目前还是以批发商在固定时间收购的模式为主。我不知道怎么把它们卖到更多人那里去。”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想过利用淘宝等电商渠道销售时,该负责人表示,他从来没有尝试过,他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而雇佣一个专门的人的话,成本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一位西部地区农信社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说,他们在信贷过程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女性借款人的不良率整体要小于男性,而且发放贷款的人中女性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农村男性很容易养成赌博的恶习,但是女性往往信用比较良好,她们多数有赡养老人、抚养小孩的压力,责任感比较强。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会成立编织、养殖等小型的工厂,就会有贷款的需求,我们也愿意把钱贷给她们。”该人士介绍。
上述假发厂的员工都是留守当地的女性,她们不是朝九晚五的固定上班制,而是在干完农活后的空闲时间去工厂上班,拿计件工资。“我们挺希望村里多一些这样的工厂的,这样就不用离开老人孩子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了,留在家里也能赚一些钱。”负责该工厂的农商行客户经理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农商行出现了“没有贷款需求”的情况。
一位中部地区农商行人士表示,他们去年帮扶过一家邻县的农商行,这家农商行经营状况不太理想。“我们去这家银行才发现,因为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多去外地打工了,留在本地的以老人、儿童为主,他们对贷款的需求不高,但是对存款的需求很旺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会定期寄钱回来,但是这个县工业基础不好,几乎没有工业和工厂,连小加工作坊都很少,所以他们每年贷款放不出去。银行尤其是我们农信社、农商行被限制不能做其他中间业务,主要是通过存贷款的利差赚钱,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下去,这个银行接下来几年的盈利堪忧。”
扶贫贷款能否钱尽其用
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扶贫贷款”政策,在采访中不少农商行都提到,他们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发放扶贫贷款。
所谓扶贫贷款,也被称为5321小额贷款。贷款金额最高5万元;期限最长3年;免担保、免抵押;财政全额贴息。贷款流程是首先由贫困户自愿申报,其次由县、乡、村级金融扶贫服务组织审核,参与银行按程序批量审批放款。贷款利息由当地财政机构全额贴息,农户免息且农户无需办理任何手续,贷款到期归还本金即可。
一位农商行人士向澎湃新闻坦言,“政府的这项扶贫贷款的本质是希望能够帮助有致富愿望和项目的农户给予资金支持,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和初衷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他表示,因为贷款是无息的,很多农民拿到扶贫贷款以后并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开设手工作坊等等,而是会存到银行,或者买一些理财,赚取利息。
另据一位农商行人士介绍,“扶贫是每个县重要的政治任务,县里面会给我们这些压力,尤其是每年都有需要发放贷款人数的指标考核下,有时候对贷款对象的资格审查就没那么严格了。我们没法一一审查这个人是否具有还款能力,只能说先完成上面的任务,把这些贷款放出去。三年以后如果还不上款,发生坏账,这些情况都是可能的,但是每年的考核指标放在那里,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先顾眼下,把今年的任务完成。”
农村金融到底该怎么帮
陕西省农村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剑朝教授对澎湃新闻表示,要让涉农贷款真正流向农村、流向农民,简单地依靠强制性的政策指挥棒是不行的,根本上是要依靠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贷款需求,从而帮助农村金融走向良性循环。
罗剑朝认为,目前农村金融吸收存款多,发放贷款少的现象与我们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阶段有关系。“城市化、工业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去城市,自然会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少了,市场就小了,无论是供需哪一端,贷款需求都比较少。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创造和发展一些产业,让更多人发现在农村也能过上好的生活,也有赚钱机会,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罗剑朝说,“农民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农业、林下经济、旅游农家乐等,比如说这两年乡村旅游和民宿比较火爆,其实都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活跃。”
一位城商行小企业部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某县有一家鲜花种植企业。“我们发现这个企业的鲜花种的真是非常漂亮,但是他们没有太多营销预算,所以产品没有走出去。我们就积极帮他们寻找客户,比如说一些我们的国企、央企、民企大客户,会问问他们的办公室需不需要鲜花,在我们洽谈业务的时候,顺便也帮一把这个企业,靠这样这个企业得到了不少大客户。”
另一家沿海地区城商行农村金融部负责人表示,他们积极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村金融服务。除了开发互联网线上贷款申请,通过信用担保免除抵押物外,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农户的产品销售出去,他们在手机银行APP上专门开辟了农产品销售页面,客户可以通过他们银行的APP上直接下单,构建了农户和客户的一个渠道。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