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征信管理局等召开研讨会 防范行业信息滥用风险

央行征信管理局等召开研讨会 防范行业信息滥用风险
2018年11月29日 23:02 新浪财经综合

  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吴限)数据过度采集、滥用等现象日益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通报多款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情况,引发市场关注。11月29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2018年11月28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国际金融公司、APEC工商理事会在北京联合召开“数据分析行业规制和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各方认为,借贷信息之外的替代数据的采集、使用应以隐私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前提,遵循合法、合理、正当、必要、公正的原则,保障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滥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供应链等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运用到征信领域,国内外征信机构、数据服务机构、信贷机构逐步利用借贷信息之外的替代数据,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问题。

  据了解,大数据征信是指通过对海量、多样化、实时、有价值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挖掘,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重新设计征信评价模型算法,向信息使用者呈现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和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征信辨别一个主体信用的好坏。

  研讨会上,与会各方就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替代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行业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达成以下三方面共识:

  一是应积极探索借贷信息以外的替代数据在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增加小微企业、“长尾”客户的贷款可获得性,促进其融资发展;

  二是征信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既要创新发展,又要防范风险,替代数据的采集、使用应以隐私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前提,遵循合法、合理、正当、必要、公正的原则,保障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滥用;

  三是应建立对数据分析机构的监管机制,发挥其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服务中作用,规避其可能出现的过度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信息泄露风险,规范其有序发展。

  其实,各类日常使用的金融理财App也存在安全隐患。1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通报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测评显示,各类App除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存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在大数据征信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征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根源是,用户个人数据隐私被征信平台私自滥用,征信平台为获取更多数据而采用隐性“捆绑授权”的方式忽悠用户,忽视用户知情权,种种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哀声怨道。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数据的多寡是征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下,尽可能多地获取数据成为征信机构的最大动力,却诱发了一系列的数据乱象,如过度采集、非法采集、非法交易、数据滥用等等。用户成为虚拟世界中的“透明人”,电信欺诈、骚扰电话、暴力催收等屡禁不止。今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的百行征信有望理清个人征信与数据服务、风控服务的界限,从根本解决个人征信的发展方向和市场规划问题。但当前个人征信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涉及到信息保护立法、居民信用意识提升等更高层面的问题,市场的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谢海平

征信 央行 数据分析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12-06 华培动力 603121 --
  • 12-04 爱朋医疗 300753 --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21 隆利科技 300752 20.8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